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组胚复习资料

组胚复习资料

2010级中西医临床组胚复习要点整理上皮组织上皮组织的特点:1.有极性2.无血管感觉3.神经末梢丰富二、腺上皮和腺外分泌腺有导管;内分泌腺无导管外分泌腺的腺细胞浆液性腺泡泡腔极小不易观察嗜碱性核圆位于细胞偏基底部粘液性腺泡泡腔明显边界清晰核扁圆位于细胞偏基底部外分泌腺由分泌部和导管组成(1)微绒毛形态 LM:纹状缘或刷状缘EM:上皮细胞细胞膜及细胞质向游离端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结构表面:细胞膜中轴:内含有纵行的微丝,微丝从微绒毛顶部向下延伸与根部终末网的细丝相连作用是增加细胞的表面积,有利于物质的吸收。

(2)纤毛形态上皮细胞游离端伸出的粗而长的突起(光镜下可见)结构表面:细胞膜中轴:含沿纤毛长轴在细胞膜周围平行排列的九组二联微管,中央有一对单独的微管作用定向摆动2.细胞连接Ⅰ.紧密连接Ⅱ.中间连接Ⅲ.桥粒Ⅳ.缝隙连接(传递信息)3.基底面的特殊结构Ⅰ.基膜(基板网板)Ⅱ.质膜内褶Ⅲ.半桥粒结缔组织(1)成纤维细胞LM:细胞扁平,呈星形多突起,胞体大,胞质丰富,弱嗜碱性;细胞核较大,卵圆形,着色浅,核仁明显EM:胞质内富含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功能:合成蛋白质,构成疏松结缔组织的纤维和基质成分。

(2)巨噬细胞(疏松结缔组织内巨噬细胞称为组织细胞)LM:形态多样,呈圆、卵圆形和不规则形等。

胞质丰富,弱嗜酸性。

胞核小,卵圆,着色深EM:细胞表面有微绒毛、球形隆起,胞质内含大量溶酶体、吞饮小泡、吞噬体、微丝和微管等作用:①吞噬作用②免疫辅助作用③分泌作用(3)浆细胞LM: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胞质嗜碱性,核旁有一浅染区;胞核圆形,偏居细胞一侧,异染色质呈块状,沿核膜内侧呈辐射状排列EM:胞质内含大量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核旁浅染区有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作用: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即抗体分布:消化道、呼吸道和慢性炎症部位(4)肥大细胞分布:很广,小血管、小淋巴管周围功能:合成、分泌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白三烯、肝素等,可参与机体的过敏反应2.纤维(1)胶原纤维数量最多,HE染色切片中呈粉红色(嗜酸性),粗细不等,呈波浪形。

(2)弹性纤维纤维细而直,在HE染色片中着色浅,不易与胶原纤维区别,在醛复红染色的切片中呈紫色。

(3)网状纤维在HE染色片中,不着色。

银染法切片中呈黑色,故又称嗜银纤维,纤维细,分支多并交织成网。

3.基质蛋白多糖聚合在一起,形成具有许多微小孔隙的网状结构,称分子筛。

分子筛的功能小于孔径的物质(如水、O2、CO2及营养物)等可通过,便于物质交换。

大于孔径的大分子物质,(如细菌)等不能通过,使基质成为限制细菌扩散的防御屏障。

组织液组织液是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入基质内的液体。

它经毛细血管静脉端和毛细淋巴管回流入血液或淋巴。

血液血液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血象:血细胞的形态、数量、百分比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网织红细胞(煌焦油蓝染色,核糖体被染)------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PH:7.35~7.45血涂片常用瑞氏(Wright)或姬姆萨(Giemsa)染色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内无任何细胞器,含血红蛋白溶血:引起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逸出肌组织骨骼肌纤维LM:呈长圆柱状;多核位于肌膜下方、扁椭圆形、位于细胞周边部;EM:肌节,粗肌丝,细肌丝肌浆内含有肌原蛋白肌节:每个肌节由1/2I带+A带+1/2I带组成,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是肌原纤维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肌浆网:肌纤维中特化的画面内质网(内有高浓度Ca2+)终池:肌浆网两端扩大的扁囊状部分三联体:横小管与两侧终池神经组织(一)神经元的结构1.胞体形态多样,大小各异神经元的胞体是细胞的营养中心(1)细胞膜:为可兴奋膜(2)细胞核:核大而圆,着色浅,位于细胞中央,核仁大而明显。

