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财政学第四章

财政学第四章


聚会支出的偏好水平
选民 1 2 3 4 5 支出(元) 5 100 150 160 700
所有选民都赞成聚会支出从0上升到5元 。从5元上升100元,会得到2、3、4、5的赞 同;从100元上升到150元,会得到3、4、5的 赞同;但是,支出水平一旦超过150元,至少 有三位选民抵制,他们是1、2、3。因此,多 数票是赞同150元,而这正是中位选民3所偏 好的支出水平。投票结果反映的是中位选民 的偏好。 中间投票者定理表明,任何一个政党或
多数同意规则指一项议案或决策经N/2(N为 投票者数量)以上的成员投票赞成即可通过 ,可以分为简单多数规则和比例多数规则。 前者要求一项议案的赞同人数只要超过投票 人的一半以上即可通过,后者则在赞同者超 过半数的基础上还要达到一个特定的比例如 2/3等。 三、投票原理 (一)投票悖论
1、多数规则与投票悖论 在多数投票原则下,投票可能会出现非 稳定一致的结果。 所谓投票悖论,即在多数规则下,对三 个或三个以上方案进行选择,且就其中的任 意两个方案进行两两投票,并按传递性公理 得出最后的结果时,如果对AB两个方案表决A 胜出,对BC两个方案表决B胜出,对CA两个方 案表决C胜出,即出现循环胜出,结果导致无
本就越高,单个选民的投票对最终选举结果 影响的概率就越小。甚至微不足道,pU(x) 的值也就越低,在此情形下,理性的选民将 会放弃投票。“理性选民假说”可以用来解 释在现实的选举中经常性出现的选民对参加 选举缺乏兴趣和“搭便车”的现象。 二、利益集团的行为动机分析 在参与公共选择的政治决策过程中,除 了单个的选民外还有各种利益集团。
利益集团具有以下特征:1、有共同的利 益和目标;2、具有一定的组织性;3、具有
影响政治决策的能力。
利益集团之所以在公共选择中采取集体
性的共同行动,是因为联合起来形成的力量
更能够争取有利于自己的决策方案获得通过,
并容易与政治家、官员形成“铁三角”关系。
特殊利益集团采取的主要行动方式有:1、
极力向选民灌输有利于自己的信息,使他们
偏好是多峰的。 赵、钱、孙三人的偏好可以用下图表示 他们各自对方案A、B、C的单峰和多峰偏好。 投票人赵、钱具有单峰偏好,唯有投票人孙 是多峰偏好。 布莱克据此证明了单峰偏好定理:如果 所有投票者的偏好都呈单峰形,多数规则下 的投票结果就是唯一的,不会出现循环胜出 现象;如果多数规则下的投票结果出现了循
一方案可获胜的困境,这一现象就称之为投 票悖论。 可用以下例子说明循环胜出投票结果的 产生。 假设有三个投票人赵、钱、孙,他们需 要对ABC三个议案进行表决。他们的偏好排序 见下表。 现在对ABC三个方案进行“两两投票”, 规则为以最后多数者胜出。
两两投票中的悖论
赵 1 2 3 A B C 钱 B C A 孙 C A B
松的工作负担等”。他进一步提出,官僚以 最大化预算为目标,他把预算看作是官僚效 用的近似,认为官僚追求的所有变量中,除 了变革的便利性及管理机构的便利外,“都 是机构总预算的正单调函数”,而政府预算规 模又与政府权力的大小正相关。因此,为获 得个人的地位、权力和收入、政府官僚必然 想方设法追求机构预算的最大化和对政府权 力的有效控制。
因此,政治家的行为动机与政党的动机具有 一致性。 从利己主义动机分析,政治家和政党在 政治市场上的直接目标是为了争取选票最大 化,以获得执政地位和实现连选连任。 四、官僚的行为动机分析 官僚一般指非经公选而是经考试被政府 录用且不受执政党更迭影响的政府行政官员 和职员。
行政官僚的职责不是直接参与政治决策 过程,而是负责执行政治决策即负责公共产 品的供给。 用经济学方法分析官僚行为最有影响的 是尼斯坎南1971年发表的《官僚与代议制政 府》。尼斯坎南遵循理性经济人假设,认为 官僚与普通人一样,都是追求个人利益的最 大化,其目标函数包括“薪水、职务津贴、 社会声望、权力、人事权、较大影响力、轻
入某一自己喜欢的社区和国家或迁出自己不 喜欢的社区和国家表达自己的偏好;(4)通 过反叛表达,即采取极端行为发动和参与政 变以推翻现政府。但是,在宪政民主体制下 ,显示偏好的正常方式பைடு நூலகம்投票。 2、如何对偏好进行加总。即按什么样的 规则进行投票和计算投票结果,以决定公共 选择结果。 二、公共选择的方式与投票规则
一、选民的行为动机分析 利己的理性必然使选民计算自己参与政 治活动的成本和收益,并据此决定在政治投 票中对备选方案投赞成票、反对票或弃权票; 或不参加选举以保持“理性无知”状态。 “理性无知”是指选民对自己花费在投 票上的成本是确知的,而预期的收益则是不 能确定的,权衡损益,选民将会放弃主动搜 集信息,保持对政治、政纲、政党和候选人
好是单峰的还是多峰的。
所谓偏好的“峰”是指把一个人偏好曲 线中比所有邻近点都高的点定义为“峰”( peak,又译作“极值”)。如果某投票人偏 离他最偏好的选择,不论偏离的方向如何, 他的效用都将下降,那么该投票人的偏好是 单峰的。如果该投票人偏离他最偏好的选择 ,其效用是先下降后上升,则其偏好是双峰 的。如果多次重复出现这种情形,那么他的
