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出师表学案、答案

出师表学案、答案

《出师表》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诸葛亮及“表”的文体特点。

2.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和诸葛亮的建议。

3.体会全文夹叙夹议,于议论、叙述中融入作者忘身忧国、忠贞不渝的感情的写法。

4.了解古今异义词的用法,能够翻译重要语句。

学习方法:熟读,识记,背诵自我检测习题: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粗字注音。

①陟.罚臧否()()②中道崩殂.()③以遗.陛下()④行阵和睦.()⑤妄自菲.薄()()⑥咨诹.()⑦猥.自枉屈()⑧斟酌..()( )2.解释下列加粗的实词。

①以光.先帝遗德()②引喻失义.()③察纳雅言..()④性行淑均..()()3.为下列句子中的“以”选择恰当的义项。

A.用B.以致C.用来D.因为⑴是以众议举宠为督()⑵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⑶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光帝之灵()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与“临崩寄臣以大事”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B.徒以有先生也。

C.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D.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5、下列句子读法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咨臣/以当世之事B、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C、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D、亲/贤臣,远/佞人6、按要求用原句回答:①《出师表》中揭示汉代兴衰的句子是_______②《出师表》中写出诸葛亮无意于功名的两句话是_______③《出师表》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7.对诸葛亮向刘禅上《出师表》的目的,有如下几种看法,其中最正确的一种是()A.向刘禅表示自己对刘氏父子的忠心。

B.此文写在他北伐之前,所以目的是让刘禅治理好国家,让他放心去北伐,使北伐的计划得以实现。

C.让刘禅做到亲贤远佞,修明政治。

D、此“表”开头就写蜀国形势危急,让刘禅修明政治,治理好国家,其目的只在挽救蜀国的危难。

8、填空:①本文作者,是时的、,的丞相,字。

本文文体是,这是古时的一种奏章。

这篇“表”中写到的“先帝”,指的是________ (姓名)。

南宋诗人陆游高度评价这篇表文,说道“出师一表真名世,________②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③本文的中心句是9.对下列加粗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时)。

未尝不叹息痛恨(憎恨)于桓灵也。

B.以光(光亮)先帝遗德。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给予)陛下。

C.亲(亲近)贤臣,远小人。

营中之事,悉以咨之(他,代指向宠)。

D.以(以致)塞忠谏之路也。

以(所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10.请用“/”标示出下面语句的停顿之处,并翻译。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词义。

①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今义:)②臣本布衣..。

(古义:今义:)③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今义:)④由是感激..。

(古义:今义:)⑤开张..圣听(古义:今义:)二、熟识课文:(用原句回答)⒈诸葛亮分析蜀国当前形势有利条件的句子:⒉诸葛亮分析蜀国当前形势不利条件的句子:⒊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⒋文中先汉兴隆,后汉倾颓的原因分别是:⒌先帝对先汉兴隆,后汉倾颓所持的态度:⒍表明诸葛亮身份的句子:⒎表明诸葛亮性情的句子:⒏诸葛亮临危受命的句子:⒐诸葛亮出师的历史根源:⒑诸葛亮出师的思想基础:⒒诸葛亮出师的物质准备:⒓诸葛亮出师的诸葛亮出师的最初目的:⒔诸葛亮出师的根本目标:⒕表明诸葛亮对刘氏父子都愿扶持的句子:⒖文中作者谈到了哪两件大事?⒗诸葛亮为什么要报先帝,又忠于陛下?⒘诸葛亮谈到的先帝对自己的"殊遇"确指文中哪句话?⒙你认为诸葛亮上此表的目的是什么?⒛诸葛亮所明确的每一方的责任都是什么?21、"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的原因是什么:22、三、四段对宫中、营中人事安排、推荐贤臣、良将的目的是什么?23、表明诸葛亮不求功名的句子:24、记述自己身份的句子:25、与先帝共患难的句子:26、答应为了先帝奔走效劳原因的句子:27、5段中"每与臣论此事"中的"此事"指的是什么:28、作者13次提到先帝的作用是什么:29、本文出现的成语和意义三、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题。

(一)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先帝不以臣卑鄙,狠自枉屈,三顾臣于一广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鸯钝,拔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巨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由是感激..()②遂许先帝以驱驰..()③·五月渡沪()2.简述选文第一段作者自述身世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②段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

()4.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_______,临危委重任和_______。

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_______ (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5.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

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大攻。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六出:东和:收二川:七擒:北拒:排人阵:(二)诫于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士何及!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A.卒中往往语B非淡泊无以明志C.先帝知臣谨慎D.静以修身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4.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5.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①;②(三)综合应用创新练习题1.中考题精选(重庆市)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1)~(3)题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出师表》)(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黑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亲.贤臣,远小人寡助之至,亲.戚畔之B、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公与之乘,战于.长勺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愿陛下亲之信.之D、此悉.贞良死节之臣男女衣着,悉.如外人(2)、理解本文内容,然后填空(6分)①文中提到的“亲贤臣”,相当于今天我们选拔人才时常提到的“_________ ”这一成语。

②“此悉贞良死节之臣”中的“贞良死节”的意思是_________ _。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_____________就是一个贞良死节之臣。

(举本文以外的例子)③文中的“计日而待”,与今天的__________这个成语意义相近,字数相等。

(3)、判断正误(在你认为正确的说法后面打“√”,错的打“×”)(4分)A.“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对这句话朗读停顿的划分是正确的。

()B.“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恒、灵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一次不对恒、灵二帝的做法感到痛心仇恨的。

()C.本文从正反两方面概括了两汉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提出了“亲贤远佞”的建议。

()D.“亲贤臣,远小人”使先汉兴隆,这对我们今天消除腐败现象,振兴民族大业仍有借鉴意义。

( )2.中考题精选(安徽省,2000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解释下列加黑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2分)①、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_____________ 。

②、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不毛:__________________ 。

(2)、翻译下列句子。

(6分)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___________ 。

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____________ 。

(3)、诸葛亮“出师”的战略目标是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3分)。

(4)、最后一句的“报先帝”呼应了文中的哪些事?(用文中语句回答)(4分)(四)【探究拓展训练】阅读文言短文,回答问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③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④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⑥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⑦闻之。

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注:①干:岸边。

②圮(pí):倒塌。

③阅:经历。

④棹(zhào):船桨,这里作动词用。

⑤柿(fèi):木片。

⑥颠:颠倒,荒唐。

⑦河兵:治河的士兵。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