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会计金融资产讲解
– (一)应收账款 • 1.应收账款概述 – 应收账款应于收入实现时确认。 – 应收账款是因企业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等产生的债 权,应当按照实际发生额记账。 – 其入账价值包括:销售货物或提供劳务的价款、增 值税,以及代购货方垫付的包装费、运杂费等。 – 在确认应收账款的入账价值时,应当考虑有关的折 扣因素。
4
金融资产
Chapter 3 Monetary Fund
中
级财务会计
Intermediate Accounting
南京财经大学 · 会 计 学 院
p.89
第一节 金融资产及其分类
一、金融资产的内容 金融资产通常是指企业的库存现金、 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贷 款、其他应收款项、股权投资、债权 投资等资产
例4—14 D
• (3)编制各年确认利息收入和摊销利息调整的会计分录。 • ①20×5年12月31日。
借:应收利息 30 000 贷:投资收益 24 922 持有至到期投资——乙公司债券(利息调整) 5 078
• ②20×6年12月31日。
借:应收利息 30 000 贷:投资收益 24 682 持有至到期投资——乙公司债券(利息调整) 5 318
例4—21
华联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赊销给华强公司商品一批,货款总计50 000元,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代垫运杂费1 000元(假 设不作为计税基数)。
• 华联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应作会计分录:
借:应收账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银行存款 59 500 50 000 8 500 1 000 59 500 59 500
• 取得时的账务处理如下: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乙公司债券(成本) 500 000 ——乙公司债券(利息调整) 28 000 贷:银行存款 528 000 实际利率=4.72% • (2)采用实际利率法编制利息收入与摊余成本计算表。 华联公司采用实际利率法编制的利息收入与摊余成本计算表,见 表 4 —2 。
实际利率是使持有至到期投资未来收回的 利息和本金的现值恰等于持有至到期投资 取得成本—14 A
接[例4—11]的资料。华联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于20×5年1月 1日购入的面值500 000元、期限5年、票面利率6%、每年 12月31日付息的乙公司债券,初始确认金额为528 000元。
p.97
[例4-12]2006年1月1日,华联公司从活跃市场上购入 丙公司于2005年1月1日发行的面值800000,期限5年, 票面利率5%,每年12月31日付息,到期还本的债券作 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包括交易费 用)为818500,该价款中包含已到付息期但尚未支付 的利息40000。
总账
“成本”
“持有至到期投资”
反映持有至到期投资的面值 反映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初始确认金额 与其面值的差额,以及按照实际利率 法分期摊销后该差额的摊余金额 反映企业计提的到期一次还本付息持 有至到期投资应计未付的利息
明细账
“利息调整”
“应计利息”
二、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初始计量
公允价值 初始确认金额 相关交易费用 支付的价款中 包含已到付息 期但尚未领取 的利息
三、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收入的确认
利息收入=期初账面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利 息 收 入 的 确 认 方 法 实 际 利 率 法 应收利息=票面价值×票面利率 账面成本摊销额=利息收入-应收利息 或应收利息-利息收入
票 面 利 率 法
实际利率与票面利率差别较小
票面利率法
p.98
[例4-13]2006年1月1日,华联公司从活跃市场上购入 丙公司于2005年1月1日发行的面值800000,期限5年, 票面利率5%,每年12月31日付息,到期还本的债券作 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包括交易费 用)为818500,该价款中包含已到付息期但尚未支付 的利息40000。
•特征: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 当期损益
•注意:有些金融资产直接指定为以公 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为了风险管理、战略投 资需要所作的规定。
成本
设置“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
公允价值变动
p.92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初始计量
初始确认金额 相关的交易费用 尚未发放的现 金股利或尚未 领取的债券利 息 取得时的公允价值 计入当期损益
p.96
[例4-9]接[4-3]、[4-5]和[4-6]2007年11月1日,华 联公司将甲公司债券售出,实际收到出售价款88600。 债券出售日,甲公司债券已计提利息2400,债券账面价 值85000,其中,成本82000,已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3000.
