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师范学院十二五研究生联合培养规划_商丘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征求意见稿)根据学校“十二五”整体发展规划,成功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点的突破是学校工作的关键。
申硕成功不仅能够提升办学层次,提高学校整体水平和核心竞争力,而且也是提高我院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的“形象工程”。
研究生联合培养作为申硕工作的一部分,对完善人才培养体系,锤炼导师队伍,优化学科结构,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促进硕士点各项建设指标的完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推动我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高效有序的发展,制定本规划。
一、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1.人才培养取得的成绩“十一五”期间,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通过课程体系改革,优化课程结构,重视教学实践环节,加强实验教学,加大选修课比例,丰富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得到了增强。
本科专业学生基础扎实,考研率不断提升,就业学生的素质和水平得到了社会的高度好评。
“十一五”期间,特别是实施申硕学科建设以来,硕士研究生培养取得了初步成绩。
目前已有理论物理、分析化学、应用数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英语语言文学、运动训练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学科方向兼职研究生导师10人,培养学生人数近20人,发表了近20篇论文。
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高科研水平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
2.研究生联合培养存在的问题“十一五”期间,虽然学校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科研水平,启动申硕学科建设工程,为研究生联合培养提供了一定条件,也取得了一定成就。
但还有很多问题亟需解决,主要表现在:(1)缺乏统一管理。
目前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还仅是个别教师的个别行为,学校没有统一组织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的具体机构,缺乏统一管理,为联合培养研究生带来诸多问题。
(2)兼职导师的布局不够合理。
兼职研究生导师分布零乱,特色和优势学科导师人数数目偏少,急需得到提高和整合。
(3)没有明确协议。
我校和联合学校之间,没有学校层面的协议,联合培养学生的管理责任不明确。
作为硕士生导师很耽心学生出事、也耽心出事后如何解决。
(4)成果署名问题。
目前研究生成果的署名第一单位是联合学校,我校仅能为第二单位,这样我校教师出力、出资和辛苦付出,以及我校提供的免费住宿等得不到任何回报。
(6)缺乏经费支持。
兼职研究生导师的工作没有相应的经费支持,特别是研究生论文指导和科学研究工作,这方面不能为导师提供一些较为便利的条件。
3.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今后五年,是学校“内涵建设有特色,学校发展上水平”至关重要的时期,也是发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实现申硕建设目标至关重要的时期。
(1)竞争日趋激烈。
“十二五”期间,随着高校建设的不断发展,质量和效益的不断提升,学校之间的竞争特别是省内同类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兄弟院校都十分重视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取得,争相筹谋,力争胜出,实施研究生联合培养是申硕院校共有的举措。
(2)国家政策支持。
2022年,国务院学位办对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办法进行了改革,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构筑“加强规划、重在建设、自主自律、规范管理”的学位授权审核体制与运行机制。
拟立项建设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不但要求本科生培养质量较高,达到较高的办学水平,而且要求保证硕士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
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随之成为国内高校之间一种重要的交流合作方式,成为本科院校推动“申硕”工作进程,建设申硕指标,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3)内部条件基本具备。
学校经过升本十年来的建设,基本的办学条件已经具备,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体系基本完成,科研和师资队伍水平大大提高,部分学科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优势,为研究生联合培养奠定了基础。
二、研究生联合培养的指导原则与发展思路1.指导思想“十二五”期间,结合学校实际,以“内涵建设有特色,学校发展上水平”为主线,以申硕学科建设目标需求为导向,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锤炼导师队伍,调整学科方向,积累研究生培养工作经验为目的,按照合理设置,统筹规划的基本原则,有步骤地实施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最终获得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实现学校办学层次的提升。
2.发展思路依托省内外重点高校,围绕申硕工作,集中优势力量,通过两种方式:对内加强自身建设,对外积极沟通交流。
分三个层次:省级重点学科,申硕学科,校级重点学科。
逐步实施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
三、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发展目标总体目标:争取用五年时间,和省内外五至十所重点高校建立研究生合作培养关系,使省级重点学科,申硕学科和校级重点学科逐步成为联合培养学科点,力争兼职研究生导师人数达到50人以上,培养研究生人数达到80-100人。
通过合作培养,使我校人才培养体系得到完善,导师队伍得到锻炼,学科方向得到优化,科研水平得到提高,研究生培养经验和管理模式得到丰富,促进申硕建设进程,早日满足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目标要求,成功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分项目标:1.培养点设置的学科方向目标。
