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_旅游景区管理理论基础

第二章_旅游景区管理理论基础

用转为建设、再生型利用,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公众的环 境和文化意识,促进对环境和文化的保护,保护未来旅游 产品赖以生存的生态和文化环境质量。
1995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 在西班牙专门召开“可持续发展会议”,通过了《可持续旅游发 展宪章》和《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两个重要文件,明确指 出: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 境成为一个整体。因此,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是单纯的经济发 展,而是生态、经济、社会的整体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二)可持续旅游的概念
1.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 在维持文化完整、保持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
会和审美的要求。它能为今天的主人和客人们提供生计,又能保 护和增进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的机会。
2.1990年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的全球可持续发展大会
(Globe’90)上,提出了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目标:
3.生态旅游的基本类型 (1)自然保护型生态旅游 (2)生活型生态旅游 (3)科普型生态旅游 (4)文化型生态旅游
体验经济与旅游体验理论
一、旅游的本质
美国人托马斯·戴维逊在《旅游真是产业吗》一文中提出:
“旅游是一种经历或过程,不是一种产品——这种经历又是 相差悬殊的
邹统钎在《旅游度假区发展规划》一书中把旅游科学的核心
(三)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1、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A.公平性原则: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 B.可持续性原则:面临的主要困境 C.共同性原则
(四)景区可持续发展措施
1.加强宣传教育 ;
a.
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可持续旅游的开展是可持续发展思想
在旅游领域的应用,因此能否真正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
概念界定为“经历”,即“旅游者通过对旅游目的地的事物 (广义上指旅游过程)或事件的直接观察或参与而形成的感 受与体验。”
1999年,谢彦君在其专著《基础旅游学》一书中将旅游定
义为“个人以前往异地寻求审美和愉悦为主要目的而度过 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

王兴斌也认为“旅游本质上是向游客提供一种离开惯常居
存在。 3. 6E:4E+Empathy+Exploration
资料来源:胡卫伟,郑向敏:《E旅游者分类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六、旅游需求的“4-2-3-1”模式
最优体验: “3 感”: “2 求”: “4 有”:
畅 | 新鲜感--亲切感--自豪感 | 求解脱--求补偿 | 有钱--有闲—有病--有梦
④保护旅游资源。
b. (二)旅游景区规划的基本理念 :编制旅游景区发展规划,必然
涉及旅游业的增长。在编制旅游景区规划时必需考虑景区可持续发 展能力的建设,即:
①旅游资源维护; ②景区的可持续性发展; ③缓解旅游业增长速度对其它国民经济部门的冲击; ④旅游发展速度的适当性
3.寻求多方支持 ;
a.
资金来源多样化: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旅游景区必
延长了的旅游旺季中保持景区的平稳运作,可以招募一些临时雇员和
志愿者。在旅游旺季,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减轻由于招募固定人员而
带来过重的财政负担。
② 积极接纳志愿者
对于一些人心于从事有关旅游资源调查和保护的公益事业的人士而
言,为他们提供在信息咨询台前回答游客的咨询;野营地的维护;搜
集和分析数据以便于资源管理者和研究者使用等工作,一方面满足了
第二章 旅游景区管理理 论基础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最先是
在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 式提出。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 的未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 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 展” ,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生态旅游(Eco-tourism)一词最初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特 别 顾 问 、 墨 西 哥 专 家 谢 贝 洛 斯 ·拉 斯 喀 瑞 (H. Ceballos Lascurain)于1983年提出,并在1986年墨西哥召开的一次国际环 境会议上被正式确认,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2)内涵 1. 生态旅游是一种依赖当地资源的旅游,旅游对象是原生、和谐 的生态系统。 这里的生态系统不仅包括自然生态,也包括文化 生态。 2.生态旅游是一种带责任感的旅游。这些责任包括对旅游资源的 保护责任,尊重旅游目的地经济、社会、文化并促进旅游目的地 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等。 3.生态旅游是一种高品位性的旅游活动。旅游本身是一种高层次 的精神享受, 生态旅游则更具有高品位的特性。
社会效益的统一,关键在于不断地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
b.
对旅游者的教育 ,作为旅游活动主体的旅游者是实现旅游景区可 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规旅游者的教育也就存在其必要性和
重要性。
c.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对目的地居民的教育 ,对旅游目的地居民进行教育,使他们知道
本地区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目标和规划、它所带来的益处和问题,
状态,存在性真实可能与旅游目的物的真实性毫无关系。
4.存在主义真实性

