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诗第一节《诗经》一、《蒹葭》二、《氓》第二节《楚辞》屈原:《国殇》第三节汉代乐府诗《陌上桑》第四节建安诗歌曹操《短歌行》(其一)第五节田园诗陶渊明《饮酒》(其五)第六节边塞诗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第七节山水诗王维《山居秋暝》第八节浪漫主义诗歌李白《行路难》(其一)第九节现实主义诗歌杜甫《蜀相》第十节无题诗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拓展阅读:介绍中国古代诗歌诗体的演变、近体诗的格律、意境与章法等知识,中国古代诗歌在海外的流传情况;补充介绍部分诗人及其作品。
第二章词第一节婉约词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第二节豪放词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拓展阅读:介绍词的起源、词的理念与章法等知识,词在海外的传播情况;补充介绍部分词人及其作品。
第三章曲“秋思之祖”——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拓展阅读:介绍散曲的名称、渊源和分类,散曲的格律等知识,散曲在海外的传播情况;补充部分散曲作家及其作品。
第四章赋苏轼《前赤壁赋》拓展阅读:介绍赋的文体特征、类别及其功能等知识,赋的影响与流传情况;补充介绍部分辞赋作家及其作品。
第五章散文第一节先秦散文一、《左传》二、《论语》三、《庄子》四、《孟子》第二节秦汉散文一、《谏逐客书》二、《史记》第三节唐宋散文一、《张中丞传后叙》二、《种树郭橐驼传》三、《五代史伶官传序》散文拓展阅读:介绍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情况,古代散文文体知识,古代散文在海外的传播情况;补充介绍部分古代散文作家及其作品。
诗经简介中国诗歌的源头一.《诗经》☐(一)《诗经》的采集与整理☐《诗经》作为反映我国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社会生活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产生的年代经历了五六百年,产生的地域范围很广,从黄河以北到江汉流域,并经过多人之手采集而成.古代中国的统治者为了体察民情,确实有过采诗\献诗之举.周王朝时期的太师和乐工等官职可能就是专门搜集诗歌的专职人员;公卿\列士向诸侯献诗歌,诸侯向周天子献本国的诗歌和谣谚.☐采而后献,献而后传,传而后整理成集.《诗经》整理删定,鲁国的太师和乐工们都是孔子的合作者.(二)《诗经》的作者☐《毛诗序》:《关雎》,《葛覃》,《卷耳》为周文王的后妃;☐《七月》,《鸱枭》,《东山》为周公旦;☐《载驰》为许国国君穆公的妻子许穆夫人;☐大部分为民歌,民间口头创作;☐雅\颂部分多为公卿列士(三)《诗经》的内容第一部分风160篇☐ 1.十五《国风》的地域分布:☐《周南》,《召南》为长江汉水流域;☐《邶》,《庸》,《卫》为山东西部和河南东部;☐《王》,《郑》,《陈》,《桧》为河南;☐《齐》,《曹》为山东;☐《魏》,《唐》为山西;☐《秦》为甘肃,陕西;☐《豳》为陕西.2.《国风》的内容和性质:☐表达爱国的思想情感,如《无衣》;☐反映民间疾苦,讽刺政治腐败,如《伐檀》;☐反映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如《七月》;☐反映爱情,婚姻生活,如《关雎》.第二部分雅☐《大雅》和《小雅》105篇.☐《大雅》31篇:祭祀,祝颂,宴饮;☐《小雅》74篇:讽刺,叙事,抒情.第三部分颂40篇☐o《周颂》31篇,多为西周初期的作品,祭祀、歌颂祖先、天地\农神;☐o《鲁颂》4篇,为公元前7世纪作品歌颂鲁僖公共;☐《商颂》5篇,产生于公元前8至7世纪,为宋国正考父所作.(四)《诗经》的艺术成就☐ 1.语言精炼:☐o多以四言句二节拍为体式,间有少于四言的一,二,三字句,也有多于四言的五,六,七,八句式,个别九字句.☐这种大体整齐的句式,间杂参差不齐的句子,加上适当的语气助词,使得诗歌的表现形式变得生动活泼.2.三种创作手法☐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比:以彼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使人产生联想.