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黔之驴》练习题(5篇)

《黔之驴》练习题(5篇)

《黔之驴》练习题《黔之驴》练习题(5篇)《黔之驴》练习题1黔之驴◇柳宗元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翻译句子。

①蔽林间窥之。

[译]隐蔽在树林里偷偷地看着驴。

②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老虎)于是跳起来,大声怒吼着,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完驴的肉,才走开。

③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译](再)靠近一点,经过驴的前后,(但)始终不敢扑击(驴)。

2、写出出自这个故事的两个成语:庞然大物、黔驴技穷。

3、找出三个形象勾画出老虎既好奇又害怕的神态的词:蔽、窥、稍。

4、整体阅读全文,把握老虎的不同表现,理出文章的叙事线索,完成下列填空(每空限填一字)。

见(窥)驴畏(惧)驴识(探)驴食驴5、本文通过一头驴子被一只老虎吃掉的故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答]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

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6、黔驴技穷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熟知的成语;模仿《现代汉语》中对成语拔苗助长的释义,试解释其意义。

(要求:故事情节须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不能全文翻译;答题100字左右。

)【拔苗助长】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苗长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见于《孟子·公孙丑》)。

后来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黔驴技穷】黔这个地方没有驴,有人从外地带来一头,因为用不着,放在山下。

老虎看见驴个子很大,又听见它的叫声很响,起初很害怕,老远就躲开。

后来逐渐接近它,驴只踢了老虎一脚。

老虎看见驴的技能只不过如此,就把它吃了(见于柳宗元《三戒·黔之驴》)。

后来用来比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

7、这则寓言写了一头驴子被老虎吃掉的故事。

有人认为,驴子的悲剧不可避免;也有人认为,驴子的悲剧完全有可能避免。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地写出你的观点及理由。

[答]略(能写出自己的观点并持之有据即可。

)《黔之驴》练习题2《黔之驴》,完成小题。

(16分)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

(4分)(1)蔽林间窥之()(2)稍近益狎()(3)驴不胜怒,蹄之()(4)断其喉,尽其肉,乃。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B.驴不胜怒,蹄之C.览物之情,得无异乎D.蔽林间窥之【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4分)(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2)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小题4】文中老虎对驴的认识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从“ ”到“觉无异能者”,最后认为“ ”。

(2分)【小题5】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篇寓言的内容,并谈谈你从这篇寓言中得到的启示。

(4分)成语:启示:答案【小题1】略【小题2】C【小题3】略【小题4】以为神技止此耳【小题5】成语:黔驴技穷或黔驴之技.2分。

启示:示例①: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

示例②:没有真才实学,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解析【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2】本题考查对虚词的运用能力。

A中“之”的意思为“代词”,B中“之”的意思为“代词”,C中“之”的意思为“结构助词”,D中“之”的意思为“代词”。

【小题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

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出老虎队驴子的认识经历即可。

【小题5】本题是一道开放题。

结合文章的内容谈寓意即可。

(只要符合寓言内容,言之成理即可)《黔之驴》练习题3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一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以为神()(2)以为且噬己也()(3)益习其声()(4)驴不胜怒,蹄之()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加横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虎心里对驴的两次反抗的评判分别是、。

(原句)4假如“好事者”看到了虎“尽其肉,乃去”的背影,请发挥你的想象,从下面角度任选一个,以“好事者”的口吻在横线上补出具体内容。

(3分)(1)从自己和驴的角度诉说驴被虎吃的原因。

驴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也不会被吃掉啊!(2)从自己和虎的角度诉说虎吃掉驴的原因。

老虎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你也不能吃掉驴啊!二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或短语。

(1)庞然大物也()(2)蔽林间窥之()(3)益习其声()(4)尽其肉()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句子的意思: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3文中充分表明驴虚弱本质已暴露无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4本文寓意深刻,后来由此演化出了一些成语,请写出其中的一个并仿照示例写一段话。

示例:狐假虎威,出自《战国策》,本义是说狐狸利用老虎的威力吓唬百兽,后来比喻借别人的威势吓唬或欺压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益习其声(2)荡倚冲冒(3)以为且噬已也(4)稍近益狎2翻译下列句子。

