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艺术特色罗贯中将来自雅、俗两个不同层面的文化融为一体,并按自己的主体认识、价值观念和艺术好恶加以扭合,从而使作品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蕴涵。
在《三国演义》中,既有上层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折光,又沉淀着广大、深沉的民间思想。
它是一部形象化的三国兴亡史,同时也是一部民众眼中的政治、军事史。
[12]?因为素材大部分来源自民间,固然为《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也为写定者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当它们进入小说文本时,伴随着不同思想及不同审美趣味的渗入。
而民间情感与良史精神并不总是一致的,甚至可能互相冲突,这就对写定者的创作构成了严峻的考验。
罗贯中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妥善地处理了民间情感与良史精神的关系,并独出,创造出了一个具有巨大包容力的艺术世界。
[12]?三国史事的历史着作不仅为《三国演义》提供了基本的素材和史事框架,同时历史意识和官史所代表的史学意识也直接影响了小说的创作模式和基本倾向。
求实传真精神与经世意识是史官文化的基本特征,体现在史书编撰中要求编撰者必须采取客观的态度,同时又重视对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探求,以达到“资治”、教化等目的。
这些特征在《三国演义》中都得到了比较好的体现。
[12]?《三国演义》在创作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依史以演义[14]?,作者的创作目的是描绘一部形象化的三国兴亡史,其间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意图十分鲜明。
小说的叙事起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终于晋太康元年(280),比较完整地叙述了魏、蜀、吴三国兴起、发展及灭亡的历史。
小说借鉴了史书的编着模式,以三国纷争的历史进程为主线,以王业兴废为焦点,把近百年的历史故事有机地组织在一起。
主要写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斗争,而作者的兴趣则在于揭示这个时期的各个军事集团如何兴、如何亡。
如前33回的主要内容是汉末的群雄争霸,矛盾的焦点是曹操和袁绍两大集团的斗争,作者对二人作了多方面对比,重点则是对兴亡教训的总结,顺民心、得人才、有谋略者得天下,这是作者表达的主要思想。
后十五回写三国的覆灭,主要展现的是三国各自的内部矛盾,尤其是对司马篡魏、后主信谗、孙皓暴政等作了深刻的描写,情节虽然简略,但着眼点仍在如何兴、如何亡。
作者以写实的态度,比较客观、完整地展现了这百余年的历史过程,其中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启示,因此具有极大的魅力。
[12]? 在创作上,《三国演义》继承了传统史学的实录精神,“七实三虚”可以说是该书取材的基本原则,小说中虽有不少虚构成分,但大的历史事件皆取之于史册,主要人物的性格、经历也基本符合史实。
面对丰富、复杂的史料和民间故事,作者主要进行了两个方面的工作:首先,以史实为依据,剔除来自民间文化中过于荒诞、鄙俗的成分以及不符合人物性格的情节。
《》是民间三国故事的集大成者,同时也是《三国演义》创作时最为重要的参考资料之一,该书的情节大多撷自民间传闻,其中有不少荒诞无稽的情节,如以司马仲相断狱的故事开头,以刘渊灭晋兴汉收尾,使全书带有明显的因果报应色彩。
这样的安排代表了下层民众的一种愿望,但放在历史小说中不仅不协调,而且显得十分荒诞。
罗贯中删去了这一头一尾,不仅避免了枝蔓,而且淡化了因果报应色彩,使小说成为蕴涵更为丰富的历史悲剧。
此外,《平话》中的一些与史实不符或与人物性格不符的情节,如刘、关、张杀督邮后上太行、刘备从黄鹤楼私遁等,都被作者舍去了。
[12]?其次,精心提炼情节,增强小说的文学性。