自身真实性(intra-personal authenticity),包括旅游者的
身体感受和自我认同;人际真实性(inter-personal authenticity),
是指旅游者在旅游中通过与其他旅游者交流和分享快乐而获得的真实
可持续发展关注四大问题: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
一、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一)可持续旅游概念产生的背景
1.旅游业的经济地位日益提高,成为世界经济构成中 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旅游业是具有双重环境效益的产业。 3.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经济问题使旅游业 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受到置疑。 4.旅游业引发的社会文化问题日趋严重。
2.畅爽体验的特征
1. 游戏感(a sense of playfulness ); 2. 自控感(a feeling of being in control); 3. 专注与精神高度集中(concentration and highly
focused attention);
4. 对活动本身感到精神愉快(mental enjoyment of
b.
利用科学技术为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和手段:科学可以 为人们在旅游景区发展的决策过程中更好地处理旅游活动与地理(旅
游)环境的关系提供依据;技术则可以提供有力的实施手段。因此,
利用科学技术支撑是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五)一种可持续旅游形式:生态旅游(ecotourism) 1.生态旅游概述 (1)概念
3.后现代主义真实性

Eco和Baudrillard都以迪斯尼为例,认为由于没有原形,所以
就无所谓真假。Brown 用“真实的赝品”来描述这一现象。后现代主
义者据此提出存在性真实这一观点,他们认为存在性真实是指生命的
一种潜在存在状态,这种存在会被旅游者的活动所激活。相应的,旅
游体验的真实性就是在阈限的旅游活动中获得这种被激活的生命存在
以及如何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交往等。
d.
推行全民旅游教育,“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旅游发展战
略需要全社会作为旅游发展的良好环境。
2.注重长远规划 ;
a.
旅游景区规划的目标 :编制旅游规划就是要协调它们之间的行
为,其目标主要在于:
①提高旅游业的经济效益; ③进行部门、行业和社区的整合;
②提升游客满意度;
须要解决其金费问题,特别是在政府拨款难以弥补运营金费不足
时,是旅游景区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下图是旅游景区的资金来
源构成示意图
机构赞助
个人捐赠
项目拨款
特殊项目酬金
门票收入
基本资金
基本资金 门票收入 特殊项目酬金 机构赞助 个人捐赠 项目拨款
b.
从其它渠道获得支持: ① 招募临时雇员
由于相当一部分旅游景区都存在旅游淡旺季的问题,旅游景区为了在
他们从事公益事业的愿望,另一方面也减轻了公园在人力资源方面的
成本。
③ 寻求合作伙伴
旅游景区可借助自身在旅游资源方面的优势和吸引力,努力寻求一些
合作伙伴为景区的资源保护、资源开发出谋划策或提供帮助。通过合
作,将使双方受益。
4.依靠科学技术 ;
a. 将科学技术作为可持续发展旅游景区的重要旅游资源:随着现 代经济和旅游的发展及科技交流的加强,出现了一种新的旅游 形式,即科技旅游。
the activity for its own sake);
5. 对时间的感觉扭曲(a distorted sense of time); 6. 活 动 的 挑 战 性 与 个 人 的 能 力 匹 配 ( a match
between the challenge at hand and one's skills)。
住地的新鲜经历,一种以一定的物质条件为依托的服务。 旅游者得到的是旅游过程中的印象、感受和体验,而不是 具体的旅游资源。”
二、经济价值的演化阶段
三、需求层次与经济时代
四、体验与体验经济
(一)体验的基本含义
从体验的本质来看,体验是“通过亲身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
物。”或“在实践中认识事物。”
英国的《科利亚百科全书(Collier’s Encyclopedia)》中
对体验一词作了详细的解释:“体验是一个心理学术语,它是 指人的心理现象。体验包括个人环境里的一些物项,借助于这 些物项,自我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发生改变。
旅游的本质是一种体验活动,是旅游者离开居住地去他地旅行
时所获得的一种丰富的经历和感受,它既包括旅游者在旅游中 通过运用原有知识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和观察所获得的心灵共 鸣及愉悦的感觉,也包括他们通过直接参与活动而得到的舒畅 感,同时旅游者在旅行中通过接触陌生事物而进行学习的过程 也是一种体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