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建筑但凡能成为一个完善的体系,则必然有其深厚的社会文化根源,既不可能无缘无故地产生,也不可能无缘无故地消亡。
因此,研究传统建筑,只有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才可能探明其真义,也只有这样,才能判别良莠,决定取舍。
通过了解古今建筑的差异历程,可推测建筑的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使设计可永葆活力,且经得住历史的狂潮。
一方面综合多种建筑的特色优点,更好地使自己的设计更加完善和完美。
关键词:融古通今,传承,创新
一、古今建筑的启发
1、古代建筑的思考
我过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建筑历史更是如此。
先是靠山吃山的生活方式,就地取材,运用天然的木材料建成我们最初最舒适的居所。
由于出材料随处可找,分布面积大,加上易于加工,这将成为人类进化的一大保障。
随着人们的不断进步,对居所的要求日渐追求,开始形成了审美观。
人们不再满足于简简单单的住所,而追求更结实、更舒适、更美观的建筑。
由此便奠定了木建筑成为我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建筑、材料。
由于地域文化、气候等的条件之下,不同的地区形成了不同的建筑文化,这便为了之后的地域建筑差异埋下了伏笔。
建筑的形式用料和之中的文化底蕴可以看作一定时期的产物,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建筑的进步也是无法阻拦的趋势。
(1)古建筑的启迪
古代建筑蕴含这中华文化的精髓,虽然时代不断的进步发展着,但依然没有掩盖住其光芒。
如今高楼耸立的时代,日益繁忙的大都市,生活的压力无时无刻地压迫着人们的精神。
这无疑是变样的悲哀。
然而古色古香的建筑在热闹都市的显得是那么的特异另类,这让不少人在观赏古建筑时是那么的单纯,仿佛心灵沉淀了下来。
这也是古建筑得以保留下来的原因之一,之后人们通过改良、融合、添加不同的手段,不仅让古建筑保留,而且融入了时代的大流。
并且市场也可见一斑,将古建筑融合现代风格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尝试个挑战,且大众更容易接受。
对于旧的东西,有时候并不是选择抛弃,而是改变、选择。
这或许是尝试跟挑战,但如果成功的话无疑是一次质的飞跃,巨大的跨步。
(2)古建筑未来的联想
一般的思维都把古建筑定位在观赏、游玩之类的位置。
另一方面把它融入建筑风格,室
内的格调,独特的建筑群。
它本身是一样物质,和它本身具有的风格,将其混入不同的元素,运用在不同的方面,也许会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现在的古城够是拿住仅剩的古建筑群说事,说道古建筑都是带有商业性质的。
能不能将古建筑真正地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这才是设计师们现在要思考的问题。
一般人也包括我在内对古建筑的映像是什么呢,落后的、不便的、不适合的...。
正如图1、图2所示,一般人也包括我在内都
会心仪图2的建筑,图1的建筑则跟时代的审美有
点脱节,正如古建筑在现代人眼里一样。
虽然向往,
但跟显示有点出入。
这点是我们仍没接受这样式感
觉的建筑,还是建筑的设计、规划还没能打动我们
这仍是值得有待时间的考验。
[1]
这点我个人感觉外国在这方面很自然。
日本,
是世界性的大都市,有一定的代表性。
日本是个多
地震的国度,这也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它们的建
筑风格。
但它们的老式建筑风格保存得很好,直至
现在,仍保留着很大一步份,这对它们来说已深入
内心的接受。
当然在这基础上得以改良也是其原因
之一。
我想表达的是我国古今的建筑差异过于大,每
天沉在高楼耸立的大都市之中,直到哪一天我国建筑的前身慢慢消匿宇现代人的记忆中,渐渐的淡去。
对于我们现在的居所,所谓的风格只是采用毛皮表面上的形式,而中心深处的内涵却日藏渐深,这无疑是个无形的危机。
传承的课题早已成为众多设计师的使命。
2、建立自己的建筑
多年以来,中国飞速的发展。
建筑也不断的更换,变新。
但在历史的长河中明显的暗淡了。
千年之前,中国建筑闻名于世界,日本等小国纷纷来中国学习。
但千年之后的今天,说起的中国建筑,指的就是中国的古建筑,而中国现代的建筑已黯然失色。
淡然我不是一棍子打翻一船人,不可否认的是中国还是有不少的人才的。
但但在建筑上中国真心是个弱势。
鸟巢、水立方等也有外国人的参与。
是房地产的商的对资本的狂热而失去卖点,还是设计师们为了生活对设计失去了狂热,不得尤知。
所看到的只是千遍一律的样式房,风格差异不大的小区,和眯着眼睛就觉得差不多的园林设计。
