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步骤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步骤


➢ 三、调查方法
➢ (一)询问
由于流行病学调查要查清的问题,许多是过去发生的事情,详细 的询问就是很重要的查清这些情况的方法。
被询问的人包括病人、病人的家庭成员、邻居、单位负责人、临 床医生以及其他可以提供情况的人。
询问的方式可以个别谈话或开调查会的方式。 询问时要首先说明来意和调查的实际意义,取得对方的合作。 在调查中要关心病人及其周围人,通过询问,应尽量查清上述应
可通过查阅病历、化验记录,询问病史,体格检查,检测标本, 结合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资料确定诊断。
对病例进行个案调查时,尽可能由病人自己回答者所提的问题, 收治病人的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以及知情人员要积极配合,并如 实提供病人相关诊疗资料。
如病人因病情较重或已死亡,无法实施对病人的直接调查时,应 通过其亲友、同事或其他知情人了解情况,完成调查。
➢ 流行特征:
一是地区性:病例的分布与传播该病的节肢动物的分布一致; 二是季节性:发病率升高与节肢动物的活动季节相一致; 三是职业及年龄分布特点:从事特殊职业的人群发病多,如森林
脑炎多见于伐木工人;在老疫区发病多集中在儿童,在新疫区发 病则无明显的年龄分布特征; 四是一般无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传播。
暴发调查
➢ 一、调查目的
暴发调查是指对集体单位或某一地区在较短时间内集中发生许多 同类病人时所进行的调查。如食物中毒、经水传播的伤寒流行等。
疾病暴发的特点:⑴时间较短;⑵单位集中或地区分布集中;⑶ 病人相对较多;⑷症状相似;⑸病人的菌型一致(病原学检查发 现)。
全面、深入的暴发调查是整个工作的关键。 暴发调查就是对疾病暴发时间、地点、人群和发病因素进行全面
➢ 经疫水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为:
一是病人有接触疫水史; 二是发病有地区、季节、职业分布特点; 三是大量易感人群进入疫区,可引起暴发或流行; 四是加强个人防护、对疫水采取措施等可控制疾病的发生。
➢ (3)经食物传播
主要为肠道传染病、某些寄生虫病、少数呼吸系统疾病的传播方 式。
食物是病原微生物生存的良好环境,在其生产、加工、运输、储 存及销售的各个环节均可被病原微生物污染,其中以鱼、肉类和 乳制品污染最为重要。
• 对虫媒传染病则要调查有关的媒介昆虫以及其叮咬人的可能性等。
由于现场的情况是不断交化的,往往需要多次进行现场观察和调 查。
➢ (三)进行必要的检验
检验的目的是为了查明可疑的传染源,确定周围环境物品被污染 的情况(水、食物、日常生活用品、昆虫媒介等),该地区人群免疫 水平及易感者数量等。
所需要的检捡方法根据情况而定,一般包括血清学、化学、微生 物学、寄生虫学、卫生学等检验方法。
一是一般很少造成流行,多以散发为主,但可形成家庭及同住者 间的传播;
二是流行过程缓慢,无明显的季节性; 三是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方及卫生习惯不良的人群中发病较多; 四是加强对传染源的管理及严格消毒制度后,可减少病例的发生。
➢ (5)经节肢动物传播
包括机械携带和生物性(吸血)传播两种方式。 伤寒、痢疾等传染病可通过苍蝇、蟑螂等节肢动物机械携带传播 疟疾、登革热等传染病可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 流行特征
一是病人有食用相同食物的历史,不进食者不发病; 二是患者的潜伏期短,一次大量污染可致暴发流行; 三是停止供应污染食物,暴发或流行即可平息。
➢ (4)经接触传播
通常分为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两种。 性病、狂犬病等可经直接接触传播,手足口病、乙型肝炎等可经
间接接触传播。
➢ 流行特征: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吴家兵
内容
➢ 个案调查方法和步骤 ➢ 暴发调查方法和步骤
个案调查
个案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和技术是最基本的方法和技术 在疾病的暴发调查和其他现场调查中都要用到 个案调查表的设计原则是在收集基本信息的前提下,力求简便、
明确、可操作,不求全。
➢ 一、调查目的
➢ 2、查明可能的传染源、传播途径。
➢ (1)经空气传播 是呼吸系统传染病的主要传播方式, 包括飞沫、飞沫核与尘埃三种。
经飞沫传播只能累及传染源周围的密切接触者,此种传播在一些 拥挤的公共场所如车站、学校、临时工棚、监狱等较易发生,对 环境抵抗力较弱的流感病毒、脑膜炎双球菌、百日咳杆菌等常经 此方式传播。
➢ (7) 医源性传播
➢ 可分为两类:
一是易感者在接受检查或治疗时由污染的器械导致的疾病的传播; 二是由于输血或所使用的生物制品和药品遭受污染而造成的传播,
如病人在输血时感染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或艾滋病等。
➢ 以上七种传播途径均是病原体在外环境中借助于传播因素 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传播
➢ 故可将其统称为水平传播。
➢ (二)核实诊断,验证暴发