《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着为《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作者的主要任务就是对这些杂乱、原始的材料进行重新组合和加工,《三国演义》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在尊重历史,使情节框架合乎史实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想象,将这些来自史书、民间的各种素材整理、提炼成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故事情节,从而使小说的艺术性大大提高,其中最成功的例子就是关于“赤壁大战”的“重写”。
对来自民间的各种传说以及过于荒诞、不符合史实的情节,作者做了大量删削,但是对其中的一些虽违背史实却不背离情理、不背离人物性格的故事如“”、“”、“”、“”等却予以保留,并使它们成为小说中十分重要的构成部分。
[12]?总的来看,《三国演义》虽然保留了许多虚构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注重故事的生动有趣,但同时又尽可能地靠拢历史,而在处理两方面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时,它基本遵守的是史实优先的原则。
称《三国演义》的特点是“七实三虚”[15]?,不论这个说法是否准确,但道出了《三国演义》成功的一个秘诀——“实”是史官文化的成分,“虚”则多与民间文化有瓜葛,只有融纳各种文化,才能丰富小说的内容。
但也只有经过精心整合,才能使各种异质文化水乳交融,才能提升小说的艺术品位。
[12]?金瓶梅《金瓶梅》是明代“”之首。
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之一。
在中国增加上具有开拓性意义,是我国的分水岭,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名着。
它借《》中杀嫂一段故事为引子,通过对兼有官僚、、富商三种身份的市侩势力的代表人物及其家庭罪恶生活的描述,体现当时民间生活的。
描绘了一个上至朝廷内擅权专政的太师,下至地方官僚恶霸乃至市井间的地痞、流氓、宦官、帮闲所构成的鬼蜮世界。
原是个破落、生药铺老板。
他善于夤缘钻营,巴结权贵,在县里包揽讼事,交通官吏,知县知府都和他往来。
他不择手段地巧取豪夺,聚敛财富,荒淫好色,无恶不作。
他抢夺寡妇财产,诱骗结义兄弟的,霸占民间,谋杀的丈夫。
为了满足贪得无厌的享乐,他干尽伤天害理的事情。
但由于有官府做靠山,特别是攀结上了当朝宰相并拜其为义父,这就使他不仅没有遭到应有的,而且,。
各取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三人名字作为作品的名字,《金瓶梅》像一样,它的故事是逐年逐月展开的。
开篇说“话说皇帝政和年间”,表明《金瓶梅》写的是末年政和年间的故事,恰好《金瓶梅》前六回写的潘金莲和西门庆偷情的故事是从《水浒传》中抄袭来的,读者早已知道的故事发生在北宋末年政和年间,于是更加地认为《金瓶梅》写的真是北宋末年政和年间的故事。
明代的皇帝,广事妇女,以为后宫淫乐,史籍记载颇为详尽,则是其中最为出名的。
可以说明中叶以来,君荒臣纵,纲纪日坏,正是这样一个倡导者,明武宗1506年继位,至1521年驾崩,在位16年。
《·武宗外纪》记载,武宗即位后,“又别构院御,筑宫殿数层,而造密室于两厢,勾连栉列,名曰豹房”,以供淫乐。
评价《金瓶梅》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
从此,文人创作成为小说创作的主流。
《金瓶梅》之前的长篇小说,莫不取材于历史故事或、传说。
《金瓶梅》摆脱了这一传统,以现实社会中的人物和家庭日常生活为题材,使中国小说现实主义日臻成熟,为其后《》的出现做了必不可少的探索和准备。
《金瓶梅》的诞生,标志着诸如《》、《》、《》等几部小说取材于历史故事与神话传说而集体整理加工式小说创作模式的终结,开启了文人直接取材于现实社会生活而进行独立创作长篇小说的先河。
历代研究《金瓶梅》者,不乏其人,论着层出不穷。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更是倍受研究者之关注。
《金瓶梅》全书100回,人物200多个,结构大而不乱,200多个人物中,,西门庆,,都很有个性,里面运用了大量方言,,,词曲,不少词曲用的颇为精妙,又富含杂学知识。
