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是指用于防治或诊断动物疾病以及促进动物生产的一类化学物质。
兽医药理学是专门研究药物与动物机体〔包括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转化、排泄的科学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指研究药物对动物机体〔包括病原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第一章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药动学与药效学及影响药物作用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第一节药物的转运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复杂过程。
1、药物的转运的方式A、被动转运〔药物的主要吸收方式〕B、主动转运〔需载体参与、耗能、与药物分布、排泄有关〕C、膜动转运〔A、胞饮B、胞吐〕2、吸收: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吸收方式:A、消化道吸收B、呼吸道吸收C、注射部位吸收吸收的难易程度:腔腹注射>肌注>皮下注射>静脉注射>气雾给药药物剂型:液体制剂> 固体制剂药物粒径:气雾给药以1~3μm为宜第一关卡消除〔首过效应〕:口服给药时,药物可受肠粘膜〔包括肠溶酶〕、肠液和肝脏药酶的影响或破坏,使由肝静脉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这一作用称为第一关卡消除。
3、分布分布:药物随血液〔循环〕转运到各组织器管的过程。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1、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2、药物与血浆蛋白〔主要是白蛋白〕的结合率3、血脑屏障与胎盘屏障4、生物膜两侧的pH与药物解离度4、排泄药物从体内最后排出的过程称为排泄。
排泄途径:有肾脏、胃肠道、肺、乳腺、汗腺等,但肾脏是药物排泄的最主要器官。
第二节药物的转化转化:机体对药物的化学处理过程,为药物的代谢变化。
大多数药物经转化失去药理活性,称为灭活;少数药物转化后,可由无活性药物变为活性药物,称为活化,1、药物转化的方式和步骤第一步包括氧化、复原、水解第二步为结合2、药物的主要转化器官是肝脏第三节血药浓度与药动学参数一、血药浓度与药时曲线血药浓度是反映作用部位药物浓度的可靠指标,亦即药效强度的主要指标。
以纵坐标代表血药浓度或药效,横坐标代表时间,绘制出一条血药浓度〔或药效〕随时间而变化的曲线,称为药时曲线。
生物利用度:生物利用度=实际吸收的药量/给药剂量×100%二、半衰期和药物消除规律恒比消除是指血浆中药物消除的速率与血浆中药物浓度成正比的消除。
大多数药物都属此消除。
恒量消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药物浓度降低恒定的数量。
三、药动学参数药动学参数依其性质可分为转运参数、混合参数、常用参数。
半衰期(t1/2β) :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第一节、药物的基本作用一、药物作用的基本表现兴奋作用〔如咖啡因〕抑制作用〔如水合氯醛〕二、作用的类型〔方式〕1.范围局部作用普氯卡因的局麻作用全身作用链霉素的抗全身感染作用2.顺序直接作用咖啡因直接兴奋心脏的作用间接作用咖啡因兴奋心脏后的利尿作用3.选择作用与普遍细胞作用选择作用催产素兴奋子宫的作用普遍细胞作用消毒药的环境消毒4、防治作用防治作用〔对因或对症治疗〕、营养作用、调控作用、促生长作用5、有害作用〔副作用、毒性作用、过敏反应、菌群失调、致癌、致畸型、致突变等亦应值得注意〕联合用药与药物的相互作用目的是为了增强疗效、减少或消除药物的不良反应、或分别治疗不同症状与并发症,常常采取同时或短期内先后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称联合用药。
