薄壁箱体空心楼盖施工工法1 前言现代住宅和公共建筑发展的多样性要求传统的结构形式和施工作业方法不断改进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是最近几年国内发展起来的结构新技术,它满足大空间、大跨度柱网的住宅和公共建筑的要求,具有节约混凝土用量、减少钢筋用量、减轻地震效应、增加楼板刚度、增强楼板的隔音效果等优点,近几年来,这项技术已在本地区多项工程中得到应用。
薄壁箱体空心楼盖施工工法在保证结构强度、刚度和整体性能的基础上,简化施工工艺,节省工程造价,得到了建设、施工各方的肯定和欢迎。
图1 应用埋置薄壁箱体构件(图1)建筑成的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符合国家“节能省地型建筑”和建筑“四新”的建设产业政策的要求,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工法特点现浇空心楼盖结构由于混凝土的流态性质,存在空心箱模上浮问题,解决不好,轻者会造成局部楼板标高超高,重者会造成大面积箱体上浮,出现质量事故。
本工法重点论述了控制空心箱模上浮的技术难点,即在施工中利用铁丝把板钢筋与模板体系紧密拉结在一起,从而解决了箱模在混凝土浇筑中的上浮问题。
3 适用范围本工法适用于现浇混凝土空心楼板施工。
4 工艺原理从受力截面分析,作为受弯构件的楼板,其受力截面由受拉区和受压区构成,在极限状态下,拉力和压力集中在截面两侧以构成力矩,而截面中部对抗力的影响很小(图2)。
因此,在受压区配置混凝土,在受拉区配置钢筋并包裹足以锚固和协调受力的混凝土层,而将中部的混凝土挖去,则其抗弯承载力基本不受影响。
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正是运用这一原理,通过优化受力构件的截面形式,在基本不影响承载力的条件下,大幅地减少了混凝土的用量。
从楼板的整体性分析,与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具有可比性的是密肋楼盖。
两者均是从减轻楼盖的自重着手,后者形成了带上翼缘的T型交叉梁系楼盖,而前者则形成了带上、下翼缘的工型交叉梁系楼盖。
两者不同之出在于,空心楼盖有下翼缘,且板中暗肋间距较密肋楼盖的肋间距小,因而其受力更加均匀,刚度更大,整体性更好。
图 25 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5.1 施工工艺流程安装模板划线定位非预应力梁钢筋、板底钢筋、肋间钢筋或网片内模安装、采取抗浮技术措施板面钢筋安装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养护预应力筋张拉、固定预留混凝土浇筑模板拆除5.2 施工要点5.2.1 内模施工1 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中内模的安装应按模板分项工程的要求进行施工质量控制和验收,对内模还应进行隐蔽工程验收。
2 对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中的梁、板,其模板应按设计要求起拱;当无设计具体要求时,起拱高度宜为跨度的2/1000~3/1000。
3 在非预应力钢筋安装、预应力钢筋铺设、内模安装及预留、预埋设施安装前,均应划线定位。
4 内模抗浮措施在浇筑混凝土前必须采取防止单个内模上浮、楼层底模局部上浮和钢筋移位的有效措施。
常用的抗浮措施如下:1) 设置抗浮固定点:楼板底钢筋和肋梁钢筋绑扎完毕后,即可开始设置抗浮点。
抗浮传力途径为:箱模上浮力---楼板上层钢筋---肋梁箍筋或铁丝连接---楼板底层钢筋---抗浮点铁丝---模板体系。
