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课 青铜工艺

2课 青铜工艺

第二课青铜工艺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青铜器:主要指商、西周、春秋和战国时期采用铜锡或铜锡铅合金铸造的器物。

包括工具、兵器、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度量衡器等。

青铜器的发展:夏——战国,战国以后冶铁的发展,制陶技术的提高,漆器的使用,逐渐代替了青铜器的使用。

商代青铜器:酒器的组合,以祭祀用器为主,宗教的性质。

周代青铜器:食器的组合,以礼器为主,人事的意义
春秋战国青铜器:生活日用器,实用品种增多。

模:泥模法、蜡模法(失蜡法)、外范、内范、陶范法、将军盔
制造工艺:浑铸、分铸、焊接、镶嵌、失蜡法
装饰工艺:模印、刻划、镶嵌、金银错
第一部分夏
“二里头文化”,也称洛达庙文化,是介于龙山文化和商代文化之间的一种文化。

最早发掘与郑州洛达庙,范围最广是在偃师二里头。

二里头文化进入了青铜时代。

铜爵13.3厘米,平底束腰,流尾较长,把上有镂孔。

第二部分商
一、造型
多采用安定而庄重的直线,装饰图案对称而规整,是威严、神秘、慑服的反应。

商早期:模仿陶器,壁薄,多平底,锥柱状足,装饰花纹线条粗笨,结构简单,多为单层商晚期:壁厚,装饰花纹精细复杂,多层花纹,形成主纹和地纹,地纹多用回纹。

1、烹饪器:
1)鼎(煮肉),多为圆体三足,也有方体四足,
“杜岭方鼎”早期腹部较深,两耳立于口缘,足成锥形。

“司母戊大鼎”晚期腹径下移,足成圆柱形。

鼎足空心,倒立浇铸。

1939年
安阳武官村出土,875公斤,高133cm,长110cm,宽78cm。

采用分铸法铸造。

传禹铸九鼎,以像九州。

定鼎郏鄏(周成王洛邑王城)、画像石泗水捞鼎、问鼎(《左
传》)
2)甗(演),(上甑(赠)和下鬲(力),蒸锅)
妇好三联铜甗,商代
3)鬲((力)煮粥器,《尔雅》鼎款足者谓之鬲)
2、食器:簋(轨,),盛黍稷等食物。

相当于碗,产生于商代后期。

早期碗形圆足,后
加盖。

3、酒器:(“商人尚酒”)
1)爵、
2)斝(贾)、
3)角、
4)觚、
5)觯(至)专门用于酬客或罚饮射之不胜者。

(爵、斝、角、觚、觯合称为五爵)6)壶、
7)卣(又)、
8)罍(雷)、有方形和圆形,方形只流行于商代。

9)觥、
10)盉、
11)尊、
12)彝
4、水器:
1)鉴,形同现代盆,作用有四,
2)盘
5、杂器:禁、俎、匕
6、兵器:戈、矛、斧、刀、矢镞
7、乐器:饶
8、工具:铲、斧、刀、削
二、装饰
1、工艺装饰的意义:商代迷信鬼神,宗教意义大于审美意义。

2、纹样:饕餮纹(兽面纹)、夔纹、龙纹、凤纹、动物纹(象、犀、兔、鸟、龟)、几
何纹(回纹、乳钉纹、方格纹、连珠纹、弦纹)
1)饕餮纹:殷商青铜器上的主要纹样
出处:《吕氏春秋》、《左传》一种凶贪的怪物。

北宋以后金石学家一饕餮命
名沿用至今。

意义:通生死、避邪驱鬼、戒之在贪、象征威猛、勇敢、公正,祭神。

2)回纹:对采用主文和地纹相结合的方法,构成单独纹样,装饰在器物主要部分。

圆形回纹为“云纹”,方形回纹为“雷纹”,合称“云雷纹”
三、装饰艺术特点
1、单独适合纹样为主。

2、图案纹样采用对称格式。

3、主纹与地纹的结合。

4、“三叠法”的装饰方法。

三叠法,即三层花纹。

除主纹地纹外,还在较粗的花纹或主体花纹上,再勾刻以细线。

四、代表作品:
1、杜岭方鼎(兽面乳钉纹方鼎)商早期(1974年河南郑州张寨南街杜岭土冈出土),
2件。

2、司母戊鼎商后期
3、妇好三联甗商后期
4、妇好偶方彝商后期
5、四羊方尊商晚期
第三部分西周
西周青铜器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继承商代特点,后期(成康)以后,形成周代自身特点。