先在AC之间选择,然后再将其中的胜出者C与 B放在一起投票选择,那么B会在最终胜出; 若先在BC之间选择,然后再将其中的胜出者B 与A放在一起投票选择,那么A会在最终胜出 。 从中可以看出,投票程序实际上可以决 定哪一备选方案胜出。操纵投票程序就可以 控制表决结果,确定议程的权力常常就是决 定结果的权力。
第一,决策成本高。因方案的通过需要得到 每一个成员赞同,方案有可能要经过反复的 讨论、修改和表决,成员由此付出的成本很 可能大于他们从方案中得到的收益。第二, 很容易出现个人侵损整体利益的策略行为。 因最后一个投票者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就有 可能出现最后一个投票者为增加个人利益而 “要挟”全体成员的现象。 2、多数同意规则
己的意愿强加于人,每个参与者都拥有否决 权。第二、可以避免“搭便车”行为。在此 规则下,每个成员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行 为直接关系到集体决策和方案能否形成,因 此,每个成员都有参与的主动性,而全体一 致参加规则也要求每个成员必须参与投票, 因此在规则上也避免了投票的“搭便车”行 为。 一致同意规则也具有显而易见的缺点:
第四章
公共选择
第一节 公共选择理论
一、理论源起 公共选择理论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 英国政治学家邓肯· 布莱克(Duncan Black)于 1948年发表了公共选择理论的奠基之作《论 集体决策原理》,布莱克因此被称之为“公 共选择理论之父”。至五六十年代,公共选 择的基本原理和理论体系框架开始形成,60 年代末以来,其学术影响迅速扩大。
(一)公共选择的方式 公共选择的方式是指选民参加投票的方 式,即选民是否就决策直接参与投票活动, 据此,可以将公共选择分为直接民主与间接 民主(或称代议制民主)两种方式。 1、直接民主制 直接民主制(direct democracy)是指要 求选民或投票人必须通过亲自投票参与决策 的一种公共选择方式。
在投票时支持和站在自己一方;2、游说政治 家和议员,以说服议会支持其提出的方案;3、 政治资助,即对参加竞选者提供竞选经费;4、 与其它利益集团合作。 三、政治家与政党的行为动机分析 民主政治下的政治家,是指由选举和竞 选产生的职业从政者,主要指议长、议员、 总统等。在多党制下,政治家一般都来自和 代表某一政党,并由所在政党支持参加竞选,
的“无知”状态。 “理性选民假说”。选民参与投票的目 的是为了通过参与政治活动获得预期收益的 最大化,但投谁的票首先要依据所掌握的信 息,而是否收集信息、是否投票,取决于预 期从这些活动中能获得的收益与付出的代价。 假设选民参加投票有两种预期结果:得到他 所预期的结果(设为X)和没有得到他所预期 的结果(设为X′)。设选民从X′ 结果得到的
如果在A和B之间进行选择,那么肯定是A方案 获胜;如果在B与C之间选择,则肯定是B方案 获胜;如果在C与A之间选择,则肯定是C方案 获胜。而根据传递性公理,当A好于B,B好于 C,那么A一定好于C,但是现在出现了违反传 递性公理的投票结果! 2、单峰偏好与多峰偏好 通过上例可以发现,之所以会出现循环 投票的悖论,是与参与者的偏好有关,即偏
偏好正好处于所有投票者的偏好的中点上, 高于他偏好的数量的人和低于他偏好的数量 的人正好相等。 为了说明该定理,假定有5位选民:1,2 ,3,4,5。他们正在商定一次聚会的规模, 每个人对这次聚会的规模都有一个单峰偏好 。下表给出每个选民最偏好的水平。由于偏 好是单峰的,支出水平越是接近于某个选民 的峰点,他或她就越偏好于该支出水平。
二、理论方法 公共选择理论在方法论上的突破可以 归结为以下三点: 一是政治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设前提。 二是个人主义的方法论。 三是用交易关系分析政治过程。 三、政治均衡 在政治决策过程中,通过公共选择所实 现的结果是政治均衡。政治均衡是指在政治
决策过程中,通过政治博弈最终使选民、政 治家和官员的选择达到一致的政治稳定状态, 它是政治市场供求双方力量与利益平衡的结 果。
2、间接民主制 间接民主制(indirect democracy)是指 选民或投票人并不直接对集体决策进行投票 表决,而是投票选举出少数代表,再由选出 的代表代行决策的一种公共选择方式。代议 民主制(representative democracy)是一种间 接民主制。 (二)投票规则 投票规则是指决策结果如何确定的规则 。
(二)中间投票者定理 如果在一个多项备选方案的决策模型中 ,每个人偏好都是单峰的,则反映中间投票 人意愿的那种政策会最终获胜,因为选择该 政策会使一个团体的福利损失最小。也就是 说,处于中间状态的反映所谓中间投票者意 愿的公共产品的产量,往往是多数规则下的 政治均衡。 中间投票者是指这样一位投票者,他的
投票规则分为两种基本规则,即一致赞 成规则和多数赞成规则。 1、一致同意规则 一致同意规则是指在每人一票的前提下 ,任何一项集体行动的决策或方案必须经过 全体投票人一致赞同才能通过。 一致同意规则具有如下优点:第一、所 有投票人的权利都会在投票结果中得到平等 的体现,任何单个成员甚至集体均不能将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