一种是用”兴”的句子与全诗内容无意义上的联系;另一种是用”兴”起的句子与全诗内容息息相关,”兴”与”比”合而为一.3.韵律和谐☐作为我国最早实践用韵的诗歌总集,其韵律灵活多样,规格不一,在自然和谐的各声中形成,为我国诗歌韵律奠定了基础.其用韵有三中类型:☐(1)第1,2句用韵,以下隔句用韵;☐(2)只在偶句用韵;☐(3)全篇各句都用韵.☐此外,还运用双声,叠韵,重言等修辞手段.(五)《诗经》的学术价值及其研究☐《诗经》涉及天文地理,历史政治,典章名物,语言文字,动物植物等,谈及鸟兽草木虫鱼约有300多处,可算是我国著名的动物植物名录.(六)《诗经》的影响☐《诗经》3000年来不断流传,儒家学派把《诗经》与《书》,《礼》,《易》,《乐》并列;战国后期,儒家把《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合称五经.汉代流传两种文本:☐一是古文《诗经》,在孔子故居墙壁中发现的用秦以前流行的篆书写本;☐一是今文《诗经》,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本.汉代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鲁人申培,燕人韩婴,齐人辕固生三派传授今文《诗经》,这三派在汉文景时代都立了传授《诗经》的博士;鲁人毛亨和其从子毛苌传授古文《诗经》.但只有毛诗流传下。
☐东汉时郑玄《毛诗郑笺》等众多经学家深有研究.☐此后,唐代孔颖达,宋代欧阳修,苏辙,朱熹,元代刘瑾,明代胡广,清代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对《诗经》的研究作出了很大贡献.近代,现代,当代的研究不断突破前人成说,提0出新解,成果斐然.《诗经·蒹葭》jiānjiāo【题解】本诗选自《诗经·秦风》。
秦风,秦地(在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部一带)民歌。
o蒹葭苍苍,o白露为霜。
o 蒹葭jiānjiā:芦荻,芦苇。
o苍苍,茂盛的样子。
o所谓伊人,o在水一方。
o为:凝结成。
o所谓:所念。
o伊人:那个人。
o溯洄从之,o道阻且长。
o一方:那一边。
o溯洄:逆流而上。
o溯游从之,o宛在水中央。
o溯游:顺流而下。
o宛:好像。
o蒹葭萋萋,o白露未晞。
o萋萋:xī茂盛的样子。
o晞:干。
o所谓伊人,o在水之湄。
o湄:岸边。
o溯洄从之,o道阻且跻。
o跻:jī登,上升。
指道路险峻,难以攀登。
o溯游从之,o宛在水中坻. o坻: chí水中小洲,小岛。
o蒹葭采采,o白露未已,o采采:茂盛的样子。
o未已:为止。
指露水没有全干。
o所谓伊人,o在水之涘。
o涘: sì水边。
o溯洄从之,o道阻且右。
o右:迂回曲折。
o溯游从之,o宛在水中沚。
o沚: zhǐ水中的沙滩。
o这是一首意境优美,情意深长的恋歌。
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指隐居的贤者。
还有人理解为知音难寻等等。
【结构层次】o全诗共三章,每章八句。
首两句以秋景起兴,描绘了一幅水乡清秋图;三、四句展示诗的中心意象:“伊人”在水一方,诗人隔河企望;后四句描述追寻境况:路险难达,“伊人”难近,终归不得。
【艺术特点】o一、情景交融,意境朦胧。
诗的每章开头都是写景,渲染出凄清的气氛。
诗人置身其中,百般追寻“伊人”,然而因为路途艰险漫长,“伊人”始终没有具体所指,甚至是男是女都无从确认,而且飘忽不定,似近而远,再加上“宛”字的妙用,使诗的意境显得空灵朦胧而富有象征的意味。
o“在水一方”涵容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及的人生境遇,“溯洄从之”“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等则是反复追寻与追寻的艰难和渺茫的象征。
使读者产生诸多联想,唤起诸多方面的体验。
o二、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形式,不仅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而且有层层递进、步步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