书中宣扬了因果报应之说,由于里面淫词秽语很多,因此被列为禁书。
尽管如此它仍不失为一本文学着作。
思想内容《金瓶梅》是一部以描写家庭生活为题材的现实主义巨着,它假托宋朝旧事,实际上展现的是晚明政治和社会的各种面相,是一个社会断层的深入剖解。
一、全书描写了的一生及其家庭从发迹到败落的兴衰史,并以西门庆为中心,一方面辐射市井社会,一方面反映官场社会,展开了一个时代的广阔图景,彻底暴露出人间的肮脏与丑恶。
西门庆一方面凭借经济实力来交通权贵,行贿钻营,提高政治地位;另一方面又依靠政治地位来贪赃枉法,为所欲为,扩大非法经营,从而成为集财、权、势于一身的地方一霸。
作品还通过西门庆的社会活动,反映了上自朝廷下至市井,官府权贵与豪绅富商狼狈为奸、鱼肉百姓、无恶不作的现实,从客观上表明了这个社会的无可救药。
二、《金瓶梅》以相当多的篇幅描写了及其妻妾的家庭活动,写出了这个罪恶之家的林总,反映了正常人性惨遭扭曲和异化的过程。
以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为代表的诸多女性,尽管出身、性格、遭遇不尽相同,但都被超常的情欲、物欲所支配。
她们以扭曲的人性去对抗道德沦丧的夫权社会,又在人性的扭曲中走向堕落和毁灭。
作品在原始欲望的文本表象下面,同时具备了对人性本质的拷问,善与恶的分界在这本书中有了另一种解释。
现实主义,这是《金瓶梅》与《红楼梦》的不同之处.艺术成就作为我国第一部具有近代意味的巨着,《金瓶梅》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重要的。
它突破了中国长篇小说的传统模式,在艺术上较之此前的长篇小说有了多方面的开拓和创新,为中国古代小说的演进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一、创作题材,从描述、神仙妖魔转向家庭生活、平凡人物。
它是第一部以家庭生活和世态人情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主要通过普通人物的人生际遇来表现社会的变迁,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明确的时代性,这标志着我国古代小说艺术的渐趋成熟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重大发展,为此后的开辟了广阔的题材世界,并使之成为此后小说的主流。
二、创作主旨,从立意歌颂理想变为着重暴露黑暗,从表现美转为表现丑。
《金瓶梅》之前的长篇小说,在批评社会黑暗的同时,更多的是着力讴歌美好的理想,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而《金瓶梅》则实现了中国古代小说审美观念的大转变,极写世情之恶、生活之丑,是一部彻底的暴露文学。
它在表现丑的时候,常常用白描手法,揭示人物言行之间的矛盾,达到强烈的讽刺效果,这种写法对此后的有极大的影响。
三、人物塑造,从单色调变为多色调,从平面化转向立体化。
《金瓶梅》的叙事重心从以往的以组织安排故事为主转向以描写人物为主,并且克服了先前小说中人物性格单一化、凝固化的倾向,注重多方面、多层次地刻划人物性格,能细致如微地揭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在一些人物形象中出现了美丑并举的矛盾组合,写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流动性。
四、在叙事结构,从线性发展转向网状交织。
此前的长篇小说基本上是由一个个故事连结而成,采用的是线性发展的结构形式,而《金瓶梅》则从生活的复杂性出发,发展为网状结构。
全书围绕西门庆一家的盛衰史而开展,并以之为中心辐射到整个社会,使全书组成一个意脉相连、情节相通的生活之网,既千头万绪,又浑然一体。
五、语言艺术,从说书体语言发展为市井口语。
此前长篇小说的语言深受“说话”伎艺影响,《三国演义》属于半文半白的演义语体,至《水浒传》、《西游记》白话语言日渐成熟,同时也向着规范化和雅驯化的方向发展,而《金瓶梅》却代表了小说语言发展的另一方面,即遵循口语化、俚俗化的方向发展。
它运用鲜活生动的市民口语,充满着浓郁淋漓的市井气息,尤其擅长用个性化的语言来刻划人物,神情口吻无不毕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