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胚层的形成和分化形成人体胚胎发育第3周初,上胚层细胞增生,在胚盘尾端形成一条纵行的细胞索,称原条。
原条头端膨大呈结状,称原结。
原结背侧中央凹陷,称原凹。
原条背面中线出现一纵行浅沟,称原沟。
原条细胞增殖,一部分从原沟处开始,在上下胚层之间向周边迁移铺展,分化形成胚内中胚层,即中胚层;另一部分细胞进入下胚层增殖、扩展,逐渐置换了下胚层细胞,形成内胚层。
内胚层和中胚层出现后,上胚层改称外胚层。
分化·外胚层的分化①脊索诱导其背侧的外胚层细胞增殖形成神经板,神经板中央沿胚体纵轴凹陷形成神经沟,神经沟两边隆起称为神经褶。
人胚发育第3周末,神经沟加深,神经褶由中部逐渐愈合并向头尾延伸呈管状,称神经管。
神经管头端膨大发育成脑,尾端细长发育成脊髓,神经管腔分化成脑室和中央管。
②神经管形成时,神经褶与外胚层相连处的细胞与神经管分离,在神经管的背外侧形成两条纵行的细胞索,称神经嵴。
分化为周围神经和肾上腺髓质。
③表面外胚层→皮肤的表皮及其附属器的上皮,眼结膜、角膜、晶状体、视网膜,外耳、鼓膜外层上皮,内耳膜迷路,脑垂体,牙釉质,腮腺上皮。
·中胚层的分化①轴旁中胚层→体节→皮肤的真皮&皮下组织,中轴骨,纤维性结缔组织,骨骼肌。
②间介中胚层→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的主要器官。
③侧中胚层:体壁中胚层→体壁的骨骼、肌组织、结缔组织、血管;脏壁中胚层→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肌组织、结缔组织、血管;胚内体腔→心包腔、胸腔、腹腔;生心区→心脏·内胚层的分化内胚层卷入体内,形成原始消化管,将来分化成消化道与消化腺上皮,呼吸道及肺的上皮,甲状腺、甲状旁腺上皮,中耳鼓室上皮,胸腺上皮,膀胱、阴道上皮等。
绒毛膜的形成和功能由滋养层和衬于其内面的胚外中胚层组成。
人胚发育第2周,滋养层分化成合体滋养层&细胞滋养层,两者一起向胚泡表面突起,形成初级绒毛干。
第3周,胚外中胚层长入初级绒毛干中轴内,称为次级绒毛干,此时称滋养层为绒毛膜。
当次级绒毛干中轴的胚外中胚层分化形成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时,绒毛干称为三级绒毛干。
三级绒毛干不断分支,末端的细胞滋养层细胞增殖,穿出合体滋养层,沿蜕膜扩展形成一层细胞滋养层壳,使绒毛与子宫蜕膜牢固连接。
人胚发育第3个月,绒毛膜分成两部分:①基蜕膜侧供血充足,绒毛反复分支生长茂密,称为丛密绒毛膜,与基蜕膜共同构成胎盘;②报蜕膜侧供血不足,绒毛萎缩、退化、消失,形成平滑绒毛膜。
【功能】绒毛膜有内分泌作用,产生多种激素;为早期胚胎发育提供营养和氧气;屏障作用;绒毛组织来自胚泡,与胚体有相同的遗传性状,故妊娠早期可经阴道和子宫颈吸取胚胎绒毛,进行遗传学分析。
·胎盘的的形态、构成、生理功能【形态】足月分娩出的胎盘为圆盘状,中央厚边缘薄,胎儿面光滑,表面覆有羊膜,脐带位于中央处,通过羊膜可见脐血管放射状分布在绒毛膜上;母体面粗糙,可见15~30个胎盘小叶。
胎盘由母体的基蜕膜和胎儿的丛密绒毛膜构成。
子宫螺旋动脉与子宫静脉分支开口于绒毛间隙,绒毛浸在母血中汲取营养物质并排出代谢产物。
【功能】物质交换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中得到O2营养抗体激素,排出代谢产物。
屏障作用可阻挡母体中大分子物质和细菌进入胎儿血循环,维持胎儿正常发育。
内分泌作用分泌多种激素。
【肝小叶】是肝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由中央静脉、肝板、肝血窦、胆小管组成。
