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心血管系统药理笔记第四部分心血管系统药理I(包括21,22章心脏电生理药物)A.离子通道概论及钙通道阻滞药一.离子通道概论(生理学内容)(一)离子通道:是细胞膜中的跨膜蛋白质分子,在脂质双分子层膜上构成具有高度选择性的亲水性孔道,对某些离子能选择通透,其功能是细胞生物电活动的基础。
(二)离子通道的特性离子选择性:某一种离子只能通过与其相应的通道跨膜扩散,大小电荷决定。
门控特性:通道闸门的开启和关闭过程称为门控,激活,失活和关闭状态。
(三)离子通道的分类A.按照激活性分类电压门控离子通道:即膜电压变化激活的离子通道。
配体门控离子通道:由递质与通道蛋白分子上的结合位点相结合而开启。
机械门控离子通道B.按照离子选择性分类1.钠通道钠通道是选择性允许Na+ 跨膜通过的离子通道,钠通道主要是电压门控离子通道,其功能是维持细胞膜兴奋性及其传导。
在心脏、神经和肌肉细胞,动作电位始于快钠通道的激活,钠离子内流引起动作电位的0期去极化。
特点:电压依赖性,激活和失活速度快,有激活剂(树蛙毒素)和阻断剂(河豚毒素)2.钙通道钙通道在正常情况下为细胞外Ca2+内流的离子通道。
膜上存在两大类钙离子通道,即电压门控钙通道和配体门控钙通道。
目前已克隆出L(细胞兴奋时外钙内流的最主要途径)、T(心脏传导组织自律性)、NPQR(神经组织)6种亚型的电压依赖性钙通道特点:电压依赖性,激活和失活速度慢,对离子的选择性较低3.钾通道钾通道是选择性允许K+跨膜通过的离子通道。
钾通道按其电生理特性不同分为:1.电压依赖性钾通道2.钙依赖性钾通道3.内向整流钾通道4.氯通道主要包括电压敏感氯通道,囊性纤维跨膜电导调节体,γ-氨基丁酸受体氯通道。
(四)离子通道的生理功能1决定细胞的兴奋性、不应性和传导性Na+ Ca2+ 主要调控去极化K+主要调控复极化和维持静息电位2介导兴奋-收缩耦联和兴奋分泌耦联3调节血管平滑肌的舒缩活动4参与细胞跨膜信号转导过程5维持细胞正常形态和功能完整性(共转运体)二.作用于离子通道的药物(一)作用于钠通道的药物作用于钠通道的药物主要是钠通道阻滞药,临床常用的有局部麻醉药,抗癫痫药和I类抗心律失常药。
(二)作用于钾通道的药物钾通道阻滞药(PCBs):新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如索他洛尔阻滞心肌钾通道钾通道开放药(PCOs):米诺地尔(三)作用于钙通道的药物钙通道阻滞药,又称钙拮抗药。
是一类选择性阻滞钙通道,抑制细胞外Ca2+内流,降低细胞内Ca2+浓度的药物。
1.钙通道阻滞药分类选择性L型钙离子阻断药1)二氢吡啶类(DHPs):硝苯地平、尼卡地平、尼群地平、氨氯地平、尼莫地平等。
2)苯并噻氮卓类(BTZs):地尔硫zhuo、克仑硫zhuo、二氯呋利等。
3)苯烷胺类(PAAs):维拉帕米、加洛帕米、噻帕米等非选择性钙离子阻断药:氟桂利嗪,普尼拉明2.钙通道阻断药机理L-型钙通道α1亚基至少含有三种不同类的钙通道阻滞药的结合受体。
这些结合受体是不同的,其中苯烷胺类(如维拉帕米)及硫氮卓类结合点在细胞膜内侧,二氢吡啶类(如硝苯地平)的结合位点在细胞膜外侧。
钙通道阻滞药与通道上的受体结合后,通过降低通道的开放概率(p)来减少外Ca2+内流量。
3.钙通道阻断药:钙离子阻断药药理作用1.对心肌的作用:负性肌力,负性频率和负性传导作用(维拉帕米负性肌力最明显,硝苯地平会引起反射性交感神经兴奋)2.对平滑肌的作用①血管平滑肌:该类药物能明显舒张血管,主要舒张动脉>静脉。
动脉中又以冠状血管,脑血管较敏感,(尼莫地平舒张作用较强)。
钙通道阻滞药也舒张外周血管,解除其痉挛,可用于治疗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
可引起反射性交感神经兴奋②其他平滑肌舒张:支气管,胃肠道,输尿管及子宫平滑肌。
3.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4.对红细胞和血小板结构与功能的影响:钙通道阻滞药抑制Ca2+内流,减轻红细胞膜的脆性,增加红细胞的变形能力。
钙通道阻滞药抑制对血小板活化具有抑制作用:(地尔硫卓可抑制TXA2产生和由ADP、5-HT等引起的血小板聚集)5.对肾脏:增加肾脏的血流量,排钠利尿,对伴有肾功能障碍的高血压病和心功能不全治疗有重要意义。
