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步骤和方法

1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步骤和方法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8
19
20
21
22
23

连续源传播

间隔源传播
常见的流行病学曲线类型

描述流行病学的第二个要素是地区,地区 特性可提示卫生事件的地区范围,并有助 于建立有关暴露地点的假设。 在暴发或流行现场调查中,地区资料包括 居住地(例如通过人口调查追踪)、工作地点、 学校、娱乐场所、旅行地点或其他有关资 料。同时还需要收集一些更深入描述在这 些地区活动的特殊资料,例如在建筑物内 部或办公室活动的详细情况,并需了解有 关人员在这些地方停留的时间。




核实病例的目的在于根据病例定义尽可能 发现所有可能的病例,并排除非病例。
发现病例可以通过系统的方法搜索,如加 强已有的被动监测系统,或者建立主动监 测系统,提高发现病例的能力。 根据疾病本身特点和发生地区情况,查找 病例的方法也应该相应地有所变化。大多 数暴发或流行均有一些可辨认的高危人群, 所以,这些疾病的发现就相对容易。
进程报告和总结报告。
②控制疾病进一步发展,终止疾病暴发或 流行; ③预测疾病暴发或流行的发展趋势; ④评价控制措施效果;

⑤进一步加强已有监测系统或为建立新的 监测系统提供依据; ⑥培训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人员。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步骤主要包括
组织准备 核实诊断 确定暴发或流行的存在 建立病例定义 核实病例并计算病例数 描述性分析(“三间分布”) 建立假设并验证假设 采取控制措施 完善现场调查和书面报告等十个步骤。


最后,根据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与流行病学资料相互结合进行综合分析作
出判断。

一个较为敏感的疾病监测系统是发现暴发 或流行的前提条件。
当报告的病例数量与疾病监测系统资料相 比较后,比较容易观察到实际病例数量是 否超过既往的正常水平。 同时应分析引起报告数量增多的可能原因: 如报告制度是否改变、监测系统是否调整、 诊断方法和标准是否改变。


在对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时,必须始终
考虑到时间要素。暴发或流行的估计要求
将特定时间的病例数与同期的预期病例数
比较。因此考虑时间的时候,需要明确提
出有关的时段或时期,弄清暴露和卫生事
件之间的时间关系,做好时间资料的来源 及资料的处理。

在适当的间隔时间(X轴)内,描述所发生
的病例数(Y轴),用直方图表示,这种直
未知 调查﹢﹢﹢
已知 调查﹢﹢﹢ 控制﹢﹢﹢
未知
控制﹢
调查﹢﹢﹢
已知 控制﹢
调查﹢
控制﹢﹢﹢

为了完整、准确地评价流行或暴发的流行
特征,需要找出更多的病例,更好地确定
流行强度或评价一个新的检验方法检出病
例的技术,因此可能需要一个更详细的研
究。

使现场调查更完善,最重要的是提高病例 鉴别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得到更准确 及真实的受累及的人数,即提高有关分子 和分母的质量。
1974年在衣阿华州某市痢疾暴发时
使用的“标点地图”。早期分析表明病
例没有居住聚集性。所以追溯可能的传 染源和传播途径时,饮水史没提供有用
的线索。但是,后来发现许多病例的发
生与在密西西比河旁的一个露营公园附 近游泳有关。如图所示,在疾病流行的
3天中,有22个培养阳性的病人在河水
中游过泳,明显提示暴露于同源。最后 流行病学医师证实,此次发病是由于接 触密西西比河水引起。由于公园附近的 河水被位于上游5公里处的城市污水处 理厂严重污染,并且从露营公园河边的 水样中培养分离出宋内氏痢疾杆菌。
病例数
9 9 8 8
10
9
病例 数
8
7 7
7
6 6
6
5 5
5
4 4
4
3 3
3
2 2
2
1 1
1
0 0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点源传播
人-人传播
8
5
7
6
4
5
3
4
3
2
2
1
1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核实实验室检验结果进行。核实诊断应包
括相应信息的收集,尤其是疾病的特征,
从而为明确流行自然史提供线索。

首先,收集病人的基本情况,如年龄、性 别、地址、职业以及发病日期,对流行作 出简单描述。 其次,收集病人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资 料。


在调查时,如果疾病是经水或食物传播的,则 要询问接触的频率、时间及性质。 如果疾病自然史是未知的或不能作出适当的定 义,则应询问有关疾病传播以及危险因子等问 题。