对病例结合临床、实验室和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作 出诊断,尤其是首例和首批病例。
➢ (三)初步调查
1、首例病人调查 2、发病情况调查:暴发的时间、地点、疫情趋势(继续发展还是
下降),时间、地区、人群分布特点。 3、人口和环境情况调查 4、初步判断,提出假设:可能的病因和传播途径。 5、采取措施:抢救病人,传染源隔离;消除可疑因素;采集标本;
➢ 6、在当地居民中开展健康教育。
➢ 7、对疫情控制措施进行评估
防疫措施实施后,应对其效果作出评价,反过来也能验证初步的 调查分析是否正确。
有无续发病例及新疫区的出观,是防治措施评价中最重要的内容 之一。
如果发生续发病列,说明其效果不佳成贯彻不力,也可能是因为 初步的调查分析不正确。
因此,需要对疫情趋势进行估计,拟定继续调查分析的内容和进 一步的防治措施,以彻底控制疫情
调查了解,并制定有效防治措施,以控制暴发、消除疫情。
➢ 暴发调查的目的
一是确定疫情性质,就是确定本次暴发的性质; 二是查清暴发危害程度,就是疾病三间分布; 三是查明病因和暴发影响因素,如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等; 四是确定高危人群,并且予以有效的保护; 五是制定切实措施,控制疾病暴发和流行,并总结经验教训,避
➢ (2)经水传播
包括经饮用水传播和接触疫水传播两种方式 一般肠道传染病经此途径传播。 水源被污染的情况可由自来水管网破损、污水渗入所致,也可因
粪便、污物污染水源所致 生物恐怖主义对饮用水源的故意污染同样值得警惕。
➢ 经饮用水传播流行特征
一是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有饮用同一水源史; 二是除哺乳婴儿外,无职业、年龄及性别的差异; 三是如水源经常受污染,则病例长期不断; 是停用污染源或采取消毒、净化措施后,暴发或流行即可平息。
什么物品、污染的范围
在病人可能传播范围内开展病例搜索,主动发现可疑病人 尽快确定疫点、疫区范围,提出相应处理措施(消毒、停业整顿
等)。
➢ 4、调查并登记密切接触者:
对于某些传染病,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尤其是传染期内的密切接 触者,有可能已经被感染,而存在发病的可能
因此,要对接触者及时进行调查,根据此种疾病的传染特点,区 分密切接触和一般接触者,查明哪些人应该接受医学观察或留验, 哪些人应该接受预防接种、被动免疫或药物预防,应该进行什么 检验等。
➢ (6)经土壤传播
经土壤传播的疾病主要是传播一些肠道寄生虫(蛔虫、钩虫)及 能形成芽孢的细菌(破伤风、炭疽)所致的感染。
经土壤传播传染病的意义主要取决于病原体在土壤中的存活时间、 人与土壤的接触机会以及个人的卫生习惯和劳动条件等,如赤脚 下地劳动易患钩虫病,有破损的皮肤接触土壤易患破伤风等。
经飞沫核传播可以气溶胶的形式漂流到远处,在空气中存留的时 间较长,一些耐干燥的病原体如白喉杆菌、结核杆菌等可以此方 式传播。
凡对外界抵抗力较强的病原体,如结核杆菌和炭疽杆菌芽孢,可 经尘埃传播。
➢ 流行特征:
一是传播广泛,发病率高; 二是冬春季节高发; 三是少年儿童多见; 四是在未经免疫预防的人群中,发病呈现周期性; 五是居住拥挤和人口密度大的地区高发。
环境消毒。 6、尽可能使用已近发布的调查表,特殊情况制定调查表。
➢ (四)深入调查 即对疫情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调查。
1、病例调查:实际发病数(尤其是首发病例或首批病例),不要 漏病例,不可误诊。
2、非病例调查:未发病的同一单位的人员进行调查,以找出疾病 暴发的原因。
3、人口调查:疾病暴发时发病单位的总人数,用于罹患率的计算。
通过个案调查(即对单个病例的调查) 核实发病情况 查明病人或疑似病人的基本信息、发病的原因和条件, 查明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追踪其密切接触者,搜索疑似病例,判断疫点范围及可能蔓延的
范围, 评估已经采取的措施质量,以便进一步采取措施,防止续发,控
制疫情扩散。
个案调查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弄清一个病例的发病原因和条件, 控制疫情扩散
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 二、调查内容和步骤
赴现场调查前需对此次暴发的基本病情和分布特征作一般性了解 并根据所获得的初步信息,对疾病性质和暴发原因作出初步估计 决定调查组成员,配备相应的检验仪器设备赶赴现场开展调查。 在多数情况下,首先根据经验采取常规初步措施,然后在暴发调
查过程中不断修正。 暴发调查遵循的原则:边调查边采取控制措施。
同时也是为了积累流行病学分析的基础资料
所以必须把发病的现场作为一个整体,联系该病的传播途径,详 细观察和记录与发病有关的各种因素
。如果有两例以上的病人,则必须查明他们之间有无相互传染的 关系。
➢ 二、调查内容和步骤
➢ (一)调查内容
1、一般项目:即病人的基础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职业, 住址,工作单位等。
4、流行因素调查:生活和卫生状况、可疑的水源或食物及厨房卫 生进行重点调查。
5、实验室检查:对病人的排泄物和分泌物、厨房环境和可疑食物 或水源进行病原学检查。
➢ (五)资料整理与初步分析
1、资料整理 • 调查卡片内容是否完整;诊断是否正确;其他资料是否齐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