这不得不让先祖们轻叹啊,曾经辉煌的我们的后代竟如此平凡,最不能忍受的是甘愿平凡。
一般特别的设计都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出现的,这不由得令我担心曾经风骚于世界的中国是不是以后再想如今一样甘愿平凡下去。
只
图1 近代民居选址
图2 现代民居选址
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再历史的长河中活跃。
二、建筑应创新
1、重于创新
建筑设计天生就需要创新,设计缺乏创新,建筑就会失去灵魂。
所以,建筑设计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本文主要针对当前建筑设计创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忽视环境特点和要求,忽视建筑形式与内部空间的整体性,盲目照抄照搬、盲目追赶潮流、盲目进行材料堆砌、盲目听命于甲方老板、盲目追求效益的倾向等而去探讨创新的理念。
特别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洋设计出现在世人面前,它们带来了新的设计理念和新的技术,得到国人的认可,也冲击着国内建筑师们的一些设计思想理念。
但这也许真是我们想要的也许是现在根基未足,只能跟着别人思路,但这都会成为过去。
创新是要有条件的,建筑不像艺术,艺术是可
以选择受众的,就像一幅画,喜欢这幅画的人可以
去慢慢地欣赏,不喜欢的人就可以不去理会这幅画。
而建筑则不同,建筑是实实在在地存在在那里,不
管你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建筑都要存在于那里。
因此,建筑与社会有很密切的关系,它的受众是不
可以选择的,即使可以,也是有限地选择。
[2]
(1)创新的道路
据报道,斯蒂芬·霍尔事务所(SHA)最近得到CapitaLandChina(凯德置地)的授权,在成都设计了一个大型的混合用途建筑群,计划在2010年底建成。
这座“都市中巨大的建筑群落”包括宽大的公共空间和5座大厦,包括办公室、服务型公寓、零售店、饭店、咖啡馆和餐馆等。
面积达10.5万平方英尺的场地将最大化地建造公共开放空间,促进微城市化的发展。
“切开的泡沫”楼群坐落在一环路和人民南路的交界处南端。
位于项目核心位置的多层“三峡”广场有如洛克菲勒中心的规模,设置了石阶、坡道、池塘、餐厅,种植了树木。
严格的黑白色调与广场
图3 国外建筑选图[2]图4“切开的泡沫”效果图[3]
下面的商店投射出来的色彩交织在一起。
“切开的泡沫”建筑群采用地热取暖和制冷,广场上的池塘收集并回收雨水,而天然的草木和百合形成了天然的制冷效果。
[3]
当我看到这条新闻时,感觉是向国内的设计师打了响亮的耳光。
外国设计师已经把市场延伸到国内了,借助媒体,无疑是对国内的设计造成不小的冲击。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国外的设计体系早已成熟多时。
可见我们国内的设计师跟如此的庞然大物竞争,争夺市场。
并不赞成消费者做什么支持国货,抵制外货的无脑行为,只要选择好的设计,自己喜欢的。
创新一直都是设计师的课题和灵魂。
这也跟生活的环境、习惯、方式有不同的联系,都说国内没什么出色的设计,这无疑敲响了设计师们的警钟。
国内现仍有不少的设计展,不断的发掘人才,激发新人的思维。
[4] 先不说以后设计的道路怎么样,现在的前辈们已不留余力地培养后背们。
但据统计,涉及设计行业的人数日益激增,设计行业就业的压力也激增,这仿佛就成了香饽饽,一大堆人抢着咬。
这场面可想的壮烈,出来的作品可想的杂乱,但也创造了无数个可能性。
最后,借毛爷爷的一句话:革命尚未成功,同事仍需努力。
结论
在别人眼里的的中国建筑史也许是那么的无趣、那么的空洞。
但对于某些人来说却是再深化、完整自己的东西。
它记载着历史,暗示着未来。
也许我在其中指领略了皮毛,但这皮毛却让我重新认识了它。
在它的身上我发现了本身的不足,以及获得意想不到的东西。
也许是自身的升华,也许是价值观的转变,这都是我在没学这门学科之前意想不到的。
但不管怎么样,这是一门能够打动人的学科——中国建筑史。
参考文献:
[1] 品种:装饰/设计图册-装饰/设计图册属性:建筑设计图册,,民国,,16开,,50-99面,,北京,,
简介:清华大学建筑系编印,年代不详,保证是民国版,没有年代。
[2] 作者:[英] 沃特金著傅景川,等译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3] 成都报道·斯蒂芬-霍尔:我是疯狂的建筑师日期:2010-12-01 版名:高端访谈文/一唯实
习记者/李笑梅
[4] 创新:建筑生命常绿之本金羊网 2005-05-27 11:42:33 设计大家谈建筑创新·本报记者谈健·(穗
风/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