是流行病学工作者面临的最基本和最重要 的任务之一 ,其目的是阐明哪些疾病正在 流行,在何时、何地、何种人群中流行。 通过描述可以达到以下目的:

首先,它为探索卫生事件提供了系统的方法, 并确保阐明卫生事件及其基本因素;

其次,这一方法用通俗易懂的基本术语提供了 有关卫生事件的详细特征;
最后,它可以明确卫生事件所危害的人群,并 提出有关病因、传播方式及对卫生事件其它方 面可供检验的假设。

例如血清学调查和较完整的临床资料结合 在一起,通常能提高病例数的准确度以及 较准确的高危人群。
另外,对确诊病例的再次面谈可能获得有 关接触暴露因子的程度或剂量反应等粗略 的量化数据,这是认识某种疾病病原学有 用的信息。


通常调查组的最后一项任务是撰写一份书
面报告,记录调查情况、结果及建议。现
场调查工作的书面总结一般包括初步报告、
一般来说,定义病例最好运用简单、容易
应用和客观的方法。

例如,发热、肺炎的X光诊断、血常规白细 胞计数,血便或皮疹等。

在定义病例时,有或没有实验室数据的均
可接受。不过有些病例将会丢失,有些非
病例却被统计进来。

例如,在一次甲肝流行时,首先要获得的
就是黄疸史、发热和肝功能异常,然后再
进一步作病例定义。
方图称为流行曲线。

流行曲线可用于描述暴发可能的传播途径、 流行的大致时间,比简单的病例线图要清 楚得多。

通常从一个简单的疾病发病时间图表中可
得到大量的信息。如果疾病的潜伏期是已
知的,就能相对准确地区别点源暴露、人
传播人或是两者混合传播。另外,如果流
行在继续,你还可以预测可能发生多少病
例。
10 10
素的接触、防止进一步暴露和保护易感/高
危人群,最终达到控制、终止暴发或流行
的目的。

现场调查过程中调查和控制处理应同时进
行,即在现场调查开始不仅要收集和分析
资料,寻求科学的调查结果,而且应当采
取必要的公共卫生控制措施,尤其在现场
调查初期可以根据经验或常规知识先提出
简单的控制和预防措施。

调查和控制同时进行的原因是:
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1年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是主要针对疾病的暴发 或流行等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展开的调查。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根本目的是及时控制 疫情蔓延,确定病因(包括传染源、传播 途径、高危人群以及危险因素),以便及 时采取针对性措施控制疫情发展。


①查明病因,或寻找病因线索及危险因素, 为进一步调查研究提供依据;

现场调查早期建议使用“较为宽松”的病 例定义,以便发现更多可能的病例。
下面几点可以帮助你在疾病定义时决定疾 病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①临床症状明显和不明显的比例是多少; ②是否有些很重要且很明显的或临床上能提示 某病的症状或体征存在; ③哪种微生物学或化学分离、鉴定和血清学方 法最简单、实用并可靠;
这样的话难以避免再次发生。

一般来讲,在不同阶段,调查和控制的侧重有 所不同。若流行病学原因不明,不管致病因子 是否清楚,均难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则应
以调查为重点,尽快查明原因;若流行病学病
因查清, 则应立即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特
别是在致病因子不明时,应做到控制和调查并
重。
流行病学病因
致病因子
个特异的暴露因素。有些疾病首先侵犯一
定的年龄组或种族;有时患某种疾病的人 与职业明显相关。

想收集所有与人群有关的潜在危险因素和
暴露因素是不可能的。不过,对疾病宿主、
传播途径、高危人群认识越多,你将获得
更特异和准确的信息,以决定如何防治疾
病。
假设是利用上述步骤所获得的信息来说明 或推测暴发或流行的来源,假设必须建立 在研究设计之前,通常会考虑多种假设。 一个假设中应包括以下几项因素: ①危险因素来源; ②传播的方式和载体; ③引起疾病的特殊暴露因素; ④高危人群。

按人群特征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的目的,在
于全面描述病例特征,并发现病例与普通
人群的不同。这将有助于提出与危险因素
有关的宿主特征,其他潜在危险因素以及
传染源、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的假设。

分析患者的特征,如年龄、性别、种族、
职业或其他任何有用的描述病例特有的特
征。如果发现一个特别的特征,通常会对
查找危险人群提供一个线索,甚至找出一
①如果只顾调查寻找致病原因而不采取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