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弓之鸟》教学设计
—————日照街道四小三年级(3)班申伟
教学背景:这是一则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魏国一位有名的射手更赢不用搭箭,居需拉弓,便使天上飞过的一只大雁掉下来的事。
从中反映出更羸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并能根据所见所闻做出正确分析。
教学课题:人教版三年级第六册第三单元《惊弓之鸟》
教材分析:《惊弓之鸟》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6册第三单元第十课。
这是一则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魏国一位有名的射手更赢不用搭箭,只需拉弓,便使天上飞过的一只大雁掉下来的事。
从中反映出更羸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并能根据所见所闻作出正确分析。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学生应该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
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边读边想、逻辑思维的能力,以及想象能力,我确定的教法是:指导、点拨、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学法是:自主探究,以接龙读、分角色朗读为主,并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话,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惊弓之鸟、射箭能手、悲惨、愈合、孤单失群”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更羸最后说的四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
(3)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学习,深入体会课文含义。
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于观察、思考、分析的兴趣和习惯。
培养学生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懂得更羸说的话,体会更羸的分析是正确的。
教学难点: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联系全文内容体会更羸分析判断的合理与正确性为重点。
根据魏王由“不信”到“吃惊”“奇怪”的态度变化,使学生明确,把观察、思考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的思维方法是正确的,是值得学习的。
教学用具:媒体资源:课件《惊弓之鸟》。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导入新课:
1、学习课文之前,先检查一下同学们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复习生字词(出示生字)
2、成语对于我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这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惊弓之鸟》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惊弓之鸟”什么意思,同学们明白吗?(释题:“惊”从它的偏旁你知道什么?“弓”指弓箭,“之”是什么意思?“之”是“的”的意思,)这位同学肯定平时善于积累。
那么凭你们的理解,你们试着来说说课是什么意思。
3、这位同学肯定平时善于积累。
那么凭你们的理解,你们试着来说说课是什么意思。
4、大家快速打开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且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谁的一件什么事?开始读吧。
(更羸不用射箭,只拉一下弓,就可以把大雁射下来的事。
)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导语:同学们,不用射箭,只拉一下弓,就可以把大雁射下来。
看来更羸的本事可真的很了不起。
他究竟是一个什么人?(课文中哪里有介绍?)齐读第一自然段
从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谁能解释一下什么叫“有名、能手”?(这里的手指的是什么?人)
我们班有能手吗?让老师见识一下。
(生举例)我们再读读这句话,走进这位能手,要读出令你们称道的感觉。
(生齐读)
过度:一句话,我们就知道了更羸这么多的情况。
时至今日,我们还谈到他,是因为他与一个成语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这个成语叫《惊弓之鸟》。
下面就让
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中学习吧。
老师相信,在我们的学习中,你会对更羸有更多的了解,揭开他成为有名射手的奥秘。
三、学习第二——第六自然段:
1、请大家轻声自由读第二——第六自然段,要求读准字音,并读出更羸与魏王的说话的语气。
2、有一天,更羸跟魏王去郊外打猎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课文是怎样描写他们看到的那只大雁的?用“﹏”画有关的词句:(一只、慢慢的,边飞边鸣)
3、此时,更羸指着大雁对魏王说了什么?谁来读一读他的话?
出示:“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
“只要…..就……”说明更羸对这件事有没有把握?用一个四字成语就是(胸有成竹)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自信)
4、更羸说的话让魏王连自己的耳朵都信不过了!魏王心里会怎么想呢?