第三节 持有至到期投资
– 持有至到期投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公允价值与相关 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确认金额。 – 如果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 取的债券利息,应单独确认为应收项目,不构成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初始确认金额。
企业在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期间所获得的现 金股利或债券利息,应当确认为投资收益。 按应收数: 借:应收股利 应收利息 贷:投资收益
收到时: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
p.94
[例4—4]接[4-1]2007年8月25日,A公司宣告2007年 半年度利润分配方案,每股分派现金股利0.3元,并于 2007年9月20日发放。华联公司持有A公司股票50000 股。
• ③20×7年12月31日。
借:应收利息 30 000 贷:投资收益 24 431 持有至到期投资——乙公司债券(利息调整) 5 569
例4—14 E
• ④20×8年12月31日。
借:应收利息 30 000 贷:投资收益 24 168 持有至到期投资——乙公司债券(利息调整) 5 832
• ⑤20×9年12月31日。
p.92
[例4—3]2007年4月10日,华联公司按86800元的价格 购入甲公司2006年1月1日发行的面值80000,期限5年, 票面利率6%,每年12月31日付息、到期还本的债券作 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并支付交易费用300元。债券购买 价格中包含已到付息期但尚未支付的利息4800元。
三、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收益的确认
例4—14 C
表4—2 元
日期 20×5年1月1日 20×5年12月31日 20×6年12月31日 20×7年12月31日 20×8年12月31日 20×9年12月31日 合计
利息收入与摊余成本计算表 (实际利率法)
应收利息 实际利率 ( %) 利息收入
金额单位:
利息调整摊销 摊余成本 528 000
30 000 30 000 30 000 30 000 30 000 150 000
4.72 4.72 4.72 4.72 4.72 —
24 922 24 682 24 431 24 168 23 797 122 000
5 078 5 318 5 569 5 832 6 203 28 000
522 922 517 604 512 035 506 203 500 000 —
如何理解?
p.94
[例4—6]华联公司每年6月30日和12月31日对持有的交 易性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进行再计量,确认公允价值变 动损益。2007年6月30日,华联公司持有的交易性金融 资产账面余额和当日公允价值资料见表4-1
五、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处置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处置损益 =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实际收到的价款 -所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账面余额 -已计入应收项目但尚未收回的现金股 利或债券利息 同时:将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期间已确 认的公允价值变动净损益转入投资收益
投资收益
确认为应收项目
应收股利 应收利息
为什么?
p.92
[例4—1]2007年4月10日,华联公司按每股6.5元的价 格购入A公司每股面值1元的股票50000股作为交易性金 融资产,并支付交易费用1200元。
[例4—2]2007年3月25日,华联公司按每股8.6元的价 格购入B公司每股面值1元的股票30000股作为交易性金 融资产,并支付交易费用1000元。股票购买价格中包含 每股0.2元已宣告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该现金股利于 2007年4月20日发放。
p.90
二、金融资产的分类 (一)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 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二)持有至到期投资 (三)贷款和应收款项 (四)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p.92
第二节 交易性金融资产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含义
交易性金融资产,主要是指企业为了近 期内出售而持有的金融资产,例如,企 业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购买的 股票、债券、基金等。
[例4—5]接[4-3]华联公司对持有的交易性债券投资每半 年计提一次利息。2007年6月30日,华联公司对持有的面 值80000,期限5年,票面利率6%,每年12月31日付息的甲 公司债券计提利息。
p.94
四、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期末计量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价值应按资产负债 表日的公允价值反映,公允价值的变动 计入当期损益。 单独设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 利润表单独设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报告项目
• 1.金融企业按当前市场条件发放的贷款,应按发放贷 款的本金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确认金额。 • 2.贷款持有期间所确认的利息收入,应当根据实际利 率计算。 • 3.企业收回或处置贷款和应收款项时,应将取得的价 款与该贷款和应收款项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 损益。 – 贷款是商业银行的一项主要业务,应设置“贷款”科目 对按规定发放的各种贷款进行核算。一般企业的应收款 项,通常应设置“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长期 应收款”、“其他应收款”等科目核算。
金融企业发放的贷款和其他债权,非金融企业持有的现金 和银行存款、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形成的应收款项、持有 的其他企业的债权(不包括在活跃市场上有报价的债务工 具)等,只要符合贷款和应收款项的定义,都可以划分为 这一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