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言语理解与表达讲义

言语理解与表达讲义

第一章导学第一节言语理解与表达概述一、言语理解与表达的作用所谓言语理解与表达,指作为公务员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有许多种途径,其中言语活动是非常重要的交际手段。

言语活动是人类运用语言的过程。

语言是人类社会中人们传递信息、进行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是这个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

语言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和符号系统,必须具备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基本要素。

言语的理解实质上也就是在言语感知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建立语义的过程。

言语的理解有不同的水平。

词是言语材料中最小的意义单位,各种复杂的语义都是借助于词来表达的。

言语的理解必须以正确理解词的意义为基础。

因此,对单词的理解是言语理解的初级水平。

若不理解就谈不上言语的理解。

但是,对各个单词的理解并不意味着就能理解由个别单词所构成的短语和句子。

短语或句子不是个别单词的简单堆砌,它在言语交际中是作为一个整体的意义而被使用着。

句子的情况更为复杂。

它不仅有一定的语法关系,语法关系不同,语义也不同;而且,同样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义。

因此,对短语和句子的理解是言语理解的较高水平。

言语理解的第三级水平是对一段语言文字所要表达的目的或意图的理解。

与前两级水平相比,听出言外之意,难度要大得多。

绝大多数时候,这种理解不仅反映了一个人的言语能力,还反映了他的思维水平、文化修养、道德修养和审美修养,甚至反映出他作为一个现代人的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

言语的表达是由思想到说话或写作的过程。

不论是口头言语的表达,还是书面文字的组织,都反映了一个人运用某种语言形式来达到其预定的目的和意图的过程。

言语理解与表达测验,主要测试应试者对现代汉语的理解与表达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针对应试者的书面理解和表达能力,侧重于考查应试者在言语理解的正确性、言语表达的规范性、言语表达的准确性与完整性等方面的能力。

因此,应试者一定要提高自己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和公务员素质的要求。

二、言语理解与表达题型分析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是一项综合性的实践能力,它要求应试者正确理解字词、语句、段落、全文的含义,并准确地表达出来,所以应试者必须有较强的言语综合能力,才能在测验中立于不败之地。

通过对近年来测验试题的分析,可以看到,在言语理解与表达测验中,共有四种题型,分别是:词语替换、选词填空、语句表达、阅读理解。

应试者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以提高自己的应试水平。

第二节理解和掌握言语理解与表达的技巧核心知识言语理解与表达有特定考查意图和命题规律,也有着相应的解答技巧。

怎么掌握技巧,掌握什么样的技巧才最有效,是困扰无数考生的问题。

考生只有突破这些难题,才能真正取得高分。

要想突破,考生应该先从意识上树立正确的“技巧观”,从以下几个角度来透析技巧:第一,技巧是在忠实文本基础上正确且快速选出最佳答案的思维实践。

即技巧的载体是包括阅读材料、提问方式、选项设置在内的试题构成,它不是主观臆断,任意捏造而来的;技巧是解题思路的运作过程;技巧的效果体现为“做对”且“做快”,“做快”是对解答速度的要求,“做对”是对最佳答案辨析能力的要求,近些年,很多试题选项设置似是而非,快速辨析最佳答案对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技巧是变通、灵活的方法,它是方法的优化。

技巧不是万能的、不是越多越好、不是单一对应的、不是孤立的,不是为了记忆的、外在的具象化的东西,而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是便捷解题的路径。

第三,技巧是可以培养。

考生可以把富有价值的题目(易错题、模糊题、拓展题、趋势题等)作为标本,参透考点,掌握此类型题的出题套路和解答思路;既要提炼归纳,也要铺陈演绎,做到触类旁通,以点带面,形成相对普适的解题思路、解答技巧。

经典例析【例1】(北京06上-90)爱情像一只表,不上发条就会停摆;婚姻像一只钟,除了必须上发条,还得忍受每隔一小时就“当当”作响的钟声。

这段文字强调的是()A.婚姻和爱情是有着天壤之别的B.婚姻和爱情没有什么不同C.婚姻比爱情更需要用心呵护D.婚姻比爱情更难维持和继续解析:正确答案选D。

据提问知是表面主旨题,需要考生忠实材料,理解表面意思。

根据递进关系词“除了……,还得……”可知,答案在递进词后,即说婚姻更难维持继续,故选D;A项虽然谈到爱情有所区别,但是“天壤”的程度没有依据,且没点透区别所在,不选;B项与材料意思相反,不选;C 项干扰极强,其是隐含主旨而非表面主旨,故不选。

名师点评:此题“简约而不简单”,命题意在辨析表面主旨和隐含主旨。

考生需注意二点:一是看清提问,不要主观臆断选C;二是理解“和谐项”未必是答案,某些境况下其可以作为猜题的依据,但不能固化为解题技巧。

为了深入理解和把握技巧,以上题为载体,进一步挖掘,概括归纳技巧:第一,分号的用法——外在形式上表示并列,内在语意关系不确定。

此题形式并列,语意递进,隐显主旨题考虑的是语意内容。

第二,主体分析法——材料所论及主体是爱情和婚姻,答案选择需要二者出现且往往论及关系。

第三,补充关联词,使语意完整呈现——材料最后可补上“否则……”,更易于明白“否则”之后是“更容易停摆”,答案选D更明显。

技巧是思维实践,重在运用解题,把上述技巧铺陈演绎,请看真题:【例2】(山西09-23)汉学又称朴学,指汉儒的考据训诂之学,极盛于清乾嘉时代;宋学指宋代(也包括元明)程朱和陆王两派的理学,炽张于有宋一代。