o从“蒹葭苍苍”到“萋萋”、“采采”其意都是青苍一片,十分茂密,但声情却愈转愈深沉,凄婉之意自然流露;从“白露为霜”到“未晞”、“未已”,体现了时间的推移,暗示了追求时间的漫长与追求者的执着;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到“道阻且跻”,多方面地揭示了道路的漫长、险峻、曲折等艰难;“伊人”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到“宛在水中沚”,体现了空间的转移,暗示了“伊人”的飘渺难觅。
虽然只是换了几个字,但其间微妙的变化和幽深的意蕴却十分耐人寻味。
《诗经·氓》☐【题解】☐本篇选自《诗经·卫风》,是春秋时期卫国(约在今河南淇县一带)的一首民歌。
篇名取自首句诗的第一个字“氓”。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常用赋。
☐比、兴的表现手法。
《氓》,从表现方法说,是一首叙事诗;从其表现的内容说,则是一首“弃妇诗”。
☐这首诗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描写了春秋时郑、卫等地的风俗和妇女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的不幸遭遇。
诗歌以女主人公自我独白的方式,叙述了她与“氓”从恋爱到结婚,到受虐待、被遗弃的全过程,有力地谴责了“氓”背信弃义的丑恶行为,表达了她的侮、她的恨和她的决绝。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氓(méng):民。
诗中指弃妇过去的丈夫。
蚩蚩(chī):同“嗤嗤”,嬉笑的样子。
抱:持。
布:是古代的一种钱币名。
(一说“布”即布匹)贸:买,交易。
匪:通“非”。
即:就。
谋:商议。
子:你。
指“氓”。
涉:渡。
淇:淇水,卫国的一条河流名。
顿丘:地名,在淇水南。
愆(qiān)期:错过了期限、指拖延了婚期。
惩:过失,过错。
良媒:好的媒人。
将(qiāng):愿,请。
o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o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o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o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o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o乘:登。
垝(guǐ)垣:坍坏的墙。
o复关:进城门。
复:进。
关:当时收税的地方,即城门口。
一说“复关”指“氓”所居之地。
o涟涟:泪流不断的样子。
o载:则,就。
o尔:你,指男子。
卜:用龟甲卜卦。
筮(shì):用蓍香草占卜。
o体:指卦象,即占卜的结果。
咎言:不吉利的话。
o车:指迎亲的车。
o贿:财物。
指嫁妆之类。
o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o于嗟xūjiē鸠兮,无食桑葚!o于嗟女兮,无与士耽!tūoo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o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o o沃若:润泽的样子。
这里用桑叶的茂盛润泽,喻女子的年轻貌美与初婚的幸福。
o 于(xū)嗟:同“吁嗟”,感叹词。
鸠:鸟名。
据说此鸟爱食桑葚,吃多了就会昏醉。
这里以鸠鸟不可贪食桑葚比喻女子不可为爱情所迷。
o士:男子的通称。
耽:沉溺。
o说:通“脱”,解脱。
o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o自我徂cú尔,三岁食贫。
o 淇水汤汤shāng,渐车帷裳。
o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o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o o陨:坠落,掉下。
这里是以桑叶黄落喻女子颜色衰老与婚姻的破裂。
o徂(cú)尔:指嫁到男家。
徂:往。
o三岁:多年。
食贫:意思是过着穷日子。
o汤(shāng)汤:水势很盛的样子。
o渐(jiān):浸湿。
帷裳:车幔。
o爽:差错,过失。
o贰其行:行为前后不一。
贰:用作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