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财政学》第五章税收原理

《财政学》第五章税收原理

(2)支付能力原则:
是指以纳税人的纳税能力为征税依据确定应纳税额,即纳税能力强的人多纳税,纳税能力弱的人少纳税,无纳税能力的人不纳税,这种观点比较合理,也易于实行。
2.税收效率原则
两方面的内容:
(1)税收的经济效益:
是指税收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要体现资源有效的社会配置及经济机制的有效运行。
税收经济效益的衡量标准是税收超额负担的大小。
比较:
(1)在名义税率相同的情况下,全额累进税率的累进程度高,税负重,超额累进税率的累进程度低,税负轻。
(2)在所得额级距的临界点附近,全额累进税率会出现税负增加超过所得额增加的不合理现象,超额累进税率则不会出现这个问题。
(3)在计算上,全额累进税率计算简便,超额来劲税率计算复杂。
速算扣除数=全额累进税额-超额累进税额
累进税率
累进税率是就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规定不同等级的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实行累进税率,可以有效地调节纳税人的收入,它一般使用于对所得额的征税。
定额税率
定额税率,又称固定税额,是按单位课税对象之间规定一个固定税额,而不是采取百分比的形式。一般适用于从量定额征收的税种,如车船使用税等。
课税基础
负税人
是指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扣缴义务人
是指税法规定的,在其经营活动中负有代扣税款并向国库缴纳税款义务的单位。
课税对象
又称税收客体,它是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征税的依据。
税目
是课税对象的具体项目或课税对象的具体划分。如关税就有近百个税目
税率
是税额与课税对象之间的比例
比例税率
比例税率是部分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只规定一个比例的税率。一般适用于对流转额的征税。
第五章税收原理
第一节税收的概念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国家的政治权力,依据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
第二节税制要素
1.纳税人
纳税人又称纳税主体,它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负税人是指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扣税义务人是指税法规定的,在其经营活动中负有代扣税款并向国库缴纳税款义务的单位。
我国的税制原则:法治原则、公平原则、效率原则、文明原则。
考点:
1.税收的概念
识记:
税收的形式特征
1.税收的强制性
2.税收的无偿性
3.税收的固性(包含有征收的连续性含义)
税收的强制性决定着税收的无偿性。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和要求征收的固定性。
2.税收要素
识记:
纳税人
又称纳税主体,它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2.课税对象
课税对象又称税收客体,它是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征税的依据。
税源是指税收的经济来源或最终出处。
税目是课税对象的具体项目或课税对象的具体划分。
3.税率
税率是税额与课税对象之间的比例。我过现行税率可分为三种: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和定额税率。
4.课税基础
课税基础又称税基,指建立某种税或一种税制的经济基础或依据。
5.附加、加成和减免
附加和加成是属于加重纳税人负担的措施。减免是税法中对某些特殊情况给予减少或免除税负的一种规定。
第三节税收分类
税收分类就是按某一种标志,把性质相同或近似的税种归为一类,把不同的税种归入不同类,加以区别。
1.按课税对象分类
流转课税、所得课税、资源课税、财产课税和行为课税五大类
2.按计税依据分类
从价税和从量税
3.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类
价内税和价外税
4.按税收的管理与使用权限分类
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5.按税负能否转嫁分类
直接税和间接税
第四节税负的转嫁与归宿
1.税负转嫁与归宿的概念
税负转嫁是指纳税人通过提高商品销售价格或压低商品供应价格等办法把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税负转嫁的结果是把负担落在负税人身上,这便是税负归宿。
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时,税负容易转嫁(卖家主导价格)
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时,税负转嫁困难(买家通过调整购买数量影响价格)
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时,往往由供给好需求两方共同承担税款,税负转嫁职能部分实现。
(3)课税范围的影响
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狭窄的商品难以转嫁
如一种税收课税范围很广,甚至波及同类商品的全部,消费者无法找到价格不变的代用品时,只好承受税负转嫁的损失。
超额累进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3.税收分类
识记:
商品课税