对啊,当时的魏王就是这样想的,你们想到魏王的心眼里了。
他用了什么语气对更羸说呢?(疑问)读一读,看看谁更像魏王。
(指名读。
)更羸又说了什么?(出示:“请让我试一下。
”)这说明更羸虽然胸有成竹,但态度(谦和),所以这句话应该用谦虚的语气来读。
(指名读、配上动作和表情,分角色读,其他同学适当评价。
教师重点指导学生读好“啊”,读出魏王的怀疑,重音突出“这样”。
)
5、那更羸到底有没有将大雁射下来呢?更羸是怎样射大雁掉的呢?课文哪一段写到了?第5自然段(1)这是一个长句,请大家想一想,这句话讲了几层意思?(2层:1、讲更羸怎样射大雁的。
2、讲大雁怎样掉下来的)谁来读读更羸是怎样射大雁的语句。
(指名读。
)
大雁听到弦声怎样呢?课文是怎样描写的?(指名读),在读之前我们想想这句子该怎样读呢?那个字读重音。
谁来说说。
(“直”读重音,“突然”读快而重)。
我们一起来理解这个句子:(出示例句)
(1)两个红颜色的字是什么?(直)大家放声读,想想这两个“直”是什么意思?在字典里有这几种解释。
大家把“直”的各个意思代入文中,看哪种意思最
合适。
你也可以用排除法,选出最合适的一种。
(2)这段话中的两个“直”意思一样吗?(不一样)那分别是什么意思呢?(3)你真是动脑能手!我们再把这一段读一遍,注意“直”要重音。
(生齐读)(同样是一个“直”字却准确地描绘出前后两种不同的情形,第一个直是写大雁使劲儿往上飞,飞得很急,第二个直是写大雁一点也不能飞了,掉得很快。
)
6、当魏王见到这一切表现得怎样?哪一个词写出来了?什么叫“大吃一惊”?(形容对发生的意外事情非常吃惊。
)他对什么感到吃惊?魏王说的话我们该怎么读呢?练习读,读出魏王的语气。
(霸气、吃惊)
大家真是吃惊了呀!我看到了一个一个小小的魏王。
真是岂有此理,难以置信。
他刚才根本不相信的事情现在竟然在他眼皮子底下发生了。
过渡:同学们刚才第二——第六自然段是讲更羸不用箭只拉弓使天上飞的大雁掉下来的经过和结果,他这一绝技的展示不仅使魏王大吃一惊,我想也使同学们很佩服吧。
那更羸为什么不用箭就能使大雁掉下来了呢?请同学们分小组学习课文第七——第九自然段,找一找其中的原因吧。
四、学习第七——第九自然段。
1、指名读,找原因,谁来说说哪一个自然段讲了更羸不用箭就使大雁掉下
来的原因?
2、更羸讲了几句话?想一想,每句话写了什么?
(1)第一句:它飞得慢(看到的),叫的声音很悲惨(听到)。
(2)用眼睛看,用耳朵听,我们就叫——观察。
(3)第二句话又写了什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4)是呀,正是因为大雁的害怕导致大雁拼命地往上飞,最终掉下来了。
那他在害怕什么呢?当时她在想些什么呢?(生说,理解“惊弓之鸟”的表面意思)
3、其实这些更羸早就预料到了!
小结:从更羸的话中,我们可以知道,他先对大雁当时飞的现象和叫的现象进行观察;然后又对观察到的现象作了进一步的认真分析,最后得出准确的结论:这是一只受伤的鸟,只要拉一下弓就使掉下来,结果果然像他所说的那样。
这样一步一步的思考过程,我们就叫——推理。
更羸可真的很
了不起。
4、你能用因果句式向魏王说说更羸的推理过程吗?学生练说,出示课件,齐读
五、谈体会。
1、同学们学了这篇成语故事,你们来说说到底是什么害死了这只大雁?
(预设:他自己,胆小)
2、如果你是那只大雁,你觉得怎样做或许还有生还的希望?(生回答)
3、是呀,可见这是一只怎样的鸟?你知道“惊弓之鸟”的意思了吗?而现在,
我们常用惊弓之鸟来形容人。
你能说说惊弓之鸟的近义词吗?
4、那你们在读过的故事里或者现实中见过这种像惊弓之鸟的人吗?老师先来说一
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5、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你觉得更羸有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的?
六、课外拓展练习
课文学完了,魏王应该还有话说,可文章却没写,你们能不能加一句,用对话的形式写下来。
课下写在摘抄本上。
/v_show/id_ch00XMTY0NTIxMT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