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同步练习习题:第4课柳永词两首

同步练习习题:第4课柳永词两首

第4课柳永词两首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A.珠玑.(jī)凝噎.(yē)钓叟.(sǒu) 差.劲(chà)B.千骑.(jì) 暮霭.(ài)叠(xiàn) 拙.劣(zhuō)C.重.湖(chónɡ) 罗绮.(qǐ)参差.(cī) 喟.然(kuì)D.天堑.(qiàn) 羌.管(qiānɡ)寒蜩.(tiáo) 囤.积(tún)解析:B项,“霭”应读ǎi,“”应读yǎn。

答案:B2.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珠玑:大小不同的各种珠宝。

B.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图将:把杭州美景画出来。

将,用在动词后的语助词。

C.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三秋:三个秋天。

D.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烟霞:美丽的自然风景。

解析:C项,三秋:秋季。

答案:C3.对下列诗句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环境描写,渲染氛围,融情入景,暗寓别意。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暗示出杭州城声色之盛。

B.留恋处,兰舟催发——写实,精练地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工稳,情韵悠扬,互文见义。

C.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纯用白描手法。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铺叙手法,略带夸张。

D.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情景交融,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烘托出西湖之美,照应开头。

解析:C项,“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应为细节描写。

答案:C4.请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描写杭州西湖美景的古诗词有许多,其中柳永的《望海潮》中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就把西湖的美概括出来了。

(2)《雨霖铃》中有一个全用名词排列起来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景交融,抒发出浓浓的愁绪;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____________”,也是具有相同写法的句子。

(3)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三秋桂子十里荷花(2)杨柳岸,晓风残月小桥流水人家(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

尾犯柳永夜雨滴空阶,孤馆梦回,情绪萧索。

一片闲愁,想丹青①难貌。

秋渐老、蛩声正苦,夜将阑、灯花旋落。

最无端处,总把良宵,祗恁孤眠却。

佳人应怪我,别后寡信轻诺。

记得当初,翦香云②为约。

甚时向、幽闺深处,按新词、流霞③共酌。

再同欢笑,肯把金玉珠珍博④。

【注】①丹青:绘画。

②香云:女子鬓发。

③流霞:仙酒。

④博:换取。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以写景开端,写“夜雨”透着寒凉、“空阶”透着冷落、“孤馆”透着寂寞,可见词人于寂寞孤馆“梦回”之际又见雨打“空阶”,最觉凄凉难耐。

B.上阕前两句描写了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的意象后,仅用“情绪萧索”四字就使人物的孤寂与环境的凄冷融在一处,为全词营造了伤感的氛围。

C.词人凄凉的情绪是由无可名状的“一片闲愁”引起的,词人想请丹青妙手将它描绘出来,无奈这“闲愁”太深重了,难以将其描绘出来。

D.词人正“情绪萧索”,谁知夜深人静之时,又目睹灯花凋落,这不能不叫词人深深感叹辜负良宵的无聊。

解析:C项,“词人想请丹青妙手将它描绘出来”错,“想丹青难貌”的意思是“想必难以用绘画描摹”。

答案:C6.下阕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下阕主要运用了想象的手法。

“佳人应怪我,别后寡信轻诺”是词人设想对方别后的情景;“记得当初”一句,勾起“翦香云为约”的往日情景,又引出“幽闺深处相偎相伴,按新词,酌美酒”的愿望。

词人虽希望用“金玉珠珍”换取再次“同欢笑”,但这只是一个愿望,显示出无限的悲哀和无奈。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题。

竹马子柳永登孤垒荒凉,危亭旷望,静临烟渚。

对雌霓挂雨,雄风拂槛,微收烦暑。

渐觉一叶惊秋,残蝉噪晚,素商时序。

览景想前欢,指神京,非雾非烟深处。

向此成追感,新愁易积,故人难聚。

凭高尽日凝伫。

赢得消魂无语。

极目霁霭霏微,暝鸦零乱,萧索江城暮。

南楼画角,又送残阳去。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上阕抓住物候时序的变化,描绘了特定时节和环境中的景色。

B.下阕开头抒情,写旧情难忘,又添新愁,而友人难聚,愁闷无法排遣。

C.最后五句以景结情,巧妙地以黄昏之景来衬托和强化作者心中的悲苦。

D.作者登高远望,览景生情,不由回想往昔,将眼前景和昔日景进行对比。

解析:D项,词中只有“想前欢”提及过往,但并没有对昔日景进行描写。

答案:D8.词的上阕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在全词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词的上阕,作者用孤垒、危亭、烟渚、雌霓、雄风、残蝉等意象,营造了雄浑苍凉的意境,衬托了作者的悲秋情感,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