是指以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类。商品课税的经济前提是商品经济,其计税依据是商品销售额或业务收入额,因此商品课税也称流转课税。税种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和关税等。
所得课税
是指以所得额(收益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类,也称收益课税。企业(公司)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1)税种的影响
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能转嫁。税负转嫁主要方式是变动商品价格。以商品为课税对象,与商品价格关系密切的增值税、消费税、关税等比较容易转嫁,而与商品及商品价格关系不密切或距离较远的所得税往往难以转嫁
(2)供求弹性的影响
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
价外税是指税款不在商品价格之内,税收不作为商品价格的一个组成部分的一类税,如增值税。
直接税和间接税
凡税负不能转嫁的税种,属于直接税;凡税负能够转嫁的税种属于间接税。
4.税负的转嫁与归宿
识记:
税负转嫁
是指纳税人通过提高商品销售价格或压低商品供应价格等办法把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
税负的归宿
税负的归宿一般是指处于转嫁中的税负的最终落脚点。
税负转嫁的基本方式
(1)前转又称顺转
指商品生产者好销售者在进行商品和劳务形式的经济交易时,将其所缴纳的税款附加于商品或劳务的价格之中,通过提价办法向前转嫁给购买者或消费者负担,这是税负转嫁的基本方式。
(2)后转又称逆转
指纳税人通过压低商品或劳务的购进价格,将其所缴纳的税款转嫁给商品销售者和生产者的方法。
应用:
税负转嫁的方式与条件分析
5.税收公平与效率
识记:
税收公平原则
在是纳税人的负担能力要与其经济实力相适应,平等对待所有纳税人,收入多者多纳税,收入少者少纳税。
税收效率原则
是指国家征税要有利于资源有效配置和经济运行的社会效益,有利于税务行政的管理效益。
纵向公平
也称垂直公平,是指具有不同纳税收入的人缴纳不同数额的税款
起征点
是税法中规定的课税对象开始征税时应达到的一定数额。
免征额
是课税对象中免于征税的数额
应用:
利用税率表进行税额的计算;
比较分析全额累进税率与超额累进税率。
累进税率分为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
1.全额累进税率是课税对象的全部数额都按照与之想适应的等级的一个税率征税
2.超额累进税率是把课税对象按数额的大小划分为若干不同等级部分,对每个等级部分分别规定相应的税率,分别计算税额。
税收征管费用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例越高,说明税收行政效率越低,反之效率较高。
应用:
税收公平与效率原则分析
税收超额负担又称税收额外负担,是指国家征税引发的替代效益相应增加的社会资源使用上的效率损失。一般来说,超额负担越小,税收效率越高。反之,超额负担越大,税收效率越低。
(2)税收的行政管理效益:
是指税收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要以较少的征管费用和执行费用取得较多的税收收入。
税收行政管理效率的衡量标准是指税务机关在实施税收计划中所耗费的行政费用。
第五节税收公平与效率
1.税收公平原则
税收公平原则是指纳税人的负担能力要与其经济实力相适应,平等对待所有纳税人,收入多者多纳税,收入少者少纳税,公平原则可以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即纵向公平与横向公平。
2.税收效率原则
税收效率原则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税收的经济效率和税收的行政管理效率。
税收原则普遍提法:公平原则、效率原则、经济增长原则、经济稳定原则和管理原则。
横向公平
也称水平公平,是指具有相同或接近纳税收入的人缴纳相同或接近数额的税款
领会:
税收公平和效率原则的内容
1.税收公平原则
可以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
(1)纵向公平
(2)横向公平
衡量税收公平的标准有两个:
(1)受益原则:
是指纳税人从政府所提供的服务中所享受的利益多少来确定自己应纳税款,即受益多者多纳税,受益少者少纳税,不受益者不纳税。这种观点职能解决部分税收公平,难以解决全部公平。
(3)消转,即纳税人对其所纳的税款既不向前转嫁也不向后转嫁,而是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或改进生产技术等方法,自行消化税收负担。
(4)税收资本化,即生产要素购买者将购买的生产要素未来应纳的税款,通过从购人价格中扣除的办法,向后转移给生产要素的出售者的一种形式。
3.税负转嫁的条件
税负转嫁的条件是商品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的自由浮动。税负转嫁的程度,还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主要有供求弹性的大小,税种的不同,课税范围的宽窄以及税负转嫁与企业利润增减的关系等。
2.税负转嫁的方式
(1)前转,又称顺转,指商品生产者和销售者,在进行商品和劳务形式的经济贸易时,将其所缴纳的税款附加于商品或劳务的价格之中,通过提价方法向前转嫁给购买者或消费者负担,这是税负转嫁的基本方式。
(2)后转,又称为逆转,指纳税人通过压低商品或劳务的购进价格,将其所缴纳的税款转嫁给商品销售者和生产者的方法。
资源税
是以自然资源为课税对象的税类。
从价税和从量税
从价税是以课税对象的价格为计税依据的税类。从价税应纳税额随商品价格的变化而变化。
从量税是以课税对象的数量、重量、容积或体积为计税依据的税类。车船税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