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到哪里去了》教案《水沸腾了》教案课题水沸腾了单元 1 学科科学总节次 2学习目标1.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发展思维。
2.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3.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4.发展意愿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
5.意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难点探究活动中,发现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观看视频《》蒸汽机车》,再出示图片。
蒸汽机车喷出的气体和和烧水时冒出的气体是否有区别?学生观看视频回答问题旨在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课题。
讲授新课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杯子里的水加热,会出现什么情况?出示有图片。
回忆我们生活中的情景,我们会发现,在“烧水”的过程中,水都是由最开始的冷水(也就是常温水),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加热后会慢慢沸腾——出现“白汽““气泡”等现象。
说一说或画一画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可以画几个图帮助你把想法呈现出来哦!我的看法:水温逐渐升高、水中有大小不同的气泡产生、水沸腾了、变得热气腾腾。
给烧杯里的水加热,观察和记录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1.测量水温的方法。
(如下图)(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
学生动手画,小组代表汇报。
目的是让学生对水沸腾现象产生探究兴趣,并在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探究为水持续加热后的现象。
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想象水沸腾的过程,并能够通过画图的方式将(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
(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4)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测量连续变化的温度时除外)(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观看测量水温的方法视频。
2.学习使用酒精灯。
(1)认识酒精灯。
酒精灯是以酒精为燃料的加热工具,用于加热物体。
酒精灯由灯帽、瓶塞、灯芯、酒精和玻璃瓶组成。
(2)酒精灯的火焰。
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最外面的一层叫外焰,中间的一层叫内焰,最里面的一层叫焰心。
外焰的温度最高,内焰次之,焰心的温度最低。
(3)点燃酒精灯的方法。
点燃酒精灯时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
(4)熄灭酒精灯的方法。
加热完毕需要熄火时,可用灯帽将其盖灭,盖灭后需重盖一次,以免下一次使用时灯帽打不开。
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焰,以免引起灯内酒精燃烧造成爆炸。
学生观看视频后掌握温度计测量水温的方法。
学生亲手尝试。
观看视频后注意如何使用酒精灯。
学生亲手尝试。
抽象的想法转化为直观的图。
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掌握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提醒: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火;不能用嘴吹灭火焰;熄火时要用灯帽盖灭。
观看酒精灯的实验方法视频资料,加深印象。
3.给烧杯里的水加热实验材料:烧杯、清水、石棉网、三脚架、酒精灯、温度计。
实验步骤:(1)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清水,放在火上加热。
(2)观察加热过程中水的变化和温度的变化,记录水沸腾时的温度。
(3)观察水沸腾时,水中、水面和水面之上的各种现象。
(4)将套有塑料袋的漏斗放在沸腾的水面下(塑料袋被挤压过),观察袋子的变化。
实验现象:加热过程中,烧杯壁开始变模糊并冒热气,小气泡越来越多,逐渐扩散到空气中,有水汽形成,加热一段时间后,液面开始沸腾。
漏斗上的塑料袋鼓起来,温度计100℃就是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大大增加。
温馨提示:1.一定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酒精灯。
2.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其他酒精灯。
3.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
4.加热后的烧杯、三脚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很烫的,不要用手触摸。
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回答问题。
学生自由通过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出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汽化现象,并知道水在沸腾时的温度不变。
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大约会扩大1600倍。
《水结冰了》教案预设:水一直冷下去会变凉,自来水就很凉;冷却到一定程度,水就会结冰,像小河里的水一样。
观察并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实验材料:试管(短而细)、温度计、保温杯(或在普通的塑料杯外面包裹一块干毛巾)、碎冰、纯净水、食盐、记号笔。
实验步骤:(1)在试管里加入一半的纯净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试管里水的温度。
(2)拿一只保温杯(或在普通的塑料杯外面包裹一块干毛巾,减缓杯中冰的融化速度),在杯内装满碎冰,把试管插入碎冰中,用温度计测量试管里水温的变化。
(3)在碎冰里加入较多的食盐(加食盐可制造更低的温度),保持几分钟后持续观测试管中水的温度。
(4)观察到试管里的水开始结冰时,读出温度计的示数,并注意观察试管中水结冰后体积发生的变化。
(5)水完全结冰后,在试管上标记冰柱的高度。
