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组胚 期末 复习 资料

组胚 期末 复习 资料

组织学绪论27.组织组成与分类组织由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组成分类: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上皮组织29,单层扁平上皮的特征:又称单层鳞状上皮,由一层扁平细胞组成。

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

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间皮。

30,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的分布位置:呼吸管道等p1031,(腺上皮和腺p12)浆液腺和粘液腺细胞形态特点:浆液腺腺细胞核圆或卵圆形,位于细胞偏基底部。

基底部胞质呈强嗜碱性染色,顶部胞质含较多嗜酸性的酶原颗粒。

胞质中(尤其基底部)粗面内质网丰富,核上区高尔基复合体发达,其分泌物为稀薄的蛋白质物质,常含消化酶。

黏液腺腺细胞核扁圆,居细胞基底部,除了少量核周围胞质嗜碱性,大部分胞质不着色,故在HE染色的标本中胞质呈泡沫状或空泡状。

在基底部胞质中有一定量的粗面内质网,核上区有发达的高尔基体和极丰富的黏原颗粒,分泌物为黏稠的糖蛋白性黏液,有滑润和保护作用。

32.上皮细胞连接结构的类型:1.紧密连接——屏障作用2.黏合带(中间连接)——除了黏着作用外,还有保持细胞形状和传递细胞收缩力的作用3.桥粒——很牢固的连接,存在于易受到摩擦的皮肤、食管等部位。

胞质中存在中间丝(在上皮细胞,中间丝由角蛋白构成,又称蛋白丝)4.缝隙连接——又称通讯连接,含有连接小体。

33,上皮组织特点:1.上皮组织细胞具有(明显的)极性2.其内大多无血管,所需营养依靠结缔组织内的血管提供,营养物质透过基膜渗入上皮细胞间隙3.上皮组织内可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13,胃黏膜上皮:单层柱状,主要为表面黏液细胞组成。

核椭圆形,位于基部;顶部胞质充满黏原颗粒,在HE染色切片上着色浅淡以至透明;细胞间有紧密连接。

34.微绒毛的光镜结构和超微结构及其功能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

电镜下微绒毛表面为细胞膜,内为细胞质,其内可见纵行的微丝(即肌动蛋白丝)。

微绒毛显著地扩大了细胞的表面积,参与细胞吸收物质的作用。

结缔组织8,结缔组织中细胞类型及特点:P21疏松结缔组织细胞种类较多,纤维数量较少,排列输送,血管丰富;具有连接、支持、防御和修复等功能。

致密结缔组织以纤维为主要成分,细胞较少,纤维粗大,排列致密,以支持和连接为其主要功能。

脂肪组织主要由大量群集的脂肪细胞构成,被疏松结缔组织分隔成小叶。

网状组织由网状细胞核网状纤维构成。

疏松结缔组织纤维细胞(功能静止时为纤维细胞,功能活跃时为成纤维细胞)疏松结缔组织中最主要的细胞。

在受创情况下纤维细胞可以逆转为成纤维细胞,能修复创口。

巨噬细胞1.趋化性定向运动活化细胞沿着化学物质的浓度梯度朝浓度高的部位定向移动,聚集到产生和释放这些化学因素的部位的特性叫做趋化性,而这类化学物质称趋化因子。

2.吞噬作用——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吞噬3.抗原呈递作用4.分泌功能——如溶酶体、补体、白介素—1浆细胞分泌、合成免疫球蛋白(抗体)肥大细胞。

分泌的肝素有抗凝血作用。

组织胺、白三烯——局部红肿嗜酸性粒细胞因子——杀菌作用中性粒细胞因子——吞噬细菌过敏反应脂肪细胞可分泌瘦素,通过下丘脑抑止食欲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参与结缔组织和小血管的修复白细胞免疫防御嗜酸性粒细胞——杀菌作用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菌血液红细胞的特点双凹圆盘状,成熟的红细胞无核也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5.血液细胞类型和比例红细胞白细胞——中性粒细胞(50~70%)、嗜酸性细胞、嗜碱性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的前身)、淋巴细胞(25~30%)血小板或者血液细胞类型和比例红细胞有粒白细胞中性粒细胞50%~70%嗜酸性粒细胞0.5%~3%白细胞嗜碱性粒细胞0~0.5%无粒白细胞淋巴细胞25%~30%软骨和骨12.骨板概念:板层骨的存在形式,,内有大量平行排列的胶原纤维,同一层骨板内的纤维相互平行,而相邻骨板的纤维相互垂直,这种排列方式可有效增强骨的强度。

