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形成时期的社会学(一)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思想生平和著作:Emile Durkheim(1858~1917)又译涂尔干。
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的学科奠基人之一。
迪尔凯姆有两本主要著作很早在中国译出。
《社会分工论》是王力教授,它是著名的语言学家,早年留学法国,对社会学也有兴趣,做过人大副委员长的许德珩先生也是我国老一代的社会学家,20年代就翻译了迪尔凯姆另一名著《社会学方法论》。
这些书现在尽管过去好几十年了,还是比较有影响力的著作。
迪尔凯姆是法国第一个把社会学正式列入社会学大学课程的社会学家。
前面讲的孔德,虽然在工业大学讲过课,但它不是以社会学教授身份出现的,在孔德逝世后30年,即1887年,法国教育部才同意迪尔凯姆作为一个社会学教授来讲社会学。
按照惯例,这就表示这个国家承认这门学科,不过直到1913年,迪尔凯姆才正式被聘为法国巴黎大学的教授,社会学正式进入了大学。
他在社会学中的地位是比较高的。
1858年出生于法国孚日省埃皮纳尔一个小城镇的犹太教教士家庭。
幼年曾学习希伯莱文、旧约和犹太教法典。
青年时代放弃了宗教信仰,走上实证科学的道路。
1879年,就学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882年毕业。
1882~1887年,在省立中学教书。
其间赴德国一年,学习教育学、哲学、伦理学,深受冯特实验心理学的影响。
1887~1902年,在波尔多大学教书,并在那里创建了法国第一个教育学和社会学系。
1891年,被任命为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
1898年,创建了法国《社会学年鉴》。
围绕这一刊物形成了一批年轻社会学家的团体──法国社会学年鉴派。
1902年后执教于巴黎大学。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断了这位反战学者的学术研究,他的儿子和许多学生死于战场,他受到极大的刺激。
1917年11月15日在巴黎去世。
主要著作有:《社会分工论》(1893)、《社会学方法的规则》(1895)、《自杀论》(1897)、《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等。
1、社会学的对象和方法美国社会学家梯里阿基安在评价迪尔凯姆社会学理论时曾指出,迪尔凯姆一生努力的主要目标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把社会学建设成为一门严密的科学学科。
第二,为社会科学的统一化和整体化提供基础;第三,为现代社会的文明宗教提供经验的、理论的和系统的基础。
如果作进一步概括,那么迪尔凯姆努力的主要目标其实只是体现在以上第一点上,就是他希望在自己手上能将社会学真正建设成为一门完整严密的科学。
与同时代其他一些社会学家一样,迪尔凯姆认为,要实现社会学科学化的目标,首先应该确立社会学独特的研究对象,它继承了孔德和斯宾塞的思想,把社会学认作关于“社会的科学。
”由此,断定社会学所要研究的对象是社会事实。
但什么是社会事实?这是一个司空见惯、又含混不清的概念。
迪尔凯姆进一步问,究竟那一些事实才可以被称为“社会的”呢?这一问题的提出,是迪尔凯姆为他以后获取理论成就迈出的重要一步,他正是在对社会学这一核心前提的反思批判中,引申出系统的“社会学主义”。
在《社会学方法教程》中,迪尔凯姆对“社会事实”的解释是,他说:“在此,社会事实范畴具有十分明显的特征,它由活动、思维和感情方式组成,它外在于个人并制约着个人,因而体现为一种强制性力量。
这种思维方式不能和生理现象混同起来。
因为它们是由活动和表述共同构成的;同时,也不能和生理现象混同起来。
心理现象仅仅存在并贯穿于个人意识之中。
由此,它们构成了一种新的现象总类,而“社会的”便是对这类现象的最恰当的称呼。
这一概念完全适合于它们,因为很显然,他们的根源并不在个人之中,而仅仅与社会相连,即与作为整体的政治社会,也与政治社会中的各类团体相连,这些团体如宗教派别、政治、文学的和职业的联合体等等。
“这一段话就是说,根据上面这一大段解释,迪尔凯姆确定了社会事实的这样几个特点:,第一,它是由人类的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方式构成的(普遍性的、这两种方式,精神的和实践的、渗透和贯穿于每一个社会中)第二,它是不依赖于个人而存在的独立现象,具有客观性(外在性)如语言,我们生活中,要用语言来交谈,这就要遵守中文的语法规则,如果你不懂这些规则,就没有办法和别人沟通,在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感受到它,感觉到它,但又不专属于某一个人;第三,它作为一种强制力量制约着个人行为,并以此使个人体验到到他的存在。
(制约性,也就是社会事实对人的行为、意识具有制约性。
如,当你在街上遇到朋友?问:"你好吗?"要是这位朋友听到后滔滔不绝叙述起他的健康状况已作回答,那我们一定会感到吃惊;反之,当他按照惯例回答:"很好,谢谢"。
我们就感到很自然。
迪尔凯姆认为,人们在社会中的行为就是按照各种类型的道德准则(社会事实)来进行的,我们是社会的产物,社会产生个人。
在这三点中,第二点,是迪尔凯姆对社会事实所做的最根本的规定。
正是由于社会事实具有这样一个特点,因此,社会学可以象自然科学研究物质现象一样,来实证地研究社会事实。
这就是所谓的“就社会现象本身来说明社会现象”的社会学主义。
由于社会事实具有独立与个人的客观实在性,因而社会学可以把社会事实作为“物”来客观的研究。
但是,这种“物”不同于自然科学研究对象的特性。
物,本身又是人类活动的体现,是人类活动的结果,这就是迪尔凯姆在确定社会学研究对象时反复强调的观点。
坚持这一观点既可以同心理主义划清界限,也可以同自然主义划清界限。
迪尔凯姆为社会学确立了有别于哲学、生理学、心理学的独立研究对象,即社会事实。
