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4引言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雪夜驻林边)Whose woods these are I think I know.His house is in the village,though;He will not see me stopping hereTo watch his woods fill up with snow.M y little horse must think it queerTo stop without a farmhouse nearBetween the woods and frozen lakeThe darkest evening of the year.He gives his harness bells a shakeTo ask if there is some mistake.The only other sound’s the sweepOf easy wind and downy flake.The woods are lovely,dark and deep,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以上是美国现代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著名的诗作之一,描写的是一个雪夜诗人在郊区林边欣赏雪景的情景。
本文分析此诗,运用的是韩礼德的文体学理论。
韩礼德文体学理论的核心是语言系统的“功能”思想。
韩礼德认为,语言形式,包括语法结构、语音结构等,其自身并不能表明它自己是否与一个语篇的文体相关。
语言形式与文体的关联,是通过语言形式在语言交流中的“价值”表现出来的,也就是说,看它是否在语篇整体中起突出作用。
在文学作品中,由于语篇的语言形式生成语篇内容的情景是作者在创作中创造出来的,所以要分析语言形式的文体风格,就要看它是否与表达作者的整体意义有关。
这样,语言功能就成为连接语言形式与情景语境的中介。
韩礼德文体学理论的概念之一是前景化。
他认为,某个突出的语言特征只要与作者的整体意义相关,这就是与语篇的情景语境相关,就是有动因的突出,就能实现前景化。
情景语境又制约作者对意义的选择。
语篇是在情景语境的制约下,通过对意义的选择而生成的。
对音系层的选择,用以实现对词汇语法层的选择。
对词汇语法层的选择,用以实现对意义层的选择。
而对语义层的选择则是由情景语境支配的。
所以语言形式的功能,是由其是否在情景语境中起作用来决定的,语言的意义就是语言形式在语境中的功能(张德禄,1999)。
本文主要是基于以上一些角度,来分析诗人如何使此诗在形式和内容上达到统一,写出属于他自己的文学作品。
一、作者及其诗貌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Rrost,1874~1963)是美国现代诗歌史上的著名诗人,有“新英格兰诗人”之称,与艾略特一同被认为是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人物。
他是一名田园诗人,乡村的风景和生活是他写作的兴趣所在。
他赞美客观事物,强调实在普通的东西,作品的生活气息真切,形象鲜活。
而他骨子里是一位哲理诗人,他所写的生活悲惨而快活,美丑皆有,乱中又有统一,“他通过诗歌把乡村和城市、地方和世界、人和自然等因素并列、对比与揉和起来,令人通过一地、一时、一人、一物而领悟到人世间的普遍真理”(李宜燮,常耀信,1991)。
虽然他的诗富于深远的哲理,文字却十分普通,“他用一种略加提炼的流畅的口语写乡村生活的情景”(赵毅衡,1985)。
他有很高的语言运用艺术。
他的诗体虽然广泛,甚至有传统诗的形式,然而运用的却是完全现代的语言,诗句流畅自然。
尤其节奏感很强,这主要由于他重视诗歌的音乐性,这也是他的诗难译的原因之一,当诗意勉强译出后,原诗的音乐性却无法传达出来。
他又喜欢轻松,笔调轻快、洁美和谐,而将生活的复杂性尽寓其中。
诗人并非纯粹地写田园生活、写哲理,而是寓深情于其中,所以他又以善于写抒情诗而著称,尤其是抒情短诗。
他的抒情短诗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如劳伦斯·汤普森所指出,他的主要艺术成就“在于他能把思想、情感和富于象征的意象揉和起来,用抒情诗的形式表达”(彭予,1995)。
以上的这首“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就是弗罗斯特田园诗的典型代表作。
该诗于1923年发表在他的诗集《新罕布什尔》。
二、诗中的自然境这首独白诗的讲话人是诗人自己。
内言:一个夜晚,诗人路经一片树林,见雪花悄然飘落,林木银装素裹,便禁不住停下来欣赏这一美景。
这首诗描写的正是诗人此时欣赏雪景的感受。
该诗形式上共有四段,每段四行,每行的基本韵律是四步抑扬格(两个音节一组,内有轻重抑扬,称为一步)。
每段的1、2、4行押韵,第三行的韵是下一段1、2、4行的韵脚。
第四段的所有四罗伯特·弗罗斯特《雪夜驻林边》解读卫麦鹏摘要本文分析的是美国现代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抒情短诗“St opping by W oods on a Snow y Evening”(雪夜驻林边),作品文字简练洁美、清新朴实,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与现实情怀。
