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利用 ppt课件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利用 ppt课件
绍兴黄酒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1、《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是指被各群体、团
体,有时被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
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
品和文化场所。包括: (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 的语言; (2)表演艺术; (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5)传统手工艺技能。
3、传承性
所谓传承性,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被人类集 体、群体或个体一代接一代享用、继承或发展的 性质,这是由遗产的本质所决定的。主动性、无 形性、多元性、集体性和变异性是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传承性特征的突出体现。
4、大众性
所谓大众性,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不同民 族、社群的民众在历史的长河中自己创造和传承 的,它既非单个人的行为,也非政府指令的行为, 而是一种民间主动的行为。如果限制或改变这种 民间性,没有了民众的自主参与,它便失去了生 命之源。
(二)“遗产”概念的演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遗产”认识的演变: 1、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 双遗产(从泰山开始),文化景观遗产; 2、新种类:路线遗产:丝绸之路等; 3、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
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非常广泛,不同的规范对其 进行了不同的分类。国家级非遗名录分为: (1)民间文学; (2)传统音乐; (3)传统舞蹈; (4)传统戏剧; (5)曲艺; (6)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7)传统美术; (8)传统技艺; (9)传统医药; (10)民俗。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利用(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开发
陈立峰 中共绍兴市委党校
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热点事件
韩国:江陵端午祭 2005年,联合国第三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传代表作
韩国:宫廷宗庙祭礼乐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
2008年6月7日,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国发[2008]19号),共计657项,浙江 省入围数为85个,高居全国榜首。
第一批、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浙 江省入围项目合计129个,占13%左右。
杭州 宁波 温州 绍兴 台州 嘉兴 金华 湖州 丽水 衢州 舟山
国家级
23 14 17 18 10 7 25 14 11 2 5
省级
102 23 43 51 64 19 74 19 65 52 9
马家浜文化
浙
江 代
良渚文化
河姆渡文化
表
性 史
跨湖桥遗址
小黄山遗址
前
上山文化
文
化
分
布
示
意
图
绍兴市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
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
(1)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2)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 和杂技; (3)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4)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5)传统体育和游艺; (6)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 第三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第四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党和政府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十七大提出“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 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文化 遗产保护”。具体表现:普查;文化遗产日;非遗名录; 传承人;文化生态保护区;节庆(清明、中秋作为法定 节假日)。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1、无形性
所谓无形性,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一种变动 的、抽象的和依赖于人的观念、精神存在的,是 无形的,但其表现和传承方式是有形的。
2、活态性
所谓活态性,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活的形态 出现的,与人本身是密不可分的,是以人为本的 活态文化。其更注重的是技能和知识的传承,它 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各国或各民族的生活方式、 智慧与情感的活的载体,是活态的文化财富。
二、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状况和特点
(一)绍兴拥有丰富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分别于2001年、2003年、2005年、 2009年命名了四批世界非物质遗产,共166项,其中中国 涉及26项。
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昆曲
古琴艺术
蒙古族长调民歌 (与蒙古国联合申报)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国发[2006]18号),共计518项,浙江 省入围数为44个,名列全国榜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当前我国城市化建设、 现代化建设、和谐社会构建、文化产业发展、文化软实 力提升、中华文化走出去中需要深入研究和的重大课题 和实践难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出
1972年,在讨论《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时, 出现了一份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案; 《中期规划(1977-1982)》,承认文化遗产概念扩展 到口头传说、音乐的和人学的遗产、民间规则等; 《中期规划(1984-1989)》,给予扩展部分以“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正式命名,并着手进行研究; 2001年,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2003年10月17日,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改名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而言的一 个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顾名思义,物质文化遗产 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遗产,如古代遗留的建筑、文 化遗址、各种工艺美术品等。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要 复杂一些。“非”从字面意思理解是“不是”,“非 马”、“非驴”中的“非”就是此意,因此,非物质 文化遗产从字面上理解也就是“不是物质文化遗产”, 换句话说,除了物质文化遗产之外的形态,都可能被 归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这样的归类,显然没有实 际上的可操作性,或者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太过宽泛 而实际上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法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