A .协同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作用相似,合用后药效增加,称为协同作用。
B.拮抗作用两种药物作用相反,合用后药效减弱。
可用于解毒、消除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士的宁拮抗水合氯醛中毒,阿托品拮抗敌百虫中毒引起的唾液分泌增多。
6、给药途径1.口服混饲、混饮、灌胃;2.注射静脉> 腹腔>肌肉>皮下>皮内3.直肠结肠给药第一关卡消除少;4.气雾给药药粒直径3--10μm为宜;5.环境给药甲醛75% 25 火碱第三章消毒防腐药第一节消毒防腐药:用于畜禽体表或周围环境,以杀灭病原微生物或抑制其生长繁殖的外用药物【作用机理】1.使菌体蛋白质凝固、变性【影响消毒防腐药作用的因素】1.药物的浓度、温度与作用的时间和它的抗菌作用成正比。
2.环境中的有机质,因可保护细菌,减少药物与细菌接触,阻碍药物发挥消毒作用。
3.环境湿度过低,可引起甲醛聚合,而聚合物没有消毒作用。
75%为好6、消毒药液的温度8.其它因素,如药物剂型一般是溶液剂消毒效果好。
泡腾片第二节主要用于环境的消毒药〔一〕、酚类苯酚〔石炭酸〕杀菌作用不强,毒性大,价格贵,对细菌芽胞〔炭疽芽胞在5%苯酚中存活24小时以上〕和病毒无效,〔二〕、酸类过氧乙酸〔过醋酸〕属于强氧化剂,是高效、速效消毒防腐药。
可杀灭细菌、真菌和病毒,对细菌芽胞也有效。
0.3%浓度用于带鸡消毒,1m3 3 0ml;20%浓度用于饮水消毒,鸡1000ml 饮水加1ml,让鸡30分钟饮完。
高浓度用于环境消毒。
〔三〕、碱类氢氧化钠〔钾〕属于强碱,高浓度时解离出的OH -可水解蛋白质和核酸。
对部分病毒和细菌芽胞有效。
2%的热水溶液喷洒消毒口蹄疫、猪瘟等病毒污染的厩舍、饲槽、运输车船等;3--5%的热水溶液喷洒消毒炭疽芽胞污染的地面。
第三节主要用于机体的防腐消毒药〔一〕、醇类乙醇70%浓度〔W/W计〕或75%〔V/V计〕时杀菌作用最强,浓度高于75%时因使菌体蛋白质凝固,阻碍乙醇进入而影响消毒效果,用于杀灭繁殖型的细菌,对芽胞作用很弱。
〔二〕、外表活性剂新洁尔灭〔苯扎溴铵〕属于季胺盐类阳离子外表活性剂。
能降低菌体外表张力,使脂肪乳化,故有清洁除污作用;又能吸附于细菌外表,增加菌体胞浆膜的通透性,致使菌体内重要的营养物质漏失,并能使菌体蛋白质变性,而呈现杀菌作用。
第四章抗微生物药物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熟练掌握抗微生物药物的抗菌机理及其药理作用特点、药动学知识,掌握常见抗微生物药物的不良反应,到达能够正确合理地使用抗微生物药物的目的。
第一节抗病原体药物:是指在体内外能选择性地抑制或杀灭病原体的药物包括化学治疗药物〔磺胺、喹诺酮类、呋喃类、苄氨嘧啶类、抗生素、抗蠕虫药、抗原虫药等〕●药物的抗病原体的作用分为抑制作用和杀灭作用。
●耐药性是指病原体与化疗药长期反复接触过程中形成的对药物的敏感性逐渐降低,甚至消失的现象。
●病原体产生耐药性的机理:5.耐药性的遗传第五章抗生素抗生素:是从某些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培养液中提取的具有选择性抑制或杀灭其它〔病原〕微生物的一类药物●抗生素按化学性质分类1. 青霉素类2. 氨基苷类3. 四环素类4. 氯霉素5.大环内酯类6.多肽类7. 多稀类●按抗菌谱分类1. 主要抗G+的抗生素2. 主要抗G -的抗生素3. 主要抗霉形体的抗生素4. 广谱抗生素5. 抗真菌抗生素●按抗菌机理分类1. 繁殖期杀菌剂2. 静止期杀菌剂3. 快效抑菌剂4. 慢效抑菌剂【抗菌机理】1.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形成第五章合成抗菌药物【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合成抗菌药物的抗菌机理,熟悉本类常用药物的抗菌作用与药动学知识。