临床应用钙通道阻滞药的临床应用主要是防治心血管系统疾病。
1.高血压:①严重的高血压: 硝苯地平②轻、中度高血压: 地尔硫卓、维拉帕米2.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硝苯地平);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地尔硫卓维拉帕米)3.心律失常——维拉帕米是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首选药物(不可用于缓慢性)4.脑血管疾病:尼莫地平5.其他钙通道阻滞药用于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还用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此外,钙通道阻滞药还可用于支气管哮喘、偏头痛等。
现证实维拉帕米可减缓肿瘤细胞对抗肿瘤药物的耐药性,临床上用做肿瘤耐药性逆转剂雷诺氏综合症:可理解为风湿性血管炎的治疗不良反应其一般不良反应有:颜面潮红、头痛、眩晕、恶心、便秘(维拉帕米)等。
维拉帕米及地尔硫卓严重不良反应有低血压及心功能抑制等B.抗心律失常药一.心率失常的电生理学基础(生理学内容简单回顾)1.心律失常,由心肌细胞膜电位变化异常,引起心动节律和频率的紊乱,发生心动过速过缓或心律不齐,是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分类】①缓慢型: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②快速型: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心房纤颤,心房扑动、陈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等(抗心率失常药)3.心肌细胞的分类①无自律细胞,又叫工作细胞。
是普通的心肌细胞,包括心房肌和心室肌。
A.具有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B.不产生节律性兴奋,不具有节律性,C.主要执行收缩功能。
②自律细胞,包括窦房结和浦肯野细胞A.具有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的功能,即自律性B.产生和传导兴奋,控制心脏的节律性活动4.心肌细胞膜电位静息电位- 90mv(心室肌、普肯野)动作电位0相,快速除极,Na+内流1相,快速复极,K+ 短暂外流2相平台期,缓慢复极,Ca2+和Na+少量内流,K+外流3相,快速复极末期,K+外流4相,静息期, Ca2+和Na+内流二、快反应和慢反应1.快反应细胞①心工作肌和传导系统细胞②静息电位大(负值较大),除极和传导速度快③除极由Na+快速内流I f促成2.慢反应细胞①窦房结和房室结细胞②静息电位小(负值较小),除极和传导速度慢③除极由Ca2+缓慢内流促成三、膜反应性和传导速度1.膜反应性:指膜电位水平和0相上升最大速率之间的关系。
反映传导速度。
2.膜电位大,0相上升快,振幅大,传导速度就快四、有效不应期(ERP)从开始除极至膜电位恢复到–60 ~ -50mv的时间,在ERP中,细胞对刺激不产生可扩布的动作电位。
反映快钠通道除极后恢复到有效开放所需最短t。
EPR↑,心肌不起反应的时间↑,产生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机会↓。
二.心率失常的发生机制(病理生理学简单回顾)(一)冲动形成障碍①自律性增高:自律细胞4相自发除极速率加快,最大舒张电位变小(上移),阈电位下降②后除极和触发活动:后除极: 0相除极发生的除极特点:频率快、振幅小、震颤性波动、不稳定,易引起异常冲动发放,称为“触发活动”。
