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说新语》中的魏晋风流

《世说新语》中的魏晋风流

我对于魏晋那个时代的观念也就止于《世说新语》,“魏晋观”不全,对“风流”就更无把握。

但是既然学习了,那也必定对风流要有所了解。

就字面意义,魏晋风流有几分自由自在的感觉,这恰是各个风流人物的主要特征,同时也符合我们对它的第一印象。

以此为形容的人,也几乎都是通达、放任之人,外国很可能多对此译为“romanticism”。

风流确实是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以竹林七贤为主,包含了一种与世无争的反功利精神。

为何要强调“魏晋”风流?由于时代的不同,也造成了不同的风流,因为其本质就是一个言行与道德标准的体现。

汉朝人庄严、雄伟;晋人放达、文雅。

在晋初文化、政治与社会初变的时期,所表现出来的风流就是逃避现实、树立老庄的超道德价值观念,并以此为文采。

受道家影响,其思想也有追求完美绝对的幸福、追求精神超脱的意味。

任从冲动而生活,是新道家对于晋人精神的描写。

照他们所言,追求至高快乐并不一定遭鄙视,然而毫不理解“超乎形象”的风流,也不是完全的风流。

刘伶有言:“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褌衣,诸君何为入我褌中?”他固然去寻快乐,但对超乎形象有所体会,意蕴深长,此等超越感也是魏晋风流内在的性质。

《世说新语》中有关支公与鹤、阮咸与猪的两篇,从中看出,支道林对鹤的同情和阮咸对猪的一视同仁,体现了他们物我无别的感觉。

这种感觉须是艺术家所具备的——真正的艺术家可以将他的感情投射到描绘的对象上面,并通过某种媒介表现出来。

“既有凌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
支道林本人也许就不愿做别人的玩物,因此将其感情放在鹤上。

建立在这个意义上,他就是一名风流艺术家。

按照晋代名士的看法,风流源于自然,嵇康有言:“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

”这时候儒家衰微,只有乐广等人坚持地说“名教中自有乐地”。

嵇康不遵从礼仪风俗,任社会变动,取天下常而无事,这些新道家都一致同意,但还有主情派与主理派的区别。

向秀、王戎等都强调遵从理性,而嵇康、阮咸等则任从冲动生活。

魏晋风流还有一种外在表现,就是清谈。

清谈的艺术,在于用最精准之词,最精确之语,言最精粹之思。

清谈盛极一时,属于当时的高智商人物娱乐活动,常手持麈尾而指画。

在此之前,各界人士纷纷臧否品评人物与时事,称为“清议”。

政府开始树威信,也就由清议转化为不着边际的清谈,可是却没有几个人能真正与老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相合。

对此,王羲之说:“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之所宜。

”清谈误国?大体是这样,但个别不一定,比如“阮籍为太守,骑驴上东平”,阮籍确是很有政治才能,大刀阔斧修订地方管理办法,而且这些方案都行得通。

可是他不抱有政治理想,另一次当官,也只是为了喝酒。

隐士大概都是这样,不当不知道,一当吓一跳;反倒是那些登上仕途好久的人,几乎都为好名利者。

老子的“无为而治”——可以无为,但还是要治啊!就这样任由自己的发散性思维与别人雄辩,废了整个社会体系,这应该是魏晋风流中,最使我反感的一个因素了。

透过《世说新语》总结这段时期,就是士庶之别、酒药之醉、清谈之风组成的时代。

“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此书还大有可阅之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