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同等学力申硕《社会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课后习题(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思想)【圣才出品】

同等学力申硕《社会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课后习题(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思想)【圣才出品】

第三章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思想1.迪尔凯姆是如何在其社会观基础上确定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层次的?答:(1)迪尔凯姆的社会唯实论观点迪尔凯姆强调,社会唯实论主张社会在某种程度上不依赖于个人,并不意味着社会可以完全摆脱个人,并不等于主张社会是一种超验存在物。

社会的实体性仅仅意味着社会具有不同于个人特征或不能完全通过个人特性加以认识的特殊实在性,它不过是主张个人仅仅是构成社会实体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迪尔凯姆认为,契约的前提是人们的共同生活,即必须先有社会,社会塑造了个人并为缔结理性契约提供非理性前提。

迪尔凯姆社会观的显著特征是赋予社会超出个人、独立于个人、规定个人的独立意义。

(2)社会整体观①社会整体观的哲学基础是:整体不等于或大于部分之和。

社会整体观注重的不是社会的组成部分,而是各部分之间的联结方式或结合方式,以及在这种结合方式中产生的新的现象、新的属性。

正是这些不能由个人特性直接加以说明的新现象、新属性体现着社会的独立性和实体性,即只有坚持整体观才能贯彻社会唯实论。

迪尔凯姆强调,作为整体的社会,其成员之间的关系除了物质性结合以外,更主要的是一种精神性结合。

②迪尔凯姆坚持社会唯实论和社会整体观的目的是在个人与社会之间明确划分一条界线,认为二者分属两个不同层次,受不同性质的规律支配,必须由不同学科分别对之进行研究。

③在社会与个人关系问题上。

迪尔凯姆坚持社会高于个人,社会决定个人,而不是相反,即高层次事物对低层次事物具有首要的决定性意义。

迪尔凯姆的社会观是他为争取社会学独立迈出的第一步。

由此出发,他为社会学规定了独立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社会学研究不必也不能涉及个体层次,它只把社会层次作为自己的研究领域。

2.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论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论的基本特征如下:(1)把社会事实当做客观事物来看待,即社会学研究的“客观原则”。

为了避免主观立场和主观研究方法,迪尔凯姆提出认识立场的中立性原则,即人们在研究社会事实时,必须置身事外,保持研究态度的中立性,自觉排除自己的感情因素、价值偏好、先入为主的观点和世俗成见的干扰。

贯彻中立性原则是实施客观法的保障。

客观原则的实施要点:①客观观察事物的外部特征。

迪尔凯姆提出用间接观察以弥补直接观察的不足。

间接观察有两条主要途径:a.通过客观的表现来考察集体意识的状态,如通过法典考察社会的基本价值规范,通过艺术作品研究社会欣赏趣味的变化等;b.充分运用统计数字,统计数字常常可以反映个人所属的那个群体的某种看不见的集体状态,可以作为集体意识的外部标志或外部象征。

②根据社会事实的外部共同特征建立明确的客观定义,在研究中始终使用有着明确定义的概念。

科学概念必须意义明确而清晰,为此它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必须经过明确定义,二是概念的定义必须具有客观性,要与事物的某些确定方面相吻合,而不必理会事物的本质。

根据客观的外在特征下定义,才能使任何观察者都能在同一个意义上理解和使用同一个概念,概念才具有客观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

③区分两类事实。

在观察阶段,应区分常态的、规则的事实和反常的、不规则的事实。

两类事实在研究中的重要性不同,对常态、规则事实的研究,意义远远高出对反常的、不规则事实的研究。

在进行区分时不应使用主观标准,把喜欢、合意的称为常态,把反感、不合意的称为反常,而应该用可以识别的外部迹象进行区分。

常态事实是同类事物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判断某种现象是否规则的事实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该事实存在于其中的社会类型;二是同类型社会的平均进化阶段。

(2)以社会事实解释社会事实。

这是社会学研究的“解释原则”,这一原则确定了社会学的解释层次。

迪尔凯姆的社会观将社会与个人划分为两个层次,在方法论上,这两个层次的解释也是不容混淆的。

这一“解释原则”具有以下两方面的意义。

①拒斥心理还原论。

心理还原论从个人心理出发解释一切社会现象,而完全忽略了社会事实的特性:社会性,从方法论上混淆了两类对象的不同层次。

力戒用个体事实解释社会事实,反对还原论,是解释原则的直接意义。

②解释原则的关键在于坚持事物的层次性原则,因而任何解释只能在同一层次上进行,不允许把某一层次的规律直接推至该层次以外的其他层次上去。

(3)区分社会事实的起因与功能,分别进行研究。

这一原则叫“分析原则”,它规定着社会学的分析取向。

对社会事实既要进行因果分析,也要进行功能分析,但这两种分析应分别进行。

①功能分析a.社会事实的功能指的是一个社会事实与其他社会事实之间的效用关系,功能分析就是对各种社会事实的那些独立于个人主观动机的客观效果的分析,即功能分析排除个人动机。