肝板由肝细胞组成。
肝细胞体积大,核圆形位于细胞中央,富含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发达,线粒体较多。
粗面内质网可合成多种血浆蛋白,滑面内质网参与糖原、胆汁、脂类的合成,和一些激素的灭活,解毒作用。
肝板之间是肝血窦,腔大不规则,窦腔内除血液外还有肝巨噬细胞&大颗粒淋巴细胞,参与防御保护作用。
肝细胞与血窦内皮细胞之间有窦周隙,充满血浆,肝细胞微绒毛浸于其中,是肝细胞与血液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窦周隙内含有可贮存维生素A、产生细胞外基质的贮脂细胞。
相邻肝细胞膜凹陷形成胆小管,在肝板内连接成网,以盲端起于中央静脉周围,出肝小叶汇成小叶间胆管。
小肠黏膜中与吸收有关的结构小肠腔面有许多环形皱襞,由黏膜和粘膜下层共同向肠腔突出而成。
黏膜表面有许多细小的肠绒毛,由上皮和固有层共同向肠腔突出而成,以十二指肠和空肠最发达。
微绒毛于十二指肠呈叶状,空肠呈指状,回肠短锥体形。
环形皱襞和微绒毛使小肠内表面积扩大20~30倍,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
绒毛根部的上皮下陷至固有层形成单管状的小肠腺,直接开口与肠腔。
单层柱状上皮由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少量内分泌细胞组成。
吸收细胞数量最多,游离面有明显的纹状缘,电镜下是密集规则排列的微绒毛,表面有大量酶类,是消化吸收的重要部位。
相邻细胞顶部有紧密连接、中间连接,可阻止肠腔内物质进入深部组织,保证选择性吸收。
固有层:LCT,大量小肠腺,丰富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潘氏细胞、干细胞。
绒毛中轴的结缔组织有中央乳糜管和平滑肌。
淋巴组织丰富,十二指肠和空肠为弥散淋巴组织,回肠为集合淋巴小结。
黏膜肌层: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
消化管壁的组织结构【黏膜】上皮消化管的两端(口腔、咽、食管、肛门)复层扁平上皮,保护;其余部分单层柱状上皮,消化吸收。
固有层LCT,富含血管淋巴管,胃肠固有层还富含腺体&淋巴组织。
黏膜肌层薄层平滑肌。
【黏膜下层】LCT含血管淋巴管,黏膜下神经丛。
食管腺、十二指肠腺、皱襞。
【肌层】内环外纵,肌间神经丛,大部分平滑肌,口腔、咽、食管上段、肛门为骨骼肌。
【外膜】纤维膜[LCT](食管、大肠末段)or浆膜[LCT+间皮](胃、小肠、大肠大部分)。
肺内呼吸部的组成呼吸性细支气管单层立方上皮,包括纤毛细胞&分泌细胞,上皮外有少量环形平滑肌&弹性纤维。
在肺泡开口处移行为单层扁平上皮,管壁上有少量肺泡。
肺泡管与大量肺泡相连,仅在相邻肺泡开口间有管壁结构,呈结节状膨大。
单层立方/扁平上皮,下方含少量平滑肌束&弹性纤维。
肺泡囊是许多肺泡共同开口而围成的囊腔,相邻肺泡开口间无环形平滑肌束和结节状膨大。
肺泡肺支气管树的终末部分,为多面性囊泡,开口于肺呼吸部各管道。
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弹性纤维,相邻肺泡间有少量结缔组织构成肺泡隔,单层肺泡上皮由Ⅰ、Ⅱ型肺泡细胞组成。
淋巴结的组织结构淋巴结表面DCT被膜,15~20条输入淋巴管,淋巴结门2~3条输出淋巴管,血管,神经。
被膜及淋巴结门处的结缔组织深入实质形成小梁。