(3)细胞质:发达的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高尔基复合体、微丝、微管、神经丝等。

* 尼氏体LM:尼氏体呈嗜碱性颗粒或斑块状(在脊髓前脚运动神经元中)EM:可见尼氏体由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分布其间的游离核糖体组成分布:胞体和树突的细胞质中功能:合成结构蛋白和分泌蛋白(神经递质(酶)神经调质(肽))* 神经原纤维LM:嗜银性,呈棕黑色细丝在胞体内交织成网,并伸入树突和轴突EM:神经丝+微管功能:构成神经元的细胞骨架,微管参与物质运输。

二、突触化学突触:神经递质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

(单向)电突触:缝隙连接,电流(电信号)传递信息。

(一)化学突触的结构1.突触前成分:LM:神经元的轴突终末,成球状膨大,银染下呈棕黑色圆形颗粒,称为突触小体EM:突触前成分有突触前膜、突触小泡、少量线粒体、微管、微丝2.突触间隙: 15~30nm3.突触后成分:突触后膜三、神经胶质细胞(一)中枢神经系统的胶质细胞循环系统(一)心脏的组织结构1.心内膜内皮:单层扁平上皮内皮下层:薄层细密结缔组织,少许平滑肌心内膜下层(有心脏传导系统的分支):疏松结缔组织,小血管和神经及浦肯野纤维2.心肌膜心肌纤维3.心外膜心包的脏层,即浆膜(二)心脏传导系统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心外膜深部-----心脏的起搏点)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分支(均位于心内膜下层)动脉毛细血管静脉瓣管径2mm以上的静脉常有瓣膜,由内膜凸入管腔折叠而成表面覆以内皮,内部为含弹性纤维的结缔组织免疫系统组成:淋巴器官(中枢淋巴器官:胸腺骨髓;外周淋巴器官:淋巴结脾扁桃体)、淋巴组织、免疫细胞。

功能: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免疫稳定三、淋巴组织淋巴组织一般分为两种:1.弥散淋巴组织含T细胞和B 细胞;组织及周围有许多毛细淋巴管,常有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内皮细胞为柱状)是淋巴细胞从血液进入淋巴组织的重要通道;抗原刺激可使弥散淋巴组织扩大,并出现淋巴小结。

2.淋巴小结主要含B细胞小结中央细胞分裂象多,染色浅,称生发中心内分泌系统类固醇激素分泌细胞(肾上腺皮质和性腺的内分泌细胞)超微结构特点:胞质内含与合成类固醇激素相关的丰富的滑面内质网;线粒体较多,其嵴多呈管状;含较多脂滴;无分泌颗粒神经垂体:由无髓神经纤维和神经胶质细胞,但有丰富的有孔毛细血管组成光镜结构:郝令体(在下丘脑的胞体合成激素通过轴突运输储存于此)垂体细胞,为神经胶质细胞胞质有较多的脂褐素,有支持和营养神经纤维的作用下丘脑与神经垂体的关系:视上核和视旁核(下丘脑)分泌催产素(促进子宫平滑肌收缩;促进乳腺分泌)抗利尿激素(血管加压素)(促进肾小管重吸收水;小动脉平滑肌收缩-----减少尿液----加压血液)下丘脑和神经垂体是结构和功能的整体胃主细胞又称胃酶细胞,数量最多,主要分布于胃底腺的底部与体部-------合成和分泌胃蛋白酶原壁细胞又称泌酸细胞,腺的颈、体部较多-------分泌盐酸和内因子四、小肠腺细胞小肠腺细胞:吸收细胞、杯状细胞、潘氏细胞、内分泌细胞、干细胞潘氏细胞为小肠腺的特征性细胞,位于腺体底部LM:细胞锥体形,胞质顶部充满粗大嗜酸性颗粒EM:具有蛋白质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作用:合成吞噬素和溶菌酶等,对肠道微生物有杀灭的作用肠绒毛:为小肠的特征性结构胰腺肝小叶的立体结构肝小叶是肝的基本结构单位,呈多角棱柱状,人的肝小叶间结缔组织少,分界不清。