关于作品的语言运用,诗界的评论各不相同。
本文试用英国现代语言学家韩礼德的文体学理论,对其进行解析,从另一角度分析作品寓于诗歌语言的深意。
关键词罗伯特·弗罗斯特《雪夜驻林边》语言功能前景化境界247--··2009·4行全押韵,韵脚是第三段第三行的尾音。
因此本诗四段共有四个尾韵,全诗押韵结构是AABA 、BBCB 、CCDC 、DDDD 。
西方诗歌中常见的押韵形式,一段四行按abab 或abba 押韵(杨传纬,1992),像此诗的押韵方式很少见。
诗人正是运用了这种特别的押韵方式,将诗的四段紧紧联在一起,使其成为一个内在和谐的完整的整体。
作者在全篇第一句中就打破英语常见句序“I think I know whose woods these are ”,将其写成“Whose woods these are I think I know ”,引人注意。
作者偏离常规,把“whose woods ”前景化,作为整句和全诗的开头,作者是有用意的。
把这两个词放在开头,一个用意是方便把“I know ”放在整句的最后,与本段后面三、四行的“though ”和“snow ”这两个词押韵。
另一个考虑则是在全诗的一开始就点出树林,紧扣题目,将读者首先引入到一个有关树林的境界。
第一段第二行“His house is in the village,though ”,作者将“though ”放在句末,并用逗号将其与“village ”隔开,使其如韩礼德所说的前景化,是想与上面第一行“know ”同韵,强调了“know ”和“though ”共有的元音/?u/,以便与段末第四行的“snow ”相呼应。
而最后这“snow ”一词正是作者在本段选用/?u/作为韵脚的原因所在,也是作者一反常规将“know ”、“though ”放在行末的原因所在。
诗人心存“snow ”一词,想将其逐步引出,将读者带入一雪境,与题目的“snowy ”相呼应。
在第二段中,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马人格化。
马儿觉得奇怪,为何停在“woods (树林)”和“frozen lake (结冰的湖泊)”的边上,而附近又看不到“farmhouse (农舍)”?这是马儿奇怪的原因。
同时作者又借马儿奇怪,对第一段所写的两境,即林境和雪境(“woods ”和“frozen lake ”),作新的描写。
这里诗人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强调雪境,让读者不只是通过“frozen lake ”二词的意义感受出来,还可从它们的词形变化领略出来,“frozen ”和“lake ”可缩合为一词,即“flake (雪花)”,作者想让读者以另一种方式感受到雪这一境界。
由此推断,作者此时已心存“flake ”,而在第三段末,作者终于将“flake ”明确展示给读者,选用“lake ”意图也得到验证。
在第二段中还应注意到,作者还提到马儿奇怪的另一个原因,并把这个原因放在本段的最后,“the darkest evening of the year ”。
这里作者借马儿又引出了本诗的又一境界———夜境。
至此,本诗题目所提到的“woods ”、“snow ”、“evening ”三境便全部引出了。
作者将特定词语前景化,选用特定的韵脚,运用独特的语言形式,通过林境———雪境———夜境这一顺序,意图将读者逐步引入到一个雪夜林边的自然境中。
三、诗中的世俗境作者在前两段中引出了一自然境,接着又在第三段中对这一境界的“静”作了别致的描写。
诗人写到小马摇响了佩铃,问是不是出了什么差错,而回应它的只有轻风吹落雪花的声音。
清脆的马铃声与轻风吹落雪花的声音,一高一低,一刚一柔,这样一对比,便衬托出雪夜林边那清远的寂静。
第四段写作者面对此时的景色,感叹“The woods are lovely,dark and deep ”。
“dark ”一词值得注意,白雪覆盖整个树林,照理应该是映白树林,而作者却用“dark ”。
因前文有“The darkest evening of a year ”,故这里用“dark ”。
且“dark ”与“deep ”两词放在一起,唤起读者的基本联想是一致的。
当作者引读者进入一个自然境界后,使人几欲融入此境。
谁知,作者笔锋一转,用“But ”一词将读者带入另一境,一个有别于自然境的世俗境。
此处作者选用“But ”,没有用“however ”等其他词,因为诗人不仅想表达转折之意,还想借用“But ”的发音来加强转折的音响效果。
“But ”的发音响亮有力,用在此处有特殊的效果,前文作者引读者沉浸于大自然的宁静中,“But ”一出,正如当头一棒,敲醒了作者,也敲醒了读者,回到一截然不同的世俗境。
作者用了两个不定式结构“promises to keep ”和“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道出世俗境。
作者在前文说到他与大自然交融在一起,此时突然回到世俗境,发现自己有承诺要兑现,有责任要承担,于是便不能久留,只得继续前行,回到生活的理性。
最后两行是同一句的重复,“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寓意深长,耐人回味。
从节奏上说,就像马儿渐行渐远的蹄声,这表明诗人已重新上路,离开那片树林,同时也表达出诗人对自然境的依依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