抗浮点采用12号铁丝,用冲击钻在楼板底层筋两侧模板打孔,铁丝穿过模板在模板龙骨一侧拧紧,将楼板底上层筋与模板固定牢固。
固定点自楼板周边开始向中间设置,纵横间距1.2m,后浇带边沿也要设置。
要使肋梁箍筋或拉钩钩住楼板上层钢筋,以保证抗浮点的有效传力。
详见抗浮点详图(图3)及图4。
图 3 图 42) 检查验收抗浮点设置:抗浮点设置完成后,应进行抗浮点专项中间检查验收,以保证抗浮点设置均匀,位置准确,固定牢固可靠。
5 内模在运输、堆放及装卸过程中应小心轻放,严禁甩扔。
内模宜采用专用吊篮运至作业地点。
6 应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保证内模安装位置准确和整体顺直。
内模的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区格板和柱周围混凝土实心部分的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
7 施工过程中应防止内模损坏。
对板面钢筋安装之前损坏的内模,应予以更换。
对板面钢筋安装之后损坏的内模,应采取有效的修补措施封堵。
5.2.2 钢筋绑扎1 非预应力钢筋绑扎绑扎楼板钢筋和肋梁:按照模板上弹线的位置,依次绑扎楼板底钢筋和箱模边肋梁(图5)。
按照绑梁的方法沿楼板下层钢筋方向绑扎楼板肋梁,并铺设同一方向楼板底层钢筋;然后,铺设楼板上层钢筋和上层钢筋方向的肋梁上层钢筋,逐个套入肋梁图 5箍筋绑扎牢固。
为保证肋梁截面尺寸,预先用Φ10钢筋按照肋梁截面内净尺寸焊好井字形支撑马凳(图6),沿肋梁纵向每隔2m设置。
绑扎完毕后,拉线检查并调整好肋梁的位置。
注意保证区格板周边图 6和柱周围楼板设计实心部分的尺寸。
如果是预应力现浇空心楼盖,预应力钢筋一般设置在肋梁内,在绑扎肋梁时,应先进行预应力钢筋的铺设和绑扎。
预应力钢筋张拉端和锚固端不能布置在空心楼板内,应布置在板周边的框架梁等实心构件内。
2 无粘结预应力钢筋绑扎1)预应力施工工艺流程底模铺设→绑扎梁钢筋→安装定位钢筋→铺设预应力筋→安装锚垫板、螺旋筋→预应力筋绑扎、固定→预应力筋矢高、数量检查→绑扎板顶钢筋→隐蔽工程验收→封闭模板→浇筑混凝土→养护、张拉端拆模、清理→试压混凝土试块、安装锚具→预应力筋张拉→张拉端预应力筋切割→封锚→拆除底模。
2)无粘结预应力筋的下料、切割、挤压首先,根据图纸计算、按编号编写各轴线上的预应力板的无粘结预应力筋的数量、长度、锚固情况,编写下料单,通过审核后,才能进行下料、切割、挤压。
无粘结预应力筋的长度根据标高计算实际长度、千斤顶的工作长度等确定下料长度。
无粘结预应力筋的下料、切割、挤压在施工场地上进行,无粘结预应力筋下料采用砂轮切割机,下料后穿过10×100×100的承压钢筋进行ZP15-1挤压锚具挤压。
挤压弹簧在挤压套内及钢绞线上分布要求均匀。
挤压时,钢绞线与挤压板要求垂直,挤压时油泵进油要求均匀。
无粘结预应力筋下料后按编号挂牌注明长度、数量、所用的轴线部位。
3)无粘结预应力筋的铺设、安装、定位固定施工绑扎无粘结预应力筋与绑扎梁板钢筋同步进行,安装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
根据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具体位置、标高进行安装,安装时要求顺直,并用钢筋@800mm一道进行定位固定。
预应力钢筋曲线位置,纵坐标垂直偏差控制在±10mm,横向偏差控制在±30mm。
检查无粘结钢绞线的外包皮,施工时要小心,防止外包皮破损。
对轻微破损的可用胶带纸密封,对严重破损的应更换。
无粘结预应力筋铺设、定位固定完毕后,用20#扎丝与钢筋绑扎牢固,防止混凝土浇捣时左右、上下滑动,使得位置、标高、曲线不准确。