前者重文辞考据,后者重心性义理,门户之限甚严,彼此消长。

在以上话语中作者论述的是( )。

A. 汉学与宋学之分别B. 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之分别C. 文辞考据与心性义理之分别D. 汉儒与宋儒的门户之争解析:正确答案选A。

根据提问可知考查表面主旨,需要考生查找或概括片段的表面意思。

材料前分述“汉学”和“宋学”,分号隔开,二者并列,后总评“汉学”和“宋学”,表面主旨在后,且主体是“汉学”和“宋学”所以选A项。

B、C、D项均没抓住材料所说的两个平行主体,不选。

名师点评:此题难度较低,命题意在提炼所谈主体对象。

考生注意三点:第一,分号出现形式上不重要,重要的是语意。

第二,根据分号我们可以提炼出材料主体“汉学”和“宋学”,可用排除法解答;第三,前分后总,“总”更重要,结构层次考察优先于关联关系词。

【例3】(国考11类—53)纵观世界流行音乐史,你会发现它基本上就是黑、白两种不同文化的融合史,而且总是由黑人提供原始素材,然后白人把它“偷”过来,并加以完善,最终作为一种崭新的商品推向全球。

牙买加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这一融合的最大受益者,这种模式也顺理成章地推广到田径领域,终于成就了牙买加田径运动的辉煌。

这段文字主要谈论()A.世界流行音乐史的发展模式B.文化融合给牙买加带来的好处C.地理位置在文化交流中的特殊意义D.黑人和白人对音乐、体育的不同贡献解析:正确答案选B。

根据提问“主要谈论”可知考查表面主旨,需要忠实材料理解表面意思。

总览片段,第一句话通过世界音乐史得到一个概念即“黑白文化融合”,第二句话在前者的基础上转向主体“牙买加”,可以断定此题就是“文化融合”和“牙买加”的关系,故选B项;世界流行音乐史发展模式(文化融合),只是个理论铺垫,为下文服务的,B 项不选;C项主体出错,“地理位置”是为“文化融合”服务的,不重要;D项强加理解,“不同贡献”未谈到,同时主体出错,不选。

名师点评:此题难度较高。

此题给考生两个启示:第一,利用主体对象可以有效排除错误项;第二,理解此题行文套路(先铺垫一个理论依据,之后站在前者的基础上引出论说的主要对象),掌握解题技巧(选择隐显主旨需要抓住主体对象),举一反三。

【例4】(河北09-52)现在很多地方往往把衡量医院管理者的标准简化为“收入就是硬道理”,使得院长整天要想点子创收,考虑员工“吃饭”的问题,往往忽视了提高医疗质量、培养专业人才等长远大计。

这段话说明了这样一个观点( )。

A.对医院管理者的衡量标准不应简单化B.提高医疗质量、培养专业人才是长远大计C.强调“收入就是硬道理”是各个医院的现状D.医院院长不应想点子创收,考虑员工“吃饭”的问题解析:正确答案选B。

根据提问可知是表面主旨题,需要考生概括查找片段的表面意思,不要主观臆断。

“往往”一词把把材料分成两个层次,中间含有转折关系,表面主旨在转折之后,因此选B;A项本身没错,但没指明如何做,空泛,缺乏有针对性;C项错误有二,一是以偏盖全,“许多”推不出“各个”,二是误把背景作主旨;D项“不应该”理解有误,作者没明确否定。

名师点评:此题难度不高,但需要把握材料内部关系构成。

此题暗含了转折关系,在做题中,考生应该补充出转折词如“然而”、“但是”等,这样语意就更明确。

注意只需要意识补充,而非实际书写,培养阅读的敏感性。

第三节培养高效解题的思维核心知识思维是人的认知模式,它也是一种动态的进程。

解答言语理解与表达也需要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针对试题,我们可以把言语理解与表达的解答演化为三个步骤:定位、分析、作答,三步骤相互融合,不可分割,它们的有效操作是思维训练的关键。

“定位”是解题的切入口,它是指快速的找到关键的位置,把握语句、片段、文章的关键成分,为下一步的分析做好铺垫。

“分析”就是根据“关键”考察材料、提问和选项的整体思维操作,其中提问的考察需要首先进行,看提问要做到明确题型和考点、明确正反提问,明确答题的基本思路,甚至在某些题中,提问就是解答的切入口。

“作答”是解题的收官,要做到不纠结,要做到果断自信。

根据语言文字的建构规律可知,标点符号、词语、短语、句子、片段都可能成为关键,其中片段作为关键主要是针对文章阅读的题目,在国考中不采用文章阅读这种题型,因此定位关键片段可以从略。

说到底,定位关键,本身就是理解材料的过程,当考生认为此处为关键时,在考生的脑海中语义建构已经在进行。

查找定位关键需要依据具体的题目去理解分析,脱离了材料,不可能有单纯的“关键”。

但是,根据汉语的使用习惯,以试题的构成特征,可以设想并恒定一些相对关键的词语、短语、句子和标点符号,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它们不是孤立的,很多时候是互为佐证的,需要考生综合考虑。

关键词主要是表示递进、总结、转折、条件、并列等关联关系的关联词,以及一些隶属于主要句子中有实际意义的实词,毕竟关联词构成的是逻辑关系,而实词才具有真正的意义属性。

关键短语,主要是一些表示限定性、条件性的短语,比如介词短语,并列短语等。

关键的句子在试题构成中比较多,尤其是在阅读理解试题中,很多试题的解答过程就是查找判断关键句,关键句多是短小精悍的句子,比如主旨句(多是一个判断句,表示具体的语意、观点等)、情感句(表达作者的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褒扬贬抑)、衔接句(勾连层次达到连贯紧凑)、警示句(作者对于生活的高度提炼和概括,含义深刻,耐人寻味)、首尾句(从形式而言首尾句往往比较重要)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