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第六课的导学案

政治第六课的导学案

第6课做守法公民 6.1 认识依法治国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我国实现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增强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
2、知识与能力:知道依法治国的含义、本质及基本要求,理解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了解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懂得依法治国同时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教学重点]:依法治国的含义、基本要求及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一、依法治国
1、主体:
2、“法”:
3、核心:
4、本质:
5、根本目的:
6、基本要求——
7、重要前提——
8、意义//重要性——
二、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小字部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林肯的话的左侧)(P80)
利用教材P76的两幅图片——“无序”与“有序”,结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有家规,国有国法”等格言,谈谈自己的感想。

提示:从小到班规、校规,大到国家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去谈。

(通过观察比较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场景中的交通“有序”和“无序”的图片,谈感想,是为了让学生感悟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到国家、社会和个人的生活都需要法律)
小结:国家的治理需要法律,那么什么是依法治国,怎么样去治理?下一活动要探讨的。

活动:认识依法治国
案例分析,理解依法治国的意义
案例一:新快报讯(记者林靖峻赖欢欢肖萍) 假白酒害人不浅!截至昨天,在广州假酒中毒事件中死亡的人数已上升至8人,另有至少18名中毒者住院治疗,部分重度中毒患者病情。

案例二:记者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安机关获悉,8月4日上午8时许,喀什市公安边防支队集体出早操,行至怡金宾馆前时,突遭两名犯罪嫌疑人驾车袭击,并引发车上的爆炸物,造成16人死亡,16人受伤,两名犯罪嫌疑人已被抓获,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之中。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严肃查出这些案件有何重要意义?
2、列举一些类似事件,说说这些事件反映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存在什么问题?(鼓励小组竞争,看谁讲的好)
3、学生发言,教师总结:依法治国是维护人民群众权益的需要,是社会和谐有序的
.........................
需要,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
**(过渡导入:那么是不是在我国只要实施依法治国的方略,就能治理好国家呢?进行下一活动。


案例一:《被告的山杠爷》内容简介(见书本P79)
案例二:2007年11月19日下午四点,在湘潭市雨湖公园内,两名13岁的孩子不慎落水,在孩子呼救的过程中,20多名围观的成年人无动于衷,听到呼救的湘潭县凤凰中学四名高一学生的全力营救,一名落水少年被保全了性命,但另一名女孩则溺水身亡。

(他们都不识水性,只能驾船营救),如果围观者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小女孩不至于溺死。

1、将学生分为三大组结合案例讨论,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
2、分组辩论:第一组——法律重要,治国应依靠法治
第二组——道德重要,治国应依靠德治
第三组讨论——怎样才能避免上述的悲剧重演
3、第一、二小组辩论,第三小组总结发言,谈如何才能避免悲剧的重演
4、教师归纳总结:双方的辩论都很精彩,让我们认识到法律和道德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

法律使人不敢犯罪,道德使人不愿犯罪。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要依靠法律约束人们的行为,保障人民的利益,又要依靠道德规范人们的言行,净化社会的风气。

只有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和谐,我们的国家更加昌盛。

我们在树立法律观念的同时,要加强道德修养。

(此处设计两个不同性质的案例一个侧重道德、一个侧重法律,让学生讨论、辩论,目的让学生明白法律和道德同等重要
....,都是我国必须的基本治国方略)
1.在我国,发展民主必须同健全法制相结合,实行依法治国。

这是()
①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③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需要④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A.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
2.从2005年10月1日,40部法规、规章开始实施,其中包括国家法规18部、地方法规22部。

内容涉及信贷、税收、消费、住房、汽革、就业以及商检等诸多方面。

这些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的颁布实施()
A.说明国家的治理只能依靠法律B.体现了“有法可依”的基本要求
C.体现了“有法必依”的基本要求D.意味着我国法律体系已经完善
3.我国80%的法律、所有的行政法观和90%的地方法规都是由政府来执行的。

由此可见①实行依法治国,关键是国家行政机关必须依法行政,依法办事②政府自身必须守法
③政府必须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④政府必须“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4.“法律严禁遗弃老人的行为,但难以使人们自觉地孝敬老人。

”这句话表明()A.法律的约束力没有道德强B.法律无法调节婚姻家庭关系C.法治和德治是相辅相成的,必须把法治和德治相结合D.孝敬老人是公民的义务5.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也是法治经济。

这说明()
A.法治建设比道德建设更重要B.依法治国要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C.加强诚信教育比法治教育更重要D.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协调发展
6.辨析题:
我国现行宪法自1982年通过并实施以来,到目前为止,历经多次必要的修改,更加成熟和完善,这有利于把依法治国落到实处。

辨析:有了完善的宪法,就能实现依法治国。

1、学生谈本课的学习收获。

2、教师总结:法律是神圣的,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都离不开法律的规范、约束,都需要法律来保护,可是部分学生法律观念淡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不分荣辱,难辨是非,缺乏自我控制、自觉管理能力。

同学们,为了我们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以后我们不仅要学会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还要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自觉守法。

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6.2 树立依法治国观念
【教学目标】⑴理解法治观念的内涵以及增强公民法治观念的重要性。

⑵了解公民学法、守法与依法维权的关系。

⑶理解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利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1、重点:增强青少年法治观念的重要性。

2、难点:学法、守法与依法维权的关系。

一、了解:公民树立法治观念的含义、意义(P81第一段)
二、未成年人。

1、有关年龄的规定-----
2、为什么需要特殊的保护?
3、应给予怎样的保护?
4、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该怎么办?
三、青少年普法//学法的原因及意义(P83末段)
四、从年起,我国政府开始制定和实施普法教育;从年起,开始实施“五五”普法教育规划。

“五五”普法教育的重点是。

这次普法教育的主要内容有。

**利用书上材料:女学生王某在乡中学附近被不法少年勒索了几十块钱。

初中刚毕业的表哥听了表妹的哭诉,便认定是某中学学生干的。

于是,他也敲诈了该中学的几个学生,为表妹补上了损失。

直到公安机关的传讯到他家时,他还浑然不觉:“我就是想把钱要回来,这也犯法?”
教师提问,学生讨论:
⑴材料中的不法少年和表哥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⑵他们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⑶这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怎么做?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不法少年和表哥都用非法手段侵犯了别人的合法权益,都是违法行为,都应受到法律的处罚的。

这就说明了每个人都应自觉的遵纪守法否则将自食其果。

作为青少年学生应该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利用书上材料:15岁的女学生肖某拍明星照的遭遇的案例。

教师提问,学生讨论:
(1)女学生肖某15岁的年龄属于何类人群?该类人群有何特点?
(2)女学生肖某的哪些合法权益受到了侵犯?肖某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联系梳理知识点:未成年人有关年龄的规定----为什么需要特殊的保护?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该怎么办?)
1、陈某在某中学附近开办了一家营业性网吧,他经常为初中生上网提供各项“便民措施”,如代写作业等。

后经群众举报,被依法查处。

这体现了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未成年人的
A、学校保护
B、社会保护
C、家庭保护
D、司法保护
2、下列选项中,没有违反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的是
A、“不打不成才”,家长可以打骂子女
B、学校片面的强调升学率,不允许学生上音、体、美等课
C、接收未成年人到工厂打工
D、设立少年法庭,不公开审理未成年犯罪案件
3、某校附近有一家商店,店主经常向未成年学生出售散装香烟,并容留他们在店内吸烟,有些学生因此经常光顾这家小店。

该店主的行为违反了
A、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合同法
B、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C、产品质量法和义务教育法
D、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环境保护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