4)预应力筋铺放及端部锚垫板安装板内预应力筋的铺放,曲线布置时按曲线详图制作定位支架钢筋,摆放到位,并要求平行顺直,不发生扭绞,以减少张拉时的摩擦损失,保证张拉后有效应力达到设计要求。
施工时应对预应力筋在底模和侧模上进行放线标注,按顺序插入预应力筋,穿入锚垫板、螺旋筋进行铺放,并加以固定。
铺放后逐根对聚乙烯护套进行外观检查,小的破损处用防水胶带进行缠绕修补。
5)张拉端、固定端的安装,局部承压处理、检查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张拉端的安装要按设计详图进行,安装时,张拉端锚板要与钢绞线的中心线垂直,曲线筋安装张拉端锚板要与曲线束末端的切线垂直。
螺旋筋要与承压钢板贴紧并用电焊焊牢。
张拉端采用塑料穴模,埋设时,应垂直于钢绞线的中心线,并且紧贴承压板,即各部件之间不应有缝隙。
固定端安装要到位,固定端以30cm内应持垂直。
挤压套与承压钢板应贴紧密实,防止挤压套与钢板之间有间隙,导致张拉松动及计算伸长值不准确。
在张拉端部应增设附加钢筋或安装网片,以防止预应力集中对周边产生拉应力,造成混凝土开裂。
无粘结预应力筋铺设、安装完毕后再检查,检查钢绞线的外包皮、端部等,检查合格后,浇捣混凝土。
5.2.3 预埋设施1 施工过程中的预留、预埋设施(水平管线、电线盒等)安装与钢筋安装、预应力钢筋铺设及内模安装等工序应安排合理、有序进行。
布管位置选在砼肋部较好的地方,若布管量大,可以采取集中布管(图7)。
2 预留和预埋设施宜布置在楼板实心区域或肋宽范围内。
当预留和预埋设施无法避开内模时,可对内模采取断开或锯缺口等措施,事后封堵。
在管线集中处,可采取换用小尺寸内模等避让措施。
3 施工中应根据设计要求留设各种孔洞,尽量避免施工后二次开洞。
4 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对预埋设施安装进行质量检查验收。
图 75.2.4 混凝土浇筑1 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浇筑用混凝土,其坍落度应比普通实心楼盖稍大,可取18~20cm,不宜小于16cm;箱模本身如果是水泥制品或属于吸水较大的材料,在混凝土浇筑前应先洒水润湿(冬季不应洒水)。
混凝土浇筑宜采用泵送(图8)。
浇筑沿楼板跨度方向从一侧开始,依次进行,损坏箱布料尽量均匀,避免混凝土在同一位置堆积过高损坏箱模。
振捣棒沿肋梁位置顺浇筑方向依次振捣,图 8比实心楼盖应适当加大振捣时间和振捣点数量,振捣同时观察空心箱模四周,直至不再有气泡冒出,表示箱模底部混凝土已密实;振捣棒应避免直接触碰空心箱模。
浇注过程中如遇空心箱模损坏,必须及时处理。
可用聚苯板、尼龙编织袋等轻质物品塞入损坏处封堵严密,注意不要使后塞物品露出箱模表面,造成混凝土夹渣。
箱模下部夹杂的空气,经振捣向上冒出气泡从振捣另一侧泛出(图9)。
图 92 振捣时振捣器应避免触碰内模、预应力筋和定位马凳。
空心板砼浇注时应采取有效可靠的震捣方法,可以采用平板震捣器,或直径小的震捣棒有机结合的方法进行施工。
应避免采用直径大功率大的震捣器,主要原因是避免震捣器直接接触空心管而将管振碎,因为混凝土浇入后,箱体经水浸泡其强度有所下降。
3 预应力混凝土浇捣在预应力筋铺放、非预应力钢筋绑扎全部完成后,经隐蔽工程验收合格即进行浇捣混凝土,并留置3组专用同条件养护试块。
在浇捣过程中应派专人值班检查监督,以防施工人员踏压或碰撞预应力筋、定位支架及预埋件,在端部钢筋密集处或螺旋筋处振捣棒不得碰触无粘结预应力筋及锚具,由于张拉端、固定端处钢筋比较集中,所以在混凝土浇捣过程中应注意振捣密实,防止出现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