一、造型
1、烹饪器:鼎、甗、鬲
2、食器:
1)簋(增加耳、盖,圈足三足组合应用)
2)豆(盛肉酱、咸菜)铜豆始于西周
3)簠(辅,盛稻粮)开始于西周后期。

4)盨(许,)西周新器形
3、酒器:周禁酒
5)爵,西周后期消失
6)斝、
7)觚、
8)觯、
9)壶
5、水器:
匜(移,瓢)西周新增的水器。

6、乐器:有所发展,得益于西周的礼乐制度。

钟、镈
特钟
编钟(甬、干、枚)
《考工记》:六(木、金、皮革、陶、画、雕)种工艺,三十多个工种。

二、装饰
1、特点:
1)周代装饰纹样以窃曲纹为主。

打破直线和对称的传统,成S形,圆中带方,方中带圆是其纹饰特点。

2)不用地纹装饰,总的艺术风格质朴洗炼,疏朗畅达,赋予韵律感,有节奏美。

3)器体薄,刻有长篇铭文。

4)不同于商代的单独纹样,运用了带状的二方连续。

2、纹样:窃曲纹、鸟纹、环带纹、重环纹、垂鳞纹、瓦纹(也称“横线纹”)
三、列鼎制度
周人重德,强调礼治,礼治的特点是等级和秩序,装饰上强调秩序感。

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元士三鼎
天子八簋、诸侯六簋、大夫四簋、士二簋
天子二十六豆,公十六豆,诸侯十二豆
四、代表作品:
1、毛公鼎西周晚期497个铭文
2、大盂鼎西周最大的鼎,刻有291个铭文,记载周康王向盂下达命令
3、勿鼎:410个铭文,记录1马+1丝=5个奴隶,清末毁于兵火。

4、虢季子白盘:周宣王制作,西周大器。

铭文111字,记载虢季子白抗击外族有功,
王举行宴会庆功和赞扬。

第四部分春秋战国
商代是酒器的组合,祭祀用器为主,周代是食器的组合,礼器为主。

春秋战国钟鸣鼎食的组合,生活日用器方面发展。

一、造型
1、鼎的变化
2、新品种
1)敦(盛黍稷的食器)
2)钫(方壶)
二、装饰纹样
1、印纹工艺,采用了模印方法,春秋比较疏简,战国趋向繁缛。

2、摆脱了宗教神秘的气氛,动物纹样进一步抽象,变成几何纹。

新出现了反映现实生活的
宴乐、射猎、战争的题材
3、四方连续纹样
4、蟠螭纹,蟠是缠绕叠压,螭是无角的小龙。

后期流行蟠虺(惠,小蛇)纹。

三加工工艺
1、在商、周时代的浑铸,发展为分铸,采用了焊接、镶嵌、蜡模等新技术新方法。

2、金银错,是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工艺装饰的一种新创造,即在铜器上划纹,产生细如发丝
的线条,并在刻划的阴文中,红铜丝或金银细丝镶嵌出各种图案纹样,再用错石磨错平滑,这种用金银细丝的镶嵌工艺,称为金银错。

3、鎏金:p92
4、镂空“失蜡法”
青铜器艺术特点比较表
四、主要作品
1、莲鹤方壶春秋中期,通高117厘米口长30.5厘米口宽24.9厘米
莲鹤方壶是春秋中期青铜制盛酒或盛水器,1923年于河南新郑李家楼春秋郑国大墓出土。

此壶原为一对,一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另一件藏于河南省博物馆。

春秋
壶上有冠盖,器身长颈、垂腹、圈足。

该壶造型宏伟气派,装饰典雅华美。

壶冠呈双层盛开的莲瓣形,中间平盖上立一展翅欲飞之鹤;壶颈两侧用附壁回首之龙形怪兽为耳;器身满饰蟠螭纹,腹部四角各攀附一立体小兽,圈足下有两个侧首吐舌的卷尾兽,倾其全力承托重器。

其构思新颖,设计巧妙,融清新活泼和凝重神秘为一体,被誉为时代精神之象征。

郭沫若先生称道壶盖之鹤,“突破上古时代之鸿蒙,正踌踌满志,睥视一切,归纳了春秋时代青铜礼器之总的风格与趋向。

当此之时,旧的礼制迅速崩溃,新的观念正在形成。

表现在青铜艺术上,也正开创一代新风,故郭沫若先生说莲鹤方壶“乃时代精神之象征”。

2、错金银蟠螭纹镜战国
3、嵌错赏功宴乐铜壶战国
4、宴乐水陆攻占纹铜壶
5、宴乐渔猎攻占纹铜壶
6、战国曾侯乙墓铜尊铜盘1977年湖北随县
二、陶瓷

1、灰陶:商代大量出现,陶胎较硬,耐用。

装饰简朴粗略,篮纹、绳纹、旋纹为主,
增加了牢固程度。

2、白陶:商代出现,采用高岭土,饕餮纹、夔纹、回纹等。

温度、硬度低于硬陶。

3、釉陶(原始瓷器):商代出现,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成灰白色。

胎土、釉料的化学
元素与瓷器近似。

春秋战国:
4、暗纹陶:产生在春秋时期,又称“砑花陶”,是指采用工具在陶坯未干前压出各种花
纹的陶器。

这种压花线纹深度不大,仅在有光线时隐约可见。

5、彩绘陶:始于春秋时期,不同于原始社会的彩陶,是在烧成后的陶坯上画花,花纹
易于脱落。

彩绘陶主要用于明器,延续到两汉时期。

6、几何印纹硬陶:战国时期在浙江绍兴等地发现,烧结温度较高。

胎成紫色或紫黑色。

7、原始青瓷:商代出现,战国时期增多。

8、瓦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