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语法知识词类和词类活用一、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划分出来的类别。
古代汉语的词类,跟现代汉语的词类大致相同:总共可以分成十一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下边分别叙述。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词。
例如:阿爷无大男,木兰无长兄。
(《木兰诗》)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黔之驴》)2.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词。
例如:一屠晚归,担中肉尽。
(《狼》)谍报敌骑至。
(《婉贞》)3.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者动作、行为的状态的词。
例如:。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刿论战》)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4.数词,表示数目的词。
例如:一桌、一椅、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5.量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单位或动作行为的词。
例如:距圆明园十里,有村曰庄。
(《婉贞》)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6.代词,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或数量词的词,叫做代词。
例如: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西门豹治邺》)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7.副词,经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表示程度、围、时间等。
例如:太后之色少解。
(《触旮说太后》)村中闻此入,咸来问讯。
(《桃花源记》)8.介词,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等组合起,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前面或后面,表示处所、方向、时间、对象等等。
例如:何不试之以足(《人买履》)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卖油翁》)9.连词,把两个词或两个比词大的单位连接起来的词,例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楼记》)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
(《婉贞》)10.助词,附着在一个词、一个词组或一个句子上,起辅助作用。
例如:遂率子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诸将请所之(《恕雪夜入蔡州》)11.语气词,也叫语气助词。
语气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但它可以表示提顿、述、祈使、疑问、感叹等不同语气。
例如: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捕蛇者说》)然则何时而乐耶?(《楼记》)12.叹词,表示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
例如:嘻,技亦灵怪矣哉!(《核舟记》)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楼记》)以上十二类词可以合成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能够单独用来回答问题,有比较实在的意义的词叫做实词;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也没有实在的意义,但是有帮助造句的作用的词叫做虚词。
一般说来,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
可是代词所指人或事物是不固定的,在古代汉语里,许多代词都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如“其”“之”),所以也有人把代词归入虚词类的。
二、词类活用以上各类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
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
但是,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
例如:“虎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这个句子中的“蹄”,本是名词,这里临时用作动词,作谓语。
这种现象叫词类的活用。
古代汉语里的词类活用现象主要有:(1)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2)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3)名词用如动词;(4)名词用如状语。
下面分别谈谈这几种情况:(1)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在一般情况下,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由主语直接发出的。
例如:“谍报敌骑至”,“报”是“谍”发出的;“至”是“敌骑”发出的。
但在使动用法中,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并不是动作行为的直接发出者,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直接发出,主语只是使宾语发出这种动作行为,含有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例如;柳宗元《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动词“生”不是主语“君”直接发出的,而是宾语“之”直接发出的,含有“君使之生”的意思。
我们知道,同是动词,有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分别,及物动词是能带宾语的动词,不及物动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动词。
在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多是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比较少。
例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愚公移山》)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捕蛇者说》)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同上)又数刀,毙之。
(《狼》)“止之”是叫他不要这样做;“已”是使止,“去”是使去;“殚…‘竭”都是使尽的意思;“毙”是使毙,即杀死。
这些都是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si)之,见(xiàn)其二子焉。
(《论语·微子》)──(老人)留子路住宿。
杀鸡做饭给子路吃,叫他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
形容词用作谓语,是描写事物是什么样子,构成描写句。
例如:“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形容词“尊”和“厚”的后面都不带宾语,这是形容词的一般用法。
