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十六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一、1-10篇文言文)1、唇亡齿寒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
虢亡,虞必从之。
晋不可启,寇不可翫。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
大伯不从,是以不嗣。
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幅乎?亲以宠幅,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髫,神必据我。
”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繁物。
’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神所冯依,将在德矣。
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从,许晋使。
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
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冬,十二月丙于朔。
晋灭虢。
虢公丑奔京师。
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
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以膳秦穆姬,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
出处《左传·僖公五年》编年体左丘明翻译晋献公又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
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着亡国。
对晋国不可启发它的野心,对入侵之敌不可漫不经心。
一次借路已经是过分,岂能有第二次呢?俗话所说的‘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嘴唇丢了牙齿就受凉’,那就是说的虞、虢两国的关系。
”虞公不听,答应了晋国使者。
宫之奇带领他的家族出走,说:“虞国过不了年终大祭了,就在这一次假道之行,晋国不用再出兵了。
”这年冬天,晋国灭掉了虢国。
军队回来,住在虞国的馆舍,就乘其不备进攻虞国,灭掉了它,捉住了虞公。
注释1. 晋侯:指晋献公。
2. 假道:借路。
3. 虞(yú):周代国名,在今山西平陆县一带。
4. 虢(ɡuó):周代国名,又名北虢在今山西平陆县境内。
5. 宫之奇:虞国的大夫(古官名)。
6. 谏:旧称规劝君主、尊长,使改正错误。
7. 表:外面,这里指屏障。
8. 启:启发,这里指启发晋国的贪心。
9. 寇不可翫(wán):对外来的敌人不能放松警惕。
寇,指外敌。
翫,习惯而不留心,放松警惕。
10.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一次已经算是过分了,还可以来第二次吗?11. 其,助词,表反诘语气(反诘是反问的意思,但又不同于反问,它有追问、责问的意味。
反诘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
)。
12. 再,第二次。
13. 辅车相依: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
辅,面颊。
车,牙床骨。
14. 其虞虢之谓也:说的正是虞国和虢国之间的关系啊。
【释义】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觉得冷,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近义词】荣辱与共、唇齿相依、息息相关、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生死相依、互相关注、辅车相依、巢毁卵破、巢倾卵破、休戚相关【反义词】隔岸观火、素昧平生水火不容、同床异梦、势不两立示例◎这两家公司有着多种业务关系,正所谓是唇亡齿寒。
◎人们常用“唇齿相依”比喻中国与朝鲜半岛的密切联系,用“唇亡齿寒”形容朝鲜半岛对中国的影响与作用。
◎《兴唐传·虹霓关》中说到瓦岗军南伐五关,兵临虎牢关下,总兵辛文礼的军师向他建议:“将军,你必须亲身到虎牢关助阵,以防‘唇亡齿寒’”。
◎我们两厂关系密切,唇亡齿寒,我们哪能不帮你们渡过难关?[2]《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公羊传》、《谷梁传》是从政治和思想方面去解释《春秋》,而《左传》则从丰富的历史材料去诠释《春秋》。
《左传》叙事敢于直书不讳,揭示事情的真实面貌,全书有关战争的文字较多,这些文字翔实生动。
“假道伐虢”成语故事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扩张,先后吞灭了很多弱小的诸侯国。
晋国的国土面积和军事力量得到了迅速发展。
此时,晋献公已把目光盯在了虞、虢二国上,以便扫除障碍,向中原地区发展。
晋献公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
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
“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
大臣荀息替晋献公拟定了一条绝好的计策。
他建议用良马玉璧向虞公送重礼,行贿借道,去讨伐虢国,破坏虞、虢的联盟,然后各个击破。
对于这一计策,晋献公开始有点犹豫。
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
”虽然晋献公对荀息的计策十分赞同,但对赠送良马、玉璧这些稀世之宝却有些割舍不下,并担心虞公收了重礼还不肯借道。
荀息笑道:“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
”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晋献公还不放心地说:“虞国大夫宫之奇十分精明能干,只要宫之奇在,定能识破送礼借道的蹊跷,必然劝虞公拒收礼物,事情就不好办了。
”荀息说道:“大王不知,宫之奇的为人,聪明而不固执,又自小和虞君在一起,他肯定不会强谏,强谏也无益。
