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行为主义政治学概述

行为主义政治学概述


三、两种意义上的行为主义政治学
• 在政治学研究领域,行为主义可以在两种意义上 使用: • 一、行为主义是指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在美 国崛起并逐渐占据主流的一个政治学流派,称为 行为主义政治学派,或行为主义学派,它以拉斯 韦尔(H·D·Lasswell)、阿尔蒙德(Gabriel A Almond)、达尔、尤劳等著名政治学家为代表, 后来基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又于20世纪60年代末 70年代初迅速衰弱。
八、行为主义政治学的积极意义
• 首先,行为主义政治学对人的政治行为的重 视,拓宽了政治学的研究范围。 • 其次,对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方法的借 鉴,丰富了政治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 • 再次,在政治学研究中得出了许多新的结论, 形成了许多新的理论。 • 最后,行为主义政治学的极大成功,使得 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真正的独立的政 治学家。
在两岸关系中运用行为主义政治学理论方法

图2
图3
表4
表5
结语
• 由于行为主义政治学从新的角度切中了政治学研究的 一个要害,即如何正确处理科学方法与政治价值的关 系问题,从而使得任何一位面临方法论选择的政治学 者,都永远摆脱不了行为主义政治学及其提出的一些 方法论理想,如“价值中立”,实证方法。正是在这 个意义上,行为主义政治学作为一个学派退出主流以 后,其倡导的方法论原则仍然像幽灵一样,纠缠着政 治学领域的后来者。 • 行为主义政治学作为一个流派,已经退出主流;但是 作为一种方法,还对当代的政治学研究产生重要作用。
二、代表人物及著作(2)
• 5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政治学成为影响整个 美国及西欧政治学发展的政治学流派。众多 行为主义学者在政治学界崭露头角,大批重 要的行为主义学派著作问世,较有影响的有 H.A.西蒙的《公共行政》(1950)、D.伊斯顿 的《政治系统:政治现状研究》(1953)、G.A. 阿尔蒙德与J.S.科尔曼合著的《发展中地区 的政治》(1960)及与G.B.鲍威尔(小)合著 的《比较政治:发展研究途径》(1966)、K.W. 多伊奇的《政府的神经:政治沟通与控制的 模式》(1963)等。
后行为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
• 第一,批评了行为主义的“价值中立”论及其哲学基础 一一实证主义认识论,主张价值与事实的不可分割。 • 第二,批评了行为主义过分强调基础理论的研究而忽视 了对某些紧迫问题的解决,主张政治学科“政治化”。 • 第三,批评了行为主义对政治学传统研究方法作用的贬 低,重新肯定了政治哲学及其方法在政治学研究中的地 位。 • 第四,批评了行为主义热衷于以技术手段作定量分析而 使方法超过了研究本身,主张政治科学向政策科学转变。
行为主义政治学概述
厦门大学 台湾研究院 政治研究所 陈晓晓 学号:25620111152549
一、科学情结与行为主义政治学派的崛起
• 行为主义政治学是西方政治学家努力使政治学科 学化的结果。这一努力肇始于19世纪30-40年代孔 德和斯宾塞的实证主义哲学和方法论。经过发展, 实证主义与逻辑实证主义,成为政治学科学主义 的哲学基础。 •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政治学家主张采用社 会学、心理学和统计学方法来研究政治,发起了 “新政治科学运动”,为行为主义政治学迅速发 展奠定了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行为主义政 治学在美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并逐步成为20世纪 70年代前西方政治学的主流。
四、行为主义政治学方法论的局限
• (一)政治学本身就是一门以政治利益为研 究对象的科学,没有价值,就没有政治学。 • (二)人是道德的动物,科学进步并未消灭道 德和价值,任何人都不能永远保持价值中立。 • (三)不是任何人的任何政治行为都是可计 量或可经验观察的,也从来没有统一的、可靠有效 的测量工具能够度量人类的政治行为。 • (四)过度的定量分析已经损害了政治学的 目的,使之局限于政治现象中琐碎和细小的东西。

七、后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兴起
行为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戴维· 伊斯顿在1969年担任美 国政治学会主席的就职演说中,对美国行为主义的研究现状作了 前所未有的尖锐批评。他一开始就指出:“目前美国的政治学中 正在发生一场新的革命。前一场革命一一行为主义革命,还没有 完成,就让我们这个时代日益增长的社会政治危机所取代了,而 新的革命正在发生。我把这个新的挑战称之为后行为主义革命” 伊斯顿的著名演说,在美国政治学界引起了极大反响,成为后行 为主义革命兴起的标志。 • 此后,它迅速得到了乔治· 格雷瓦姆(Graham)、乔治· 卡略里 (Carey)等许多行为学派的政治学家的积极响应和支持,从而在 美国政治学界形成了不断发展的后行为主义学派。 •
• 二、行为主义是指行为主义政治学派所秉持的一 种政治学研究理论和方法,称为行为主义政治学 方法,或者行为主义方法、行为方法、行为途径, 它强调运用实证方法研究个体或团体的政治行为, 主张政治学研究的“价值中立”,是行为主义政 治学派的主流研究方法,之后,随着行为主义政 治学派的终结,逐渐被后行为主义政治学继承和 改造。
五、行为主义政治学的方法论限度的表现形式
(一)“价值中立”论——意 识形态相对论——关联原则 (二)唯实证的研究方法—— 新形而上学
六、行为主义政治学派的终结
首先,其他对立政治学派对行为主义政 治学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 其次,现实政治需要向行为主义政治学 方法提出挑战。 • 最后,行为主义政治学派的内部分化, 也是促使行为主义政治学终结的重要 原因。
二、代表人物与著作(1)
• 1908年,英国政治学家G.华莱士在《政治 中的人性》一书提出要注重分析人类心理 因素在政治活动中的作用。美国政治学家 A.F.本特利在《政府过程》(1908)中,运 用社会学方法探讨了政治现象和政府行为。 20年代,以C.E.梅里安为代表的新政治科 学运动强调用科学方法研究人性和人的政 治行为。1930年H.D.拉斯韦尔发表《精神 病理学和政治》一书,对政治行为的心理 过程作了生理学的说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