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和脉络梳理
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我们可以建立一下结构体系:
中国古代边疆管理与民族融合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我们可以建立如下的知识结构体系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发展框架
现代化的世界进程——知识结构表
这是我们解答叙述题的套路,有了这个法宝,任何叙述题、展板填空题我们都能以不变应万变,而在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也让我们宏观地把握各个知识点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与意义,避免了零星散乱的复习毛病。
总结史料分析题与论文题的答题步骤与技巧
史料分析题被很多老师认为是历史高考的小论文,solo论文更被同学们视为噤若寒蝉,但是如果对题目进行归类和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些题目的一些规律和和结构。
所以无论是史料分析题还是论文题有一定的层次感和逻辑性。
第一、观点清晰,通过归纳找出观点的通用性。
如2013年严复对进化论翻译的论文和2014年梁启超评价李鸿章的论文,其实是同一类型的题目,即“作者对西方思想的引进和人物的评价都是作者以引进西方思想与评价近代人物来表达自己思想和理念的目的,使作者的思想带有时代和个人的烙印。
”
这种观点可以通过课堂和题目的答案进行归类总结,这样遇到陌生的论文史料就不会捉襟见肘了!
第二、在论述中一定要做到“论从史出”,也就是俗话说的“引材料”概括归纳。
第三、不同的题目有不同的答题结构,如社会转型的史料分析,总观点往往是通过微观事件折射宏观的社会变迁,然后逐条分析材料展开其具体变化。
再如场景还原题(穿越题),其回答步骤一定要体现利弊和时代的关系,而最后不要忘记作为当时人,一定会对反对派的意见有妥协和让步,或者提出改进的方案。
我们以2013年李鸿章为同文馆辩护为例,可以从以下结构展开:
以后再遇到场景还原辩论题,这个步骤是可以通用的。
我们以上海租界见闻为例,其步骤可以归纳为:
而这个题目在其他高考论文中同样出现过,只不过换成了一个外国律师对租界法律的观察,都是只看到租界推动现代化的一面,而忽略了其危害性的一面。
而这个题目的套路可以适用于任何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史料题和论文题。
因此,对史料题和论文题的准备在考前很有突击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