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八年级语文组备课教案
主备人:备课组长签字:
备课组成员:
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识记有关吴伯箫的文学常识。
2.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能力。
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吴伯箫,看一看他笔下的灯笼有什么特殊价值。
三、明确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阅读课文,认知“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3.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四、课前预习检测
1.读准字音
争讼(sònɡ)领域(yù)斡旋(wòxuán)静穆(mù)
思慕(mù)怅惘(chànɡwǎnɡ)褪色(tuì)熙熙然(xī)
2.词语解释
争讼:因争论而诉讼。
领域:从事一门专门活动或一事业的范围、部类或部门。
斡旋:调解周旋。
静穆:安静而严肃。
思慕:怀念;追慕。
怅惘:因失意而心事重重。
褪色:比喻某种情景、意识、本色等逐渐淡漠以至忘记。
熙熙然:温和欢乐的样子。
暖融融:形容温暖宜人;温暖舒适。
马前卒:比喻没有目的地为人奔走效力的人。
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表达方式)
2.示例: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五、写作借鉴
1.从小处写起、小中见大。
散文通常从“小”写起。
文中的“小”包括事物之小、事件细碎、情感的细微。
(板书以小见大)
2.材料琐碎而主题集中。
课文所述之事多而杂,细数有几十件,时间、地域跨度大,由灯笼连缀成篇。
(板书一线串珠)
3.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课文将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融为一体,自然交错进行,叙议有机结合。
(多种表达方式)
六、推荐阅读
总而言之,吴伯箫散文的特色之一,是从“一枝一叶”的普通事物中深入挖掘,以小见大,从平凡中引伸出深刻的内涵。
如《记一辆纺车》中,从“农村用的手摇纺车”引伸出“与困难斗争,其乐无穷”的延安精神。
因此这周推荐大家去读一读他的《记一辆纺车》、《歌声》,继续感受他的散文魅力。
七、小练笔
请你选择一个你喜欢的物件,用自己的话写一篇小作文,400字左右。
板书
设计
教学反思:
《灯笼》是一篇散文,作者吴伯箫,文章主要回忆了作者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景象,流露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并在结尾处结合当时的国运时事,表明要做抗日“马前卒”的心愿,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正能量”。
在上课之前我认真研读了课本和配套的教师用书,找到了本课的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2.认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3.分析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4.品味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训练预感,积累词语。
基于以上四点我确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阅读课文,认知“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3.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在目标的指引下我将这节课分为三块,第一块解决字词和文学常识;第二块熟读课文,理解“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作者的情感变化;第三块评析语言。
第一块字词是之前布置的预习作业,所有课堂上我只用了几分钟检测,让学生加深记忆。
第二块,分析课文,我设计了两道探究题,第一题是自读课文,结合相关语句说一说,灯笼有着怎样的意义?这里为了方便学生理解,我事先提供了一个示例,学生可做参考。
第
二题是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
这里需要学生结合写作背景来谈。
两道题都要求孩子先独立思考,读课文做旁批,然后再在小组中讨论交流,明确答案。
第三块是评析语言,我设计的题目是请以“我喜欢,因为”的句式,来表达你对文中的某个词语、某句话或某件事的理解或感悟。
(提示:可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角度进行赏析。
)同样,我也给学生提供了两个示例。
示例一: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我喜欢“挤着”这个词,因为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地表达出了“我”与“灯笼”之间结下的缘分之多。
(修辞)示例二:我喜欢课文的第2段,因为它采用了叙议结合的方式,先叙述早年乡村灯笼的一个个影像,结尾发表议论,表达一种怀念的情感。
(表达方式)之所以要求孩子们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语句,是因为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是本课一个重点。
最后我带着孩子们一起总结了本课的写作借鉴,并布置了小练笔的作业以此结束了本课的学习。
整堂课按照我的教学设计是完整的上完了,但我却发现很多问题。
最大的问题就是课容量太大,整堂课我自己都觉得很赶,我总想把所有重要的知识点都传授给学生,却没有考虑孩子的承受能力,也正是因为这样,虽然知识点多,但每一个知识点都没有讲得很透彻,顾此失彼。
如果再上这一课,我一定会让节奏慢下来,再设计题目时有的放矢,哪怕一节课只讲明白一个知识点也是很有收获的,不能再眉毛胡子一把抓了。
总之,今天的教学反思让我更新了教学理念,逐步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教育水平,有助于开创适合自己不断发展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