11.骨细胞的概念:是位于骨组织内部有多个细长突起的细胞,比较均匀地分散于骨板之间或骨板内。

骨组织细胞类型及作用1.骨祖细胞——当骨生长、改建或骨折修复时,骨祖细胞不断增殖分化为成骨细胞2.成骨细胞——除了产生类骨质,成骨细胞还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调节骨组织的形成和吸收、促进骨组织钙化。

3.骨细胞(缝隙连接)——具有一定的溶骨和成骨作用,参与调节钙、磷平衡。

4.破骨细胞——具有很强的溶骨、吞噬和消化能力。

参与骨的生长和改建肌组织36,骨骼肌的光镜和超微结构:P53光镜:骨骼肌纤维是多核细胞,核呈扁椭圆形,位于肌膜下方。

在肌浆中有沿肌纤维长轴平行排列的肌原纤维,呈细丝样。

每条肌原纤维上都有敏感相见的周期性横纹。

超微结构:1.肌节——由粗、细两种肌丝构成。

粗肌丝固定于M线,细肌丝位于肌节两侧,其一端固定于z线,另一端伸入暗带内的粗肌丝间。

相邻两z线之间的肌原纤维称肌节,当肌纤维收缩时,细肌丝向M线方向滑动,此时明带变窄,肌节缩短。

2.横小管——是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小管,又称T小管。

是兴奋从肌膜传入肌纤维内的通道。

3.肌浆网——肌浆网纵行包绕每条肌原纤维,又称纵小管,位于横小管两侧的肌浆网扩大呈扁囊状称终池。

横小管及其两侧的终池合称三联体。

18,三联体:骨骼肌肌浆网中每条横小管与两侧的终池组成,在此部位将兴奋从基膜传递到肌浆网膜。

肌浆网膜上有钙泵蛋白,有调节肌浆中钙离子浓度的作用。

37,心肌纤维的光镜和超微结构:P57光镜:心肌纤维呈不规则的短圆柱状,有分支,互连成网。

连接处染色较深,称闰盘。

心肌纤维呈明暗相间的周期性横纹,核周围的胞质内可见脂褐素,随年龄增长而增多。

超微结构:1. 肌原纤维的粗细不等、界限不分明,肌原纤维间有极为丰富的线粒体2. 横小管较粗,位于Z 线水平3. 肌浆网的纵小管稀疏,终池少而小,多见横小管与一侧的终池紧贴形成二联体。

6,闰盘:相邻心肌纤维之间的连接处称闰盘,在HE 染色标本中,闰盘呈深色的阶梯状或横线状。

比较骨骼肌纤维和心肌纤维在结构上的异同38,骨骼肌纤维收缩原理、肌节的变化:P56详细见书本。

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向M 线滑动,明带缩短,肌节缩短,肌纤维收缩,此时,H 带也变窄,但暗带长度不变。

39,肌原纤维、肌节、横小管、肌浆网的组成、结构以及在肌纤维收缩时的作用:肌原纤维 由粗、细两种肌丝构成,两种肌丝沿肌原纤维的长轴排列肌节 相邻两条Z 线之间肌原纤维称肌节,每个肌节包括一个肌节是肌原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横小管 肌膜向肌质内凹陷形成的小管,又称T 小管。

是兴奋从肌膜传入肌纤维内的通道肌浆网是肌纤维中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

其中部纵行包绕一段肌原纤维,称纵小管;两端扩大呈扁囊状,称终池。

神经组织、系统9,神经组织的组成: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19,神经元胞体、树突、轴突结构:胞体:细胞质内,在光镜下特征结构为尼氏体和神经元纤维树突:发出的分支上大量短小的突起,称树突棘轴突:胞体发出轴突的位置常为圆锥形,称轴丘,轴突表面的包膜称轴膜,内含的胞质称轴质20,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肌细胞、腺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部位。