安公子·远岸收残雨柳永远岸收残雨。

雨残稍觉江天暮。

拾翠汀洲①人寂静,立双双鸥鹭。

望几点、渔灯隐映蒹葭浦。

停画桡②、两两舟人语。

道去程今夜,遥指前村烟树。

游宦成羁旅。

短樯吟倚闲凝伫。

万水千山迷远近,想乡关何处。

自别后、风亭月榭孤欢聚。

刚断肠、惹得离情苦。

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

【注】①拾翠汀洲:古代妇女喜欢到河滩上拾翠鸟尾羽做装饰品。

一说拾翠是采摘香草。

②画桡:装饰华美的船桨。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远岸收残雨。

雨残稍觉江天暮”说明下了很长时间的雨,雨点逐渐稀疏,但天已近傍晚,为全词营造了迷蒙冷清的气氛。

B.“拾翠汀洲人寂静,立双双鸥鹭”以“双双”形容鸥鹭,衬托出抒情主人公的寂寞孤独,景中有情。

C.“自别后、风亭月榭孤欢聚”回忆过往,嗟叹今夕,词人离愁更浓,唱出了全词的最强音。

D.“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以听杜宇哀啼结束,更觉深情婉转、凄恻动人,用意层层深入,一句紧接一句,情意深婉而下笔有力,读来沁人心脾。

解析:C项,“唱出了全词的最强音”错,全词的最强音不是“自别后”句,应是“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杜鹃不识人心,却劝人返,则无情而似有情;人不能归,而杜鹃不谅,依旧催劝,徒乱人意,则有情终似无情。

以听杜鹃哀啼结束,更觉深情婉转、凄恻动人。

答案:C10.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解答本题可先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如“游宦成羁旅”“自别后、风亭月榭孤欢聚。

刚断肠、惹得离情苦”,写别离之苦,写孤独之感;再通过意象分析,如“残雨”“风亭月榭”“杜宇声声”,表现词人的孤寂、离愁、乡思。

解答时结合具体词句分析作者的情感。

答案:①对前路的迷茫感。

“道去程今夜,遥指前村烟树”“游宦成羁旅”说明作者不知前路在何方。

②漂泊江湖的孤独感。

“自别后、风亭月榭孤欢聚”说明作者感到孤独。

③对故乡的思念。

“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说明作者思念家乡。

④离别的痛苦感。

“刚断肠、惹得离情苦”说明作者对别离的痛苦。

(答出任意三点即可)三、创新语用11.“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是什么意思?结合下面一段文字的上下文,把你的理解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要求语意连贯,不超过50字。

我国语言文化中关于“井”的词语、成语、俗语比比皆是:井然有序、井井有条、井田制、井底之蛙、井水不犯河水、市井、背井离乡……“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

”这是南宋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对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评价,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对柳词流传广泛的一个形象概括。

“有井水处”即指有人聚居处,就好像如今我们所说的大街小巷。

井水、古井在以前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可见一斑。

答案:柳永的作品通俗易懂,易于流行,作品在民间广为流传,盛行于市井巷陌,只要有井水喝的地方都能唱柳永作的词12.仿照例句,另选择一位诗人再造一个句子。

要求:句式基本相同,字数大体相等。

例句:柳永在寒蝉骤雨后的都门外,吟咏过婉约派诗词最为经典的篇章,“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尽显其感情的缠绵与悱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一)苏轼于大江明月下的赤壁,唱响了豪放派诗词最为雄壮的乐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尽显其人生的旷达与洒脱。

(示例二)杜甫在风急猿啸下的夔州,抒写下现实主义诗歌最为杰出的诗篇,“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感叹过人生的艰难与苦恨。

13.将“骤雨初歇”一句想象成一幅画面,并对画面内容进行描述,不超过100字,要求能描绘出这句词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一)两根花枝,枝上附着四五片湿漉漉的残叶和两个残存花蕊的花蒂,枝下是满地零落的花瓣,一只麻雀立于落红之处,抬头凝望枝上花蒂。

湿叶、落红意味着雨骤,麻雀闲立意味着雨歇。

(示例二)光脚行走于小桥之上的老翁,身披蓑衣,手持斗笠,蓑衣斗笠仍在滴水,身上衣服尽湿;桥下水流湍急汹涌。

老翁的打扮以及急流意味着雨骤,手持斗笠的动作意味着雨歇。

(示例三)一间房前一口大水缸水满溢出,屋檐仍在滴水,两个儿童于院中挑弄蚯蚓嬉戏。

缸满水溢、屋檐滴水、蚯蚓出土意味着雨骤,儿童院中嬉戏意味着雨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