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伯川德模型下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验研究]伯川德模型引入差异性
摘要:采用经济学实验的方法,本科生作为被试,货币作为激励手段,研究Eaton和Grossman(1986)提出的差异伯川德竞争方式下一国政府的最佳贸易政策理论。
实验设计时考虑实验参与者间交互作用的特性以及被试对“政策”与“征税”的各种可能的反应,设计了四个设置的实验,对实验数据从被试的决策动机、被试决策时的考虑因素进行分析,运用数学及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实验结果显示政府不愿干预国际贸易,不会对本国产品征收出口税;同时分析了本实验研究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战略性贸易政策;实验经济学;差异伯川德模型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4-0168-0320世纪80年代,西方学者在新贸易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强调一国政府应对国际贸易进行积极的干预,利用补贴、税收、R&D投入等政策手段,影响本国企业和外国竞争对手的行动,改变竞争格局,从国际市场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从而达到本国福利最大化。
根据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如果企业之间进行古诺产量竞争,政府应该对本国企业进行出口补贴;如果企业之间进行的是伯川德价格竞争,则应对本国企业的出口进行征税。
然而,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现实有效性仍存争议。
实验经济学是20世纪后半叶迅速发展起来的经济学分支,已成为经济学最活跃的前沿领域之一。
Engelmann和Normann(2007)用实验检验了由Brander和Spencer(1985)提出的企业间进行古诺产量竞争时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现实有效性。
实验发现,古诺竞争时,两国政府倾向于不提供补贴,即使提供了补贴,也不是出于理论中所述的战略需要,而是纯粹地赠予企业;同时,政府间不显示合作的迹象。
实验结果与理论存在巨大差异。
在Brander 和Spencer (1985)提出经典的古诺双头垄断竞争模型下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后,Eaton 和Grossman (1986)提出了伯川德双头垄断竞争模型下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本文通过实验方法,结合伯川德实验室交易制度,研究了差异伯川德模型下战略性贸易政策实施的现实可行性。
一、差异伯川德模型下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验原理 1.基本假设。
根据Eaton和Grossman (1986)的伯川德双头垄断竞争模型,假定有甲、乙两个国家,各有一家厂商(分别为企业1和企业2),它们生产的产品(分别为产品1和产品2)不完全相同,具有一定的需求交叉弹性,且都出口到第三国。
甲、乙两国政府的收益即为企业的税前利润,分别为:Π1 = (P1-P1t1-C1)Q1 + P1t1Q1 = (P1-C1)Q1 = (P1-C1)Q1(P1,P2)(1)Π2 = (P2-P2t2-C2)Q2 + P2t2Q2 = (P2-C2)Q2=(P2-C2)Q2(P1,P2)(2)式中,Q1、P1、C1分别表示甲国厂商(企业1)生产的产品1的产量、价格和边际成本;Q2、P2、C2分别表示乙国厂商(企业2)生产的产品2的产量、价格和边际成本;t1、t2分别表示甲、乙两国对企业征收的出口从价税率。
本实验运用线性需求函数,假设产品1与产品2的需求函数分别为:Q1 = m-a1P1 + b1P2 (3)Q2 = n-a2P2 + b2P1 (4)其中,m、n、a1、a2、b1、b2为常数,ai表示产品i的价格Pi发生单位变化使产品i的需求量Qi随之产生的变化量(i=1,2),bi表示产品j的价格Pj发生单位变化使产品i的需求量Qi随之产生的变化量(i,j=1,2,i≠j),且0由于美国可乐市场上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竞争为典型的差异伯川德竞争,所以本实验引用Gasini (1992)研究美国可乐市场上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竞争而得到的需求函数来确定m、n、a1、a2、b1、b2以及产品1和产品2的边际成本C1和C2的具体数值,得到产品1与产品2的需求函数分别为:Q1 = 63.42-3.98P1 + 2.25P2 (5)Q2 = 49.52-5.48P2 + 1.40P1 (6)则企业1和企业2的税后收益分别为:π1 =(P1-P1t1-C1)Q1 =(P1-P1t1-4.96)(63.42-3.98P1 + 2.25P2)(7)π2 = (P2 -P2t2-C2)Q2 = (P2-P2t2-3.96)(49.52-5.48P2 + 1.40P1)(8) 2.政府及企业的策略集。
根据Eaton和Grossman (1986)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在差异伯川德竞争模型下各国政府对干预政策存在两种态度:干预和不干预,分别体现为征税与不
征税。
因此对甲、乙两国政府而言,它们的策略集存在四种组合:{(不征税,不征税),(不征税,征税),(征税,不征税),(征税,征税)}。
在企业收益最大化前提下,根据两企业的收益函数可计算出两企业在两国政府各种决策组合下的均衡价格,得到企业1的价格P1的策略集为{12.75,14.01,21.13,24.60},企业2的价格P2的策略集为{8.13,9.20,12.62,15.32}。
甲国政府(政府1)的税率t1的策略集为{0,0.6},乙国政府(政府2)的税率t2的策略集为{0,0.5}。
3.各当事方的收益矩阵。
在差异伯川德模型下,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运用是一个两阶段博弈。
在实验中,为了各当事方——甲国政府、乙国政府、企业1和企业2的被试能方便地对各种情况下价格组合的博弈结果有所了解并作出决定,被试见到的博弈结果以收益矩阵的形式出现。
具体讲,共存在五种情况的收益矩阵,分别为:甲、乙两国政府都不征税(t1 = 0,t2 = 0)时两厂商的收益矩阵,甲国政府征税而乙国政府不征税(t1 = 0.6,t2 = 0)时两厂商的收益矩阵,甲国政府不征税而乙国政府征税(t1 =0,t2 =0.5)时两厂商的收益矩阵以及甲、乙两国政府都征税(t1 = 0.6,t2 = 0.5)时两厂商的收益矩阵。
收益矩阵中的价格为企业1和企业2价格策略集中的元素,具体的收益都是运用经济学原理根据上述线性模型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得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