再说白璧宝马,人见人爱,玩好在耳目之前,由此而招到的祸事则是以后才有的事,这是具有上等智力的人才能意识、预见得到的,那虞君是中智以下的人,他是没有这个见识的,所以此事肯定能办成。
”听后,晋献公这才放心,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公过去只是听说过这些宝物,但无缘亲眼观赏,时感遗憾。
当时一见到这两件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
一向力主联虢拒晋的大夫宫之奇急忙劝阻道:“晋使词谦礼重,必然于我国不利,虞虢唇齿之邻,久已结盟,方得国泰民安。
俗话说得好:‘唇亡齿寒’。
大王千万不可答应借道!”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虞公终于不听劝谏,答应了晋使借道的要求。
荀息回国后把虞公答应借道的事回复了晋献公。
献公喜出望外,当即决定拜里克为大将,荀息为副将,率领兵车400乘,精兵二万人攻打虢国,占领了虢国的下阳(今山西省平陆县北)。
三年之后,晋献公又一次派荀息向虞国借道伐虢。
虞公依然十分慷慨地允许借道。
大夫宫之奇急忙又谏道:“虞和虢是互为表里的关系,虢国亡了,虞国怎么能存在下去?晋国万万不可依赖!我们怎么能与贼寇一起玩乐?一次借道,已经破坏虞虢联盟,铸成了大错。
岂能再错下去?过去虞虢两国结成联盟,互相帮助,紧密团结,别国才不敢轻举妄动,欺负我们,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说的不正是虞国和虢国吗?”虞公却不以为然,认为宫之奇太多虑。
宫之奇觉得身为重臣,眼看国家将亡,却无能为力,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走前留下四句话:“贪图人家白璧宝马,等于自己甘心饮毒酒啊!也像开了大门迎接强盗一样的啊!嘴唇没有了,牙齿自然要受寒冷啊!”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2、惠子相梁惠子相(xiàng)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yuān chú),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lǐ)泉不饮。
于是鸱(chī)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hè)!’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yé)?”译文:惠施在梁国做国相,庄子去看望他。
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
”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几天几夜。
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那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
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喝!’的怒斥声。
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相位)来威胁我吗?”字词注释1. 惠子:即惠施,战国时宋国人,哲学家,庄子好友。
2. 相梁:在梁国当宰相。
梁:魏国的都城,战国时期魏国迁都大梁。
(今河南开封)后的别称。
根据史实魏国都城叫大梁,所以魏也叫梁。
相:辅助君主的人,相当于后代的宰相。
这里用作动词,做宰相的意思。
3. 或:有人。
4. 于是:与现代意思相同,可直接翻译为“于是”。
5. 恐:害怕。
6. 国:国都。
7. 三:虚指,多次。
8. 庄子来,欲代子相:相:宰相9. 鹓鶵(yuānchú):鶵,古同“雏”。
鹓鶵为古代传说中像凤凰一类的鸟,习性高洁。
10. 止:栖息。
11. 练实:竹实,即竹子所结的子,因为色白如洁白的绢,故称。
12. 醴(lǐ)泉:甘泉,甜美的泉水。
醴:甘甜。
13. 于是:在这时。
14. 鸱(chī):人教版语文书中解释为猫头鹰。
15. 吓(hè):模仿鹞鹰发怒的声音。
下文的“吓”用作动词。
16. 夫(fú):句首语气词,可以不译,也可以译作那那鹓鶵。
17. 往:前往。
18. 发于南海:于,从。
19. 飞于北海:于,到。
20. 子:你,指代惠子。
词类活用:惠子相梁:担任宰相名词作动词;吓:象声词用做动词。
作品赏析:《惠子相梁》这则故事,巧妙地采用了寓言的形式。
庄子往见惠子,表明自己的清高,无意功名利禄,指责惠子为保住官位而偏狭猜忌的心态,但这些并没有直接道出,而是寓于一个虚构的故事中,使人感到意味隽永,具有更强的讽刺性。
善于运用比喻。
其中的“鹓鶵”“鸱”和“腐鼠”都具有明显的比喻义,且比喻自然生动形象,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表明自己鄙弃功名利禄的立场和志趣,讽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
特别是把鸱吓鹓鶵的情景刻画地惟妙惟肖,活画出了惠子因怕丢掉相国的官职而偏狭猜忌的丑态。
本篇表现了庄子无意于功名利禄的清高的品质。
(鹓鶵比喻意:庄子,志向高洁之士。
鸱比喻意:惠子,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
腐鼠比喻意:功名利禄。
)作者及相关人物:庄子:名周,字子休,号南华真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庄子祖上系出楚国公族,先人避夷宗之罪迁至宋国蒙地。
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
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代表作品为《庄子》以及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1]庄子除做过漆园吏以外,没有做过其他的官。
据《杂篇·秋水》记载,楚威王曾派人邀请庄周为楚国宰相。
庄子以宁为泥里嬉戏的活乌龟,也不愿意为庙堂用以卜卦之死龟为由,拒绝了楚威王的邀请。
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顺应自然,追求精神逍遥无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