分类:根据化学结构及其抗菌机理,合成抗菌药物分为磺胺药、二氨嘧啶类、喹诺酮类、硝基呋喃类等。
磺胺药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二氢喋啶+对氨基苯甲酸〔PABA〕二氢喋酸前体谷一转+ 氨碳移酸基酶二氢叶酸复原酶团四氢叶酸二氢叶酸嘌呤、嘧啶抑制二氨嘧啶类〔抗菌增效剂核酸TMPDVD〕对磺胺药敏感的细菌不能直接利用外源性〔宿主〕叶酸,其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必须利用PABA 、二氢喋啶,在二氢叶酸合成酶的作用下,合成二氢叶酸,再经二氢叶酸复原酶的催化,形成四氢叶酸。
四氢叶酸作为一碳基团转移酶的辅酶,参与嘌呤、嘧啶的的形成,嘌呤和嘧啶是合成核酸的必须原料,而核酸是细菌繁殖的物质基础。
磺胺与PABA的化学结构极为相似,因而与PABA竟争二氢叶酸合成酶,阻碍二氢叶酸的合成,或者形成以磺胺代替PABA 的伪叶酸,最终使核酸合成受阻。
※配伍禁忌,因普氯卡因在体内经代谢能生成PABA,所以两者属配伍禁忌●协同作用,与TMP或DVD 联合应用,按磺胺药/ TMP= 5/1可使磺胺药增效10—30倍。
●动物机体能直接利用饲料中的叶酸,故其代谢不受磺胺药的影响;●在代谢中不需叶酸或能直接利用外源性叶酸的细菌,对磺胺药则不敏感;●磺胺对已经形成叶酸的细菌无影响,故其抗菌作用缓慢;●磺胺药仅能抑制细菌生长,呈现抑菌作用,故需加强饲养管理,提高机体的防御机能;●剂量和疗程应充足,因磺胺与二氢叶酸合成酶的亲和力比PABA弱得多,PABA浓度为1/5000~1/25000磺胺浓度时,即可对抗磺胺药的抑菌作用,尤其首次剂量应加倍,3~5天为一疗程;●排脓清创,因脓汁、坏死组织、血液中富含PABA;【抗菌作用】2.个别磺胺药如磺胺— 6—甲氧嘧啶〔SMM〕对猪弓形体、鸡卡氏住白细胞原虫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磺胺喹恶啉(SQ)、磺胺二甲基嘧啶(SM2)对球虫病有一定疗效;3.对螺旋体、立克次氏体、结核杆菌、病毒无效。
一般认为磺胺药的抗菌强度是:SMM > SMD > SMZ > SIZ > ST > SD > SMP > SDM > SM1 > SM2 > SDM' > SN【体内过程】根据磺胺药在体内的吸收情况,可分为易吸收型和难吸收型两类。
前者主要用于全身感染,后者主要用于肠道感染。
而氯霉素在抗生素中血脑透过能力最强。
第二节二氨嘧啶类〔抗菌增效剂〕三甲氧苄氨嘧啶〔Trimethoprime,TMP〕二甲氧苄啶〔DVD〕二氨嘧啶类能抑制二氢叶酸复原酶,使FH2 不能复原为FH4,而阻碍敏感菌核酸的合成,当与磺胺药合用时,可分别阻断叶酸代谢的两个不同阶段〔双重阻断〕,因而起协同抑菌甚至杀菌作用。
TMP与二氢叶酸复原酶的亲和力比动物体酶大10万倍,因此,治疗量的TMP只能阻断细菌体内的叶酸代谢过程,而不干扰动物体的叶酸代谢。
【抗菌作用特点】●抗菌作用强于SD ,也属于广谱抗菌药;●对磺胺药和抗生素有增效作用,对磺胺可增效4—32倍●单独应用时容易产生耐药性,半衰期也短二甲氧苄氨嘧啶〔Diaveridine,DVD〕第三节喹诺酮类第一代萘啶酸、恶喹酸、吡咯酸、抗菌谱窄,抗菌作用弱。
第二代新恶酸、吡喹酸、吡哌酸、主要抗G-菌,体内不易代谢,以抗泌尿道感染常用。
第三代氟喹诺酮类:诺氟沙星〔氟哌酸〕(Norfloxacin)【抗菌作用机理】喹诺酮类通过抑制DNA盘旋酶作用,阻碍DNA合成而导致细菌死亡。
值得强调的是利福平〔RNA合成抑制剂,可与依赖于DNA的RNA多聚酶—转录酶的β亚单位结合,从而抑制mRNA的转录,阻断核糖核酸的合成〕,氯霉素〔蛋白质合成抑制剂,系作用于细菌细胞核糖核蛋白体的50S亚基〕可抑制核酸外切酶的合成,使喹诺酮类药物的抗菌作用降低,例如使氟哌酸的抗菌作用完全消失,使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的抗菌作用部分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