b.社会事实的功能是以社会事实本身的存在为前提的,即先有事实,后有功能。

因而功能分析限于对既存社会事实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考察,不能简单地根据功能进一步推断社会事实的产生,即把事物的功能与其产生原因严格加以区分。

c.由于功能是既存社会事实之间的效用关系,一个事物的功能就不仅仅取决于该事物本身。

有时一个事物本身的性质没有发生实际变化,但它的功能却发生了变化,即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效用关系发生了变化。

d.分析一个事物的功能,不仅要注意它同其他个别具体事物的效用关系,而且要充分注意它在社会整体中所做的贡献。

e.原因是一个事物形成的动力或条件,在一定条件下,某一事物所产生的效果也会反过来促成其本身存在的条件,从而通过功能向原因的转化而使该事物获得进一步独立、发展和完善。

②因果分析社会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与自然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一样,是一种客观的自然属性。

社会因果关系应当从社会内部要素的结构中寻找,即从各种社会事实之间的关系中寻找。

原因与结果之间通常具有时间顺序,但不能把所有具有时间顺序的现象都看成因果关系,避免犯“先后即因果”的错误。

迪尔凯姆关于如何探求和检验社会事实之间因果关系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分析手段:a.采取共变法采用共变法的意义在于,通过两组属性之间的共同变化寻找因果关系的线索,为我们确定因果关系提供了原始依据。

因果关系通常都表现为相关关系,而相关关系并不都是因果关系。

因此运用共变法探求因果关系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两个步骤:一是寻找相关关系;二是从中剔除虚假相关关系。

b.控制比较法控制比较法的目的就是从相关关系中排除虚假关系。

比较法意味着,把发生共变关系的两组现象广泛置于各种不同情况之下,进而对各种情况下的共变关系进行比较,以判断原有共变关系是否具有稳定性、真实性。

比较法的逻辑基础:如果依次不断改变共变现象的条件而共变关系依然保持不变的话,就意味着这种共变关系是稳定、真实的关系,相反的情况则表明关系是虚假的。

比较过程不是盲目进行的,必须根据问题的性质以及研究对象的复杂性有意识地选择比较的条件和范围。

现象越复杂,比较的次数就越要多,比较的范围也越要大。

只有经过广泛比较而始终保持其共变性的现象才有可能被确定为因果关系。

比较法的实质是一种统计控制,虽然社会学不能实际地控制各种因素,不能将各种无关因素从社会生活中实际地排除出去,实现“纯化”的理想实验条件,但能够借助统计的方法近似地做到这一点。

统计分类实际上就是进行控制,各类别的比较实质上就是对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加以控制和排除,分类依据的因素就是一种控制变量。

对象越复杂,需要加以控制的因素就越多,比较次数也会相应增加。

c.逻辑说明和演绎鉴别逻辑说明要求提出抽象程度高于现象层面的理论命题,以便对现象关系做出解释和说明。

演绎鉴别是指从理论命题中演绎出新的经验命题,直接同实际情况相对照,因此具有鉴别理论命题的功能。

迪尔凯姆关于逻辑说明和演绎鉴别的方法论思想确定了“假设—推测—检验”的研究步骤,在经验事实和理论研究之间建立了动态循环关系,即确立了理论对经验事实的解释以及经验事实对理论的检验这样一种双重的循环关系,从而使实证社会学既扎根于经验世界又不陷于记叙和描述琐碎的经验现象,成为一门可以建立理论的科学,同时摆脱了一味在理论上拔高而导致的纯思辨倾向,将理论与经验统一沟通起来,使社会学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实证科学。

3.迪尔凯姆对社会学实证研究方法的贡献是什么?答:迪尔凯姆对社会学实证研究方法的贡献:(1)迪尔凯姆提出了实证社会学的方法论原则。

①把社会事实当做客观事物来看待,即社会学研究的“客观原则”。

②以社会事实解释社会事实。

③区分社会事实的起因与功能,分别进行研究。

(2)迪尔凯姆的基本哲学立场是实证主义,他坚持认为,社会学与自然科学没有实质区别,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研究,因此在研究方法上也是相通的。

他的社会学方法,实际上是根据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特点,对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所作的改造和移植,这一努力影响了现代社会学的研究方向,并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学走上数量化研究的道路。

(3)迪尔凯姆关于自杀的研究体现了实证社会学的基本精神,在发展实证社会学研究方法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突破。

①他把建立理论同经验分析结合起来,成为社会学史上第一个通过对来自实际生活的资料进行系统整理、比较、计算、分析来建立社会学理论的社会学家,为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的结合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②他的研究表明,在社会现象研究领域,建立与自然科学相类似的那种既可以解释经验事实,又要接受实际资料检验的实证科学理论是可能的。

在方法上,迪尔凯姆自觉运用了他所确立的假设—推测—检验的研究步骤,将定量分析引进社会学研究,推动了现代社会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