如果形容词的后面带上宾语,那么这个形容就活用作动词。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后,是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这种现象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例如:“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形容词“尊”的后面带有宾语“长安君之位”,意思是“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
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的现象很多,例如: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婉贞》)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州》)“固国”是使国家强固;“苦其心志”是使他的心志苦,“劳其筋骨”是使他的筋骨劳,“空乏其身”是使他的身体空乏;“远我”是使我距离远。
“又绿江南岸”是又使江南岸绿。
名词用作使动的例子不普遍。
名词本来是不能带宾语的,名词用作动词带宾语,表示使动,含有主语“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的意思。
例如:先破入成阳者王(wàng)之。
(《史记·项羽本记》)──先攻破军打进成阳的,就让他做王。
齐威王欲将膑。
(《史记·膑》)──齐威王打算让膑当主将。
“王之”的“王”本是名词,在这里是活用为动词,后面还带有代词宾语“之”,意思是“使之成为王”;“将膑”是“使膑成为主将”的意思。
(2)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就是“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这种用法只限于形容词或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活用形容词的性状,宾语本身并不一定真的具有这种性状,只是一种主观的认为。
例如: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若毒之乎?(《捕蛇者说》)刺史颜证奇之。
(《童区寄传》)愬然之。
(《愬雪夜入蔡州》)“甚异之”是认为非常奇怪;“毒之”是认为它痛苦;“奇之”是以为奇特;“然之”是认为他对。
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看作这个活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也是一种主观认为。
例如:孟尝君客我。
(《战国策·齐策》)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客我”是以我为客;“宾客其父”是以其父为客。
(3)名词用如动词在文言里,名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临时被用如动词,这种情况比较普遍。
名词用如动词后,原有的名词义并没有消失。
只是增加了和上下文相适应的动词的意义而已。
例如;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刿论战》)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唐雎不辱使命》)王之子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普说太后》)见其矣十中八九,但徽颔之。
(《卖油翁》)“福”指赐福;“缟素”白色的丧服,这里指穿丧服;“侯”指做诸侯;“颔”指点头。
(4)名词用如状语状语是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对动词或形容词起修饰、限制作用的。
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用作状语。
但在文言中,名词作状语是常见的现象,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猱进鸷击,或能免乎?(《婉贞》)名词作状语表比喻,可译为“像……那样”。
“犬坐”译为“像犬一样坐”;“猱进鸷击”译为“像猱一样前进,像鸷一样攻击”。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膑》)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
(《鸿门宴》)“客待之”是用客礼对待他;“兄事之”是用事奉兄长的礼节事奉他。
都是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夫以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孔子东游,见两小辫。
(《两小儿辩日》)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布囊其口。
(《童区寄传》)第一句名词“廷”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第二句方位名词“东”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方位;最后两句,名词“箕畚”“布囊”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
三、词类活用的条件怎样判断一个词在句子中是否已经活用成另一类词呢?除了从前后文的意思来判断之外,还要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等。
关于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包括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的语法条件,郭锡良等编写的《古代汉语》中列举了其中七项主要的,现介绍如下,以供参考: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那么其中有一个名词就可能活用为动词。
例如: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诸越则桃冬实,朔漠则桃夏荣(《采草药》)“数目项王”是动宾结构,两个名词连用,前一个名词“目”活用作动词;目:看,使眼色的意思。
“冬实…夏荣”都是主谓结构,后面的名词“实”(本意是果实),“荣”(本意是花)活用为动词;实:结果实的意思;荣:开花的意思。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
例如:置人所罾鱼腹中。
(《涉世家》)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论贵粟疏》)“所罾,的“罾”是一种鱼网,本来是名词,放在“所字后面,意思是“所网着的(或所捕捉的)”。
“贵”“贱”‘卑”“尊”本来都是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都活用为动词,“所贵”“所尊”都是“所看重的”的意思;“所贱”“所卑”的意思都是“所轻视的”。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的后面,活用为动词。
例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水”本是名词,受能愿动词“能”修饰,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游泳”。
“急”本是形容词,受能愿动词“欲”的修饰,活用作动词,是“逼迫”的意思。
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一般也活用为动词。
例如: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刿论战》)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
(《西门豹治邺》)“福”“衣”两个名词的前面有副词“弗”“皆”修饰,都活用为动词。
“福”是“赐福”的意思;“衣”是“穿”的意思。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也活用为动词。
例如:及陷于罪,然话从而刑之。
(《齐桓晋文之事》)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