(3分)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3下列选项中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主要写了老虎和驴子斗智斗勇的故事,与黔地有驴无驴无关,因此首句没必要交待“黔无驴”。

B.“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生动地描写出老虎初见驴子的惊恐之状以及想了解对方的心情。

C.“稍近益狎,荡倚冲冒”说明驴不惧怕老虎,对老虎进行百般挑逗、戏弄。

D.本文以细致入微的刻画见长。

写虎,不仅刻画其外貌、动作,还描写其心理活动。

其中写虎与驴争斗的动作和心理尤为出色。

4“黔驴”家属把老虎告上了动物法庭,请你发挥想象,为老虎写一段辩护词。

(80字左右,3分)答案:一1(1)把……当作(2)将要(3)熟悉、习惯(4)用蹄子踢(4分。

意对即可)2老虎藏在树林里偷偷地看着驴,渐渐地出来接近它,小心谨慎,不了解它究竟是什么东西。

(3分。

意对即可)3无异能;技止此耳。

(2分,答对1点得1分)4参考:(1)驴啊,若不是你庞大却愚蠢,没有能耐,只会一鸣一蹄,若不是我好事把你运来放到山下,你也不会被吃掉啊!(2)老虎啊,若不是你细心机智精明,做事小心谨慎,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若不是我好事,把驴运来并放到山下,你也不能吃掉驴啊!(3分,意对即可)二1(1)巨大的样子(2)躲在树林里(3)逐渐地熟悉,慢慢地了解(4)吃光(4分)2驴一声长鸣,老虎(听了)非常害怕,逃到远处,认为(驴)将要咬自己。

(4分。

有小缺憾的不扣分)3驴不胜怒,蹄之。

(2分。

如只答“驴不胜怒”不得分,仅答“蹄之”得1分。

答“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的也可以得1分)4(1)黔驴技穷,出自《黔之驴》,本义是说贵州地区的那头驴子仅有的一点本领也用完了,后来比喻仅有的一点伎俩也用完了。

(2)黔驴之技,出自《黔之驴》,本义是说贵州地区的那头驴子仅有的一点本领,后来比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

(3)庞然大物,出自《黔之驴》,本义是说贵州地区那头驴子在老虎看来是头巨大的动物,后来形容很大很笨的一些东西或表面上很大而实际脆弱的东西。

(4分。

成语、出处、本义、后来义各1分。

本义、后来义意思对即可)三1(1)逐渐;(2)碰撞;(3)将要;(4)态度亲近而不庄重。

(4分。

每空1分)2老虎看到它,(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心目中)把它当成神,藏在树林里偷偷观察它。

(3分。

意对即可)3 B(2分)4指出驴被吃的必然性(自身原因)可得全分。

参考答案:尊敬的法官,驴之死不能怪我。

大家都知道,大自然奉行的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

像驴这样大而无能的家伙,被吃掉是早晚的事情,我只是在替上天行使它的法则而已。

所以,如果一定要有人为驴之死负责的话,那么,请您宣判上天谋杀罪名成立。

(3分)《黔之驴》练习题4一基础知识及运用:1、给加点词注音。

黔之驴()窥之()虎大骇()远遁()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②至则无可用则:③庞然大物也庞:④稍出近之稍:⑤虎大骇,远遁骇:遁:⑥以为且噬已也且:⑦益习其声益:⑧益狎狎:⑨技止此耳止:⑩乃去乃:3、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A、“跳踉大?”从动作、吼声两方面表现虎的勇猛凶狠。

B、“终不敢搏”写出老虎的谨慎。

C、本文的题目表明了作者讽刺意图指向是那些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

D、这篇寓言生动形象,成功刻画了人格化了的驴和虎的形象。

4、选出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B、孔子云:“何陋之有”?C、虎因喜,计之曰D、稍出近之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贵州这个地方本没有驴,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进一头驴来。

B、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慢慢学习它的叫声,又试探地靠近它,在它周围走动,但终究不敢向驴进攻。

C、技止此耳。

它的本事不过如此罢了。

D、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咬断驴的喉咙,吃光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6、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的意思,这个成语是。

7、填空:本文作者,是我国代文学家。

他和唐朝的韩愈同列之列。

8、解释下面每组中指定的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