研究生联合培养按省级重点学科,申硕学科,校级重点学科次序进行,文理并重,强化优势和特色学科,逐步实施联合培养计划。
计划涉及学科达到20个(除去交叉部分)。
其中省级重点学科2个,申硕建设授权学科6个,申硕建设支撑学科6个,校级重点学科17个。
(见下表)学科名称学科类别计划培养设置启动时间省级重点学科申硕授权学科申硕支撑学科校级重点学科理论物理√√√2022年分析化学√√√2022年应用数学√√2022年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2022年中国古代文学√√2022年中国古代史√√2022年凝聚态物理√2022-2022年有机化学√√2022-2022年基础数学√2022-2022年微生物学√2022-2022年中外比较文学√2022-2022年中国近现代史√√2022-2022年马克思主义哲学√2022-2022年教育学原理√2022-2022年电子技术√2022-2022年国际政治√2022-2022年体育运动训练学√2022-2022年人文地理学√2022-2022年诉讼法学√2022-2022年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2022-2022年2.兼职导师队伍建设目标。
通过联合培养,锤炼导师队伍,使导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得到整体提升,打造一批业务精湛,规模合理,结构优化,具有较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从而适应学校未来发展需要。
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兼职导师人数达到50人以上。
(见下表)学科名称学科类别计划兼职导师人数省级重点学科申硕授权学科申硕支撑学科校级重点学科理论物理√√√5人分析化学√√√5人应用数学√√5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5人中国古代文学√√3人中国古代史√√3人凝聚态物理3人有机化学√√3人基础数学√√2人微生物学√2人中外比较文学√2人中国近现代史√√马克思主义哲学√2人教育学原理√2人电子技术√1人国际政治√1人体育运动训练学√1人人文地理学√1人诉讼法学√1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1人3.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研究生联合培养,使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达到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的目的。
计划合作培养授学位人数达到100-150人。
(见下表)学科名称学科类别计划培养研究生人数省级重点学科申硕授权学科申硕支撑学科校级重点学科理论物理√√8-10人分析化学√√√8-10人应用数学√√8-10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8-10人中国古代文学√8-10人中国古代史√√8-10人凝聚态物理√3-6人有机化学√√3-6人基础数学√√3-6人微生物学√中外比较文学√3-6人中国近现代史√√3-6人马克思主义哲学√2人教育学原理√2人电子技术√2人国际政治√体育运动训练学√2人人文地理学√2人诉讼法学√2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2人4.科学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生联合培养,加大和先进院校的合作交流,吸取合作院校的科研经验,接触学术前沿,共同承担一些大型的、有难度的课题,产生一批具有较大影响的科研成果,力争实现各个申硕学科均有国家级项目,省部级项目逐年提升,科研经费和论文水平达到申硕指标要求。
6.管理工作目标。
通过研究生联合培养,熟识研究生管理的工作流程,积极吸取有关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各项研究成果,借鉴合作院校先进的研究生培养经验和管理模式,为我校申硕工作和研究生规范管理打下基础。
四、研究生联合培养目标实现的保障措施研究生联合培养是一项综合性工作,能有效推进申硕建设工作的进程,为了促进联合培养任务的顺利完成,需要一系列的措施保证。
1.制定培养规划,为联合培养提供持续发展保障。
制定详细的培养规划,对研究生培养工作合理布局,统筹安排,明确任务指标,做到心中有数,保证联合培养持续稳步发展。
2.加强沟通,积极交流,主动寻求联合培养途径。
3.建立健全机构,提供联合培养管理保障。
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是学校的整体工作,不是个别教师的个别行为,建立健全学校以及院系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的具体机构,加强统一管理,提供管理保障,对推动联合培养研究生起着重要作用。
4.制定规章制度,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配套的规章制度,制定《联合培养研究生兼职导师遴选办法》和《联合培养研究生管理办法》等条例,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指导教师的水平,完善研究生管理,加强质量监控,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联合培养人才资源。
积极选拔、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学科和学术带头人,形成学术骨干团体,组建良好的学术梯队,优化现有师资结构,加强继续教育,提升学术团队整体水平。
制订兼职教授或特聘教授聘任机制,聘请知名学者、专家到校指导,加强横向联合,内聚实力,外借影响充实队伍结构,为联合培养提供人才基础保障。
6.提高宣传力度,扩大影响,为联合培养提供生源保障。
积极宣传我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政策和兼职导师基本情况,提高兼职导师知名度,扩大影响,使应届本科毕业生对我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有所了解,为联合培养提供生源保障。
7.营造科研氛围,加强合作交流,为联合培养提供学术环境。
建立科研激励机制,营造全校上下重视科研的浓郁氛围,积极扩大学术交流与合作,积极承办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接轨科学前沿,开阔思路和视野,为联合培养提供良好的学术环境。
8.加大经费投入,为联合培养提供物质保障。
五、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的申报工作规划教育部启动和加速研究生教育结构的重大调整,可以清楚到看到未来的硕士生培养导向:今后我国学位类型将从以重视学术型学位为主向重视学术型和专业型学位并重转变;研究生培养将从以重视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为主向培养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并重转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将从以非全日制为主向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培养并重转变;研究生工作将以重视招生、培养为主向重视招生、培养和就业并重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