社会事实具有不同于自然现象、生理现象的特征和特殊的决定因素。
它先于个体的生命而存在,比个体生命更持久。
它的存在不取决于个人,是先行的社会事实造成的。
社会事实以外在的形式“强制”和作用于人们,塑造了人们的意识。
这种“强制”既指人们无法摆脱其熏陶和影响,又指对于某些社会规则拒不遵从将受到惩罚。
迪尔凯姆认为,一切社会的观念都具有这种强制力;人类大多数的意向不是个人自己生成的,而是在外界的引导、熏陶和压迫下形成的。
社会高于个人,社会事实无法用生理学、个体心理学以及其他研究个体的方法来解释,而必须用社会学的方法、观点解释。
他说,宗教、道德、法律、社团、协会、语言,以及服装样式均属社会现象,都是社会学特定的研究对象。
他还把社会事实分为“运动的状态”和“存在的状态”,前者指与思想意识相关的现象,亦称“团体意识”;后者是社会上一切组织和有形设置。
迪尔凯姆注重研究前者。
2、劳动(社会)分工论社会秩序是迪尔凯姆一生学术研究的主题。
19世纪后半叶,法国社会动荡不安。
他一心要以社会学家的身份回答现实问题,帮助社会维系整合,达到安定。
他的3部主要著作《社会分工论》、《自杀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都紧密围绕着秩序和整合的主题,分别回答社会团结和整合靠什么达到,社会整合与个人是什么关系, 团体意识对社会和个人起什么作用3个问题。
迪尔凯姆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就是社会是怎样联系在一起,他研究考察了社会团结的源泉。
他研究的一个结果,他发现社会是靠它的成员之间共同的价值观和信仰联系起来的,(这和马克思相反)他把社会团结分成机械的和有机的团结,机械团结是不发达和古代社会中的团结,这是由于缺乏社会分工而形成的个人之间的相似性造成的,有机团结是发达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团结。
每个人都有分工,实行专门的职能,就像生物体的器官,管呼吸、管消化等。
每个人都有自由、有思想,有共同的价值观和吸烟,有依赖感、团结感,社会进化从后者到前者他把个人行为看作受社会事实的支配,强调人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社会的整合作用,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迪尔凯姆认为,传统力量统治的社会靠“机械的团结”来维系。
特别是在文明程度较低的社会中,同一团体的成员们采取同样的谋生手段,保持同样的习俗,信奉同一图腾,这种共同性使他们意识到大家同属一个集体,而不会离心。
这种团体基本上是从“相似性”中生成的社会,即所谓“同质”的社会。
该团体的首要任务是使成员们尊重团体的信仰和各种传统,即维护共同意识,维持一致性。
在近代社会中,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人们在意识、信仰上的差异也日益增大。
但是社会没有瓦解,人们也没有分离,这是因为古代维系团体的共同意识逐渐被分工制取代,社会分工使每个人在消费上依赖于其他人。
分工使社会像有机体一样,每个成员都为社会整体服务,同时又不能脱离整体。
分工就像社会的纽带,故谓之“有机团结”。
迪尔凯姆认为,民族越进化,其成员间的差异越大。
这种趋势甚至反映在体质上。
从大脑容量上看,同一种动物的脑量相互差别小,而人与人的脑量差别大;就人类而言,土人与土人相比,其脑量较之文明人更为接近。
文明人在其他方面(如服装、思想)的内部差异也很显著。
因此,近代社会是差异的社会,又是有机团结的社会。
迪尔凯姆否认社会分工的产生是为了创造更多财富的观点。
他强调,一个事物的功能,并不是产生出这一事物的原因,原因在功能之前。
分工可以提高效率,增加财富,但这要在分工出现后与分工前的对比中才能显示出来。
他认为造成分工制的原因是人口密度过大。
人口的增加最初迫使一些人迁徙到其他地方,当无路可退时,他们被迫改换行业,分工制也就随之出现。
他重视研究社会事实的功能,是功能理论的先驱之一。
同时在方法论上,强调区分功能与原因,这对功能理论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迪尔凯姆在早期著作《社会分工论》中还批判了传统社会中的共同意识,认为这种共同的信念接近于宗教,带有强制性,并渗入到一切社会生活中。
他预言,共同意识和宗教维系社会的功能将逐渐被分工制取代。
成熟期的迪尔凯姆在继续研究人类社会的整合问题时,放弃了《社会分工论》中贬低共同意识的思想,转向强调共同意识和宗教的社会作用。
3、社会整合与自杀率迪尔凯姆还有一个值得提到的著作《自杀论》。
他研究自杀,认为一个人在社会里活动不是根据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要受一定的社会条件约束。
研究社会,主要研究社会的整体而不能只研究具体的个人,因为个人总是由其所属的社会塑造的,我们的一具一动,都要依据集体的、整个社会的规范。
自杀也是如此。
为什么会有自杀呢?因为他在那个社会里失调了,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了,不能生存了,只好去自杀。
不是因为这个人忽然想自杀就自杀,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才会发生,它是一种由社会因素引起的社会现象,他的思想到现在还有一定影响。
例如,他认为从西方来讲,宗教在社会上生活中是个很重要的因素,宗教信仰影响自杀。
从调查材料看,自杀者信天主教的人比信基督教的人口少一些。
什么原因呢?天主教控制的较严,整体性较强,这说明了整体性的重要。
这些情况对不信教的人看来也许是可笑,但在一个宗教盛行的国家里,这个因素是有它的作用的。
我们对宗教的看法,和信仰宗教的民族和国家大不一样,所以我们对此不好理解。
在《自杀论》一书中,迪尔凯姆试图从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上解释自杀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