早后除极:发生在2或3相,Ca2+内流增多引起迟后除极:发生在4相,胞内Ca2+过多诱发短暂Na+内流引起(二)冲动传导障碍①单纯性传导障碍:传导减慢、传导阻滞等②折返激动(如单向阻滞折返)二.常用抗心率失常药1.作用机理:1)降低自律性①减慢4相自动除极速度②上移阈电位③增大最大舒张电位④延长动作电位时程2)减少后除极和自发活动①减少早后除极,Ca2+内流↑所致—钙拮抗药②减少迟后除极,细胞内Ca2+过多和短暂Na+内流----钙拮抗药+Na+通道阻滞药3)改变膜反应性,终止或取消折返激动4)改变不应期,终止或防止折返的发生,可通过:⑴延长动作电位时程(APD)和有效不应期(ERP)而延长ERP更为明显,绝对延长ERP⑵缩短APD,ERP,而以缩短APD更为显著,相对延长ERP;⑶使相邻细胞不均一的ERP趋向均一化。
2.根据药物对心肌细胞电生理分为4类Ⅰ类钠通道阻滞药ⅠA 类奎尼丁ⅠB 类利多卡因ⅠC 类普罗帕酮Ⅰ类β-受体阻滞药普萘洛尔Ⅰ类延长APD药胺碘酮IV类钙拮抗剂维拉帕米如左图为各类药物作用五.抗快速型心律失常药物选择1.窦性心动过速:维拉帕米,普萘洛尔;2.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普萘,维拉,普罗、奎尼3.房性早搏:普萘洛尔,维拉帕米, 胺碘酮4.房颤、房扑:强心苷+奎尼丁+β受体阻滞药5.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利多卡因(首选);6.强心苷中毒心律失常:苯妥英钠7. 阵发室性心动过速:利多卡因、普鲁卡因胺等第四部分心血管系统药理II(包括23,24,25章抗高血压类药物)A.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药理主要掌握肾素-血管紧张素抑制药物一.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概论在血压调节及体液的平衡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对高血压发病有重大影响。
构成如下图:当使用肾素-血管紧张素抑制药物时,抑制位点及机理如下图(图中黄色箭头为两种掌握药):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药常见的药物有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赖诺普利,贝那普利,福辛普利ACE抑制药与Zn2+结合的基团有硫基,羧基和磷酸基。
肾素抑制药:阿利吉仑醛固酮拮抗药以卡托普利为例三.血管紧张素Ⅰ受体拮抗药AT1受体阻断药B.利尿药一、利尿药概论:1、定义:作用于肾,增加电解质及水排泄,使尿量增加,消除水肿的药物。
利尿药也用于高血压等某些非水肿性疾病的治疗。
2、利尿药作用的肾脏生理基础(生理学相关内容复习)(1)肾的解剖学基础(2)利尿药作用的生理学基础: 180L/d ;排尿量: 1~2L/d; 99:1.影响终尿量的主要因素是肾小管重吸收。
作用于肾小球的药物利尿作用很弱。
肾小管原尿中85%的NaHCO3、40%NaCl(重吸收最多)、葡萄糖、氨基酸和其他有机溶质在此段被重吸收(Na+-H+交换) ; 60%的水被被动重吸收(高度通透水)原尿中35%的Na+在此段重吸收(Na+-K+-2Cl-共同转运系统)Ca2+、Mg2+也在此段重吸收(K+再循环)此段对水不通透,随着NaCI的再吸收,原尿渗透压逐渐降低——稀释功能。
转运到髓质间液中的NaCI与尿素一起共同形成髓质高渗区,低渗尿流经集合管时,在抗利尿激素调节下,大量的水被再吸收——浓缩功能。
约10%的NaCI在此段被重吸收(Na+-CI-共同转运子)Ca2+通过管腔面的Ca2+通道和基侧膜的Na+- Ca2+交换子被重吸收此段对水相对不通透原尿中2%--5%的NaCI在此段被重吸收(Na+通道)K+分泌的主要部位( K+通道)CI-通过旁细胞途径重吸收( Na+重吸收超过K+的分泌)在髓质间质高渗的基础上,在ADH作用下,大量水被重吸收,使尿液浓缩二.利尿药的种类及作用部位机制三.袢利尿药(高效能利尿药):排钾利尿药呋噻米(呋喃苯胺酸,速尿)药理作用1利尿作用—机制(迅速,强大,短暂):(1)作用于髓袢升支粗段;特异性的竞争Na+—K+—2Cl-同向转运系统的Cl-结合部位,抑制NaCl再吸收;(2)K+重吸收减少,降低了由K+再循环导致的管腔正电位,使Ca2+Mg2+重吸收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