分电突触和化学突触。

7,施万细胞:参与周围神经系统中神经纤维的构成,与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中的施万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有所差异。

其外表面有基膜,也能分泌神经营养因子,促进受损伤的神经元存货及其轴突再生。

40,神经细胞类型及特点:按神经元突起数量(多极、双极、假单极),按神经元轴突长度(高尔基Ⅰ神经元、高尔基Ⅱ神经元),按神经元的功能(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中间神经元),按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的化学性质(胆碱能神经元、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胺能神经元)循环系统41,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管壁由一层内皮及其基膜构成,在内皮与基膜之间有周细胞。

周细胞内含有肌动蛋白、肌球蛋白,具有收缩功能,可调节毛细血管血流。

毛细血管受损时,周细胞还可增殖分化为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

42,中等动脉管壁的结构、功能:1.内膜:由内皮、内皮下层和内弹性膜组成2.中膜:较厚,由10~40层平滑肌纤维组成,缝隙连接。

3.外膜:厚度与中膜相等,在外膜交界处可见外弹性模,由密集的弹性纤维构成,但不如内弹性膜发达免疫系统43,淋巴细胞的主要类群、功能:1.T细胞——效应T细胞可直接杀死靶细胞,参与细胞免疫2.B细胞——浆细胞可产生抗体,参与体液免疫3.NK细胞——不需要抗原呈递细胞的中介即可活化,能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核某些病毒感染细胞。

44,动脉周围淋巴鞘的结构:是围绕中央动脉周围的后层弥散淋巴组织,由大量T淋巴细胞和少量巨噬细胞和交错突细胞等构成,是胸腺依赖区,但无毛细血管和微静脉。

45,血-胸腺屏障的组成和意义:胸腺皮质的毛细血管及其周围的结构具有屏障作用,它由连续毛细血管内皮及皮间紧密连接、完整的内皮基膜、血管周隙、上皮基膜、连续的胸腺上皮细胞突起组成。

血液内一般抗原物质和药物不易透过此屏障。

3,淋巴结:P124淋巴结的微细结构包括外周的被膜和内部的实质,实质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

1.被膜:为薄层致密结缔构成,被膜和淋巴结门部的结缔组织伸入淋巴结实质,形成相互连接的小梁,小梁在淋巴结内分支并互相连成网,构成淋巴结的支架。

2.皮质位于淋巴被膜深面,分为浅层皮质、副皮质区和皮质淋巴窦三部分。

浅层皮质主要含B淋巴细胞,由淋巴小结和弥散淋巴组织组成;副皮质区位于皮质深层,为大片的弥散淋巴组织,主要由T淋巴细胞聚集而成;皮质淋巴窦位于被膜、小梁与淋巴结之间,分别称被膜下窦和小梁周窦。

3.髓质位于淋巴结深部,分为髓索和髓窦两部分。

髓索是相互连接呈索状的淋巴组织,主要含有浆细胞、B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髓窦是髓索和髓索之间的髓质淋巴窦,窦内巨噬细胞更多,具有较强的过滤功能。

功能:1.过滤淋巴2.免疫应答的场所3.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47,淋巴细胞再循环的途径和意义:内分泌系统p13149,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及特征:分布于其他器官(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垂体等)内的内分泌细胞大多数内分泌腺细胞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远隔的特定细胞。

50,甲状腺/甲状旁腺的细胞类型及功能:甲状腺:1.滤泡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甲状腺素2.滤泡旁细胞——分泌颗粒含降钙素,能抑制破骨细胞的溶骨作用,增强成骨过程,使骨盐沉着于骨质,并抑制肾小管冲吸收Ca+,导致血钙浓度降低。

甲状旁腺:1.主细胞——甲状旁腺激素2.嗜酸性细胞10,促甲状腺激素细胞: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素的形成和释放51,神经垂体与下丘脑的关系及其激素的产生和释放:下丘脑前区有两个神经核视上核和室旁核,其内分泌细胞合成的激素在垂体神经贮存并释放入有孔毛细血管。

神经部的胶质细胞又称垂体细胞,有支持和营养神经纤维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