有中央静脉。

肝细胞单层排列成凹凸不平的板状结构称肝板,相邻肝板吻合连接,形成迷路样结构,切面呈索状,称肝索。

肝板之间为肝血窦,经肝板上的孔互相连接,肝细胞相邻面的质膜局部互相凹陷形成胆小管。

肝血窦的血液来源:门静脉血液和肝动脉血液通过门管区的小叶间动脉和小叶间静脉注入肝血窦窦周隙:肝血窦内皮与肝板之间的狭窄间隙,宽约0.4μm胆小管:靠近胆小管的相邻肝细胞膜形成由紧密连接、桥粒等组成的连接复合体门管区:小叶间静脉小叶间动脉小叶间胆管呼吸系统呼吸系统一、气管(一)黏膜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固有层:疏松结缔组织(二)黏膜下层:混合腺、小血管、淋巴管(三)外膜:透明软骨环 + 结缔组织,软骨环缺口处有平滑肌束。

二、肺⑴肺泡上皮I型肺泡细胞功能:气体交换II型肺泡细胞功能:①分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维持肺泡结构相对稳定②修复肺泡上皮,增生并转化为I型肺泡细胞气-血屏障: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层、I型肺泡细胞及基膜、薄层结缔组织、内皮基膜、毛细血管内皮泌尿系统一、肾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一)肾单位由肾小体与肾小管组成。

形成尿液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浅表肾单位:在尿液形成中起重要作用髓旁肾单位:对尿液浓缩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泌尿小管:肾小管和集合小管系则构成髓袢:近端小管直部、细段、远端小管直部形成的“U”形袢状结构。

1.肾小体肾小体:由血管球和肾小囊两部分组成。

血管极为微动脉出入肾小体的部位;尿极为肾小囊与肾小管相连处。

血管球血管球毛细血管是微动脉性有孔毛细血管;血管球内压较高;内皮腔面覆富含带负电荷。

肾小囊肾小囊是肾小管起始部膨大凹陷而成的双层上皮囊,肾小囊包在血管球外,两层间为肾小囊腔,与肾小管相通肾小囊腔有孔毛细血管内皮、基膜和足细胞裂孔膜三层结构称滤过屏障或滤过膜作用:形成原尿2.肾小管(1)近端小管近端小管功能:近端小管能重吸收全部葡萄糖、氨基酸、小分子蛋白质;85%的水和Na+。

分泌H+、NH3、肌酐和马尿酸等,转运和排泄血液中的外来物质。

(2)细段(3)远端小管远端小管功能直部主动重吸收NaCl。

曲部是离子交换的重要部位,重吸收水、Na+,排出K+、H+、NH3等。

醛固酮能促进曲部重吸收Na+、排出K+。

抗利尿激素能促进曲部重吸收水,浓缩尿。

(三)球旁复合体球旁复合体由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球外系膜细胞组成,位于肾小体血管极处(四)肾间质间质细胞能分泌前列腺素等。

近曲小管周围间质的内皮细胞功能可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男性生殖系统一、睾丸睾丸表面覆以浆膜,即鞘膜脏层,深层为致密结缔组织白膜。

生精小管精子发生:青春期后从精原细胞经历了精原细胞增殖、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和精子形成三个阶段至形成精子(64 + - 4.5天)的过程。

精子发生。

(1)精原细胞A型精原细胞核椭圆形,染色质细小,染色深,为干细胞,经分裂可分化为B型精原细胞。

B型精原细胞核圆形,核周边染色质较粗,B型精原细胞经分裂分化成初级精母细胞。

(2)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位于精原细胞近腔侧。

初级精母细胞体大,核大而圆、染色质粗,细胞经复制DNA(4倍DNA)后,进入第一次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减Ⅰ后形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

(3)次级精母细胞胞体较小,直径约12 m,核圆形,染色较深,不易见(4)精子细胞细胞体小,核圆,染色体致密细胞不分裂。

精子细胞经变化,由圆形分化转变为蝌蚪形精子,此过程称精子形成。

(5)精子头部头部主要结构为高度浓缩的细胞核。

前2/3为顶体覆盖,顶体内含多种水解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