【实质】皮质浅层皮质:含B细胞;副皮质区:含大量T细胞的弥散淋巴组织为胸腺依赖区,交错突细胞、巨噬细胞,少量B细胞,有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是血液内淋巴细胞进入淋巴组织的重要通道;皮质淋巴窦:被膜下淋巴窦,小梁周窦髓质髓索:B细胞和浆细胞,与副皮质区相连,网状组织构成的网架内,淋巴细胞呈条索状分布。
髓窦:窦腔大,走行迂回,常含较多星形内皮细胞、巨噬细胞。
【功能】滤过淋巴液,进行免疫应答,产生淋巴细胞。
近曲小管&远曲小管光电镜结构&功能【光镜】近曲小管位于皮质迷路和肾柱内,长粗。
管壁上皮细胞立方形或锥体形;细胞较大,胞质嗜酸染色深;细胞核圆,位于基底部;细胞分界不清,基底部有纵纹;游离面有刷状缘,腔面不规则。
远曲小管位于皮质内,短细。
管壁上皮细胞矮立方形,细胞体积较小,胞质弱嗜酸染色浅;细胞核近腔面;细胞分界较清,纵纹明显,腔面大而整齐。
【电镜】近曲小管细胞侧面有侧突,基部质膜内褶发达,游离面有发达的微绒毛。
远曲小管细胞表面微绒毛短而少,质膜内褶、线粒体不发达。
【功能】近曲小管原尿重吸收的场所,吸收全部G、aa、pr大部分水、离子、尿素;分泌H+、NH3、肌酐、马尿酸。
远曲小管排出K+、H+、NH3维持体液酸碱平衡。
泰山医学院09级临本3班Near整理于2011.1.15夜心脏壁的组织学结构特点【心内膜】内皮与血管内皮相延续;内皮下层结缔组织、少量平滑肌纤维;心内膜下层LCT 含血管、神经,心室的心内膜下层含有心传导系的分支。
【心肌膜】心房处较薄,心室处很厚,心肌纤维螺旋状排列,内纵中环外斜。
心房与心室交界处有DCT组成的心骨骼,心房心室肌分别附着于心骨骼,两部分心肌不相连续。
【心外膜】LCT+间皮构成的浆膜,含有血管、神经、脂肪。
受精的条件&意义【时间】精子在20h内与排出12h之内发育到减2中期的卵子相遇。
【条件】①两性配子正常;②精液质量;③精子获能;④特定的时间;⑤生殖道通畅;⑥受精过程正常;⑦精神状态。
【意义】①形成新个体;②受精卵恢复为二倍体,维持物种的稳定性、延续性;③遗传与变异;④决定性别。
【过程】①卵子到达输卵管壶腹部,精卵识别;②精子发生顶体反应,解离放射冠;③精卵融合,卵子发生透明带反应;④雌雄原核融合。
精子发生的阶段精子发生是从精原细胞发育为精子的过程,经历3阶段:精原细胞的增殖,精母细胞减数分裂,精子细胞的变态。
第一阶段中,A型精原细胞增殖分化,一部分继续作为继续作为干细胞,另一部分转化为B 型,数次分裂后转化为初级精母细胞。
第二阶段中,初级精母细胞两次减数分裂,经历次级精母细胞形成单倍体精子细胞。
第三阶段精子细胞经过一系列的形态结构变化,变成精子。
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增生期】在卵泡分泌的雌激素作用下,剥落的子宫内膜由基底层增生修补,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不断分裂增殖,基质细胞合成胶原纤维的功能旺盛,产生大量纤维和基质,内膜增厚。
增生早期,子宫腺短直少;增生晚期,子宫腺长弯多,腺细胞质顶部有分泌颗粒,细胞核下区糖原聚集,螺旋动脉增长弯曲。
【分泌期】在孕、雌激素作用下继续增厚。
子宫腺更加弯曲,腺腔扩大,细胞内糖原积聚更多,并向上移动至核上区,随后以顶浆分泌方式分泌至腺腔。
螺旋动脉更长更弯,并伸达内膜表层。
固有层内组织液增多,呈生理性水肿。
内膜基质细胞增生分化成前蜕膜细胞&内膜颗粒细胞。
【月经期】血液中雌、孕激素含量骤降,使子宫内膜功能层的螺旋动脉持续性收缩,内膜缺血,子宫腺停止分泌,组织液大量丧失,内膜萎缩坏死。
螺旋动脉收缩后,又突然短暂地扩张,使毛细血管骤然充血破裂,血外流并积聚于内膜浅层,最后突破上皮流入子宫腔,萎缩坏死的子宫内膜小块脱落,随血液从阴道排出,出现月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