观看《水结冰了》视频资料,加深理解。
观察并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水的初始温度水开始结冰时的温度保温杯中碎冰的温度水结冰后体积的变化实验结论: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学生活动完成后,通过实验数据,同学们所测的温度是否相同。
学生要注意实验中过程中的误差问题。
在实验活动中,我们要提醒做两次标记:第一次是试管中倒入清水后,第二次是试管中的水完全结冰后。
比较液面和冰柱的高度有什么不同。
测量时,温度计的位置不能动,不要碰到试管壁。
仔细观察水结冰的变化过程,当水开始结冰时,记录温度。
冰和水有很多相同点,如都是无色、无味、透明的,虽然它们也有很多不同点,但这些不同点都是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状态产生的差异其他的特性并未发生改变。
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水能结成冰,冰也能融化成水,这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结论:冰和水是同种物质,冰是固态的水。
凝结与凝固凝结是指气体遇冷而变成液体的过程。
例如: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却变成看得见的水滴。
凝固是指在温度降低时,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例如:水结冰。
冰雕视频欣赏。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水和冰既有相同点:没有颜色、没有气味,透明,又有不同点:冰——有固定形状、不会流动、坚硬,水——无固定形状、会流动、柔软。
水结成冰以后,形态发生了改变,从液体变成固体。
通常情况下,水在0℃时开始结冰,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就是由于热量的变化。
在本课中我们还进行了科学实验。
科学实验是一项严肃的活动,我们必须按照要求,科学、规范地实验。
此外,我们还要注意观察、认真思考、仔细分析,只有这样,才会有收获!板书 3 水结冰了教学反思:《冰融化了》教案实验目的:探究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的变化。
实验材料:一个结冰的试管装有热水的烧杯、标记笔。
实验过程:(1)取一个结冰的试管,在冰面处做上标记,把试管浸在热水里,观察冰的融化过程。
(2)在冰融化过程中,记录温度的变化。
(3)当冰完全融化成水后,在试管内的水面处做上标记,比较冰和水的体积。
(4)实验现象:试管壁不断有水珠流下,冰的体积慢慢变小,直至完全融化。
冰融化过程观察记录冰融化前冰融化一半冰完全融化表面比较结实,是固体,温度低于0℃冰面有水出现,是冰和水的混合物,温度保持在0℃冰变成了水,呈液态,温度高于0℃,慢慢会达到室温,水面降低(体积变小)实验结论:冰融化成水后,由固态变成液态,体积变小了。
观看视频,观察冰融化成水的过程。
比较水、水蒸气和冰的相同和不同,并用箭头表示它们的转化关系。
水、水蒸气和冰的状态不同,水是液体,水蒸气是气体,冰是固体,它们都是由水分子组成的、并且可以互相转化,如水受冷可以变成冰,冰受热可以变成水。
可以用下图表示它们转化关系: 加,可以加快冰块的融化速度。
小组讨论实验方法。
学生实验并总结:冰吸收热量,温度上升,固态的冰融化成液态的水,体积变小。
小组讨论,并用箭头表调动学生思维,思考实验方法。
让学生先预测冰融化成水可能出现的变化,是希望学生能注意到试管里冰的体积、形态等方面的变化。
梳理水的三态变化,理解转化关系。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课题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单元1 学科 科学 节次 5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用吸管或用吹风机的热风向冰块的某一部分吹热气,观察到了冰块的变化,说明冰块融化过程要不断地从外界吸收热量。
将结冰的试管放入热水中,观察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
通过在试管上做标记,我们了解到冰融化成水后体积会减小。
比较水、水蒸气和冰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认识到三者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要求我们在实验观察活动中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板书冰融化了 温度升高教学反思:板书教学反思:《加快溶解》教案《混合与分离》教案《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案《感受空气》教案《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案出水面的位置。
②杯底的纸团有没有湿?▲我会思考:想一想,你观察到的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2.学生领取材料,开始实验,教师指导。
3.小组汇报交流。
(1)当把塑料杯压到水槽了底部时,杯子内的水面有没有发生变化?(预设:没变)(2)杯子底部的纸团怎么样了呢?(预设:没湿)(3)纸团没有湿,杯中水面没有变,说明水槽里的水有没有进到杯子里面?(没有)(4)水为什么进不去呢?(预设:杯子里有空气,空气占据了杯中的空间,水就进不去了)(5)小结:这种现象说明空气可以占据一定的空间。
(6)分析纸团湿了的原因:有没有小组杯底的纸团是湿的?为什么你们的纸团会湿呢?(预设:杯子压下去倾斜了,空气泄露了,水进到杯子里,纸团就湿了)(二)扎孔观察1.引出扎孔:空气占据了杯子的空间,所以水进不去,你有办法让水进到杯子里吗?(预设:杯子底部扎一个小孔)2.为了大家的安全,杯底的小孔已经扎好了,你们只要撕开杯底的胶带纸就可以根据要求进行实验。
(1)按住小孔,压杯入水(3)松开手指,观察变化“空气能占据空间吗”学习单(二)扎孔观察▲观察与思考:①当松开手指后杯子中的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请你在图3和图4的杯子中用线画出水面的位置。
②还有哪些情况发生了变化?3.学生继续小组探究,教师指导。
4.简单交流:(1)杯子底部扎了小孔以后,杯子中哪些情况发生了变化?(预设:杯子中水面变高了)(2)水面怎么会变高了呢?(预设:水跑到杯子里面了)(3)水是什么时候跑到被子里面去的?(预设:松开手指以后)(4)水跑到杯子里后,空气去哪里了?(预设:空气被水挤出了小孔)(5)空气被水挤出了杯子,就是说刚才被空气占据的空图3 图4三、研讨交流,小结课堂四、拓展延伸,应用挑战间现在被谁占据了?(水)(6)水占据了杯子的空间,那么杯底的纸团怎么样了?(预设:湿了)(7)湿了的纸团把它从杯子里拿出来放在盘子里。
(三)打气观察1.提问:水的本领还真大,把空气挤出了杯子,你能想办法让空气再回到杯子中去吗?(预设:向杯子里吹气)2.出示气筒:怎么吹?(预设:嘴巴)老师这里有更先进的工具,我们就用它把杯子里的水赶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