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企业模仿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摘要: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源泉,企业要想在市场中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以提高绩效,必须创新,由于中小企业资金短缺、人才匮乏、抗风险能力差等自身特点的现实,决定了模仿创新是其技术创新的最佳选择,因此本文研究中小企业模仿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模仿创新;中小企业;企业绩效
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越来越多地把目光聚集到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创新上,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创新在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中占据着极其重要战略地位。
因此,中小企业要想在市场中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必须创新。
但企业必须依据自身实际情况,恰当的选择创模式。
一、模仿创新——中小企业创新的理性选择
根据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可以将创新类型分为率先和模仿两个类型。
率先创新指通过企业自身的不断努力和研究,实现核心技术或者核心概念的创新,并在此基础上依靠企业自身的能力完成创新的后续环节,率先达到让技术商品化和市场化,向市场推出全新的产品或率先使用全新工艺的一类创新行为。
一般而言率先创新基本上都是原始的创新,开辟的一般都是全新的市场和领域。
模仿创新是指企业以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为榜样,并以其创新产品为示范,跟随率先者的足迹,通过率先创新的成功与失败的教
训和经验来完善自己,通过引进购买或反求破译等手段吸收和掌握率先创新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并在此基础上对率先创新进行改进和完善,进而对具有竞争力的商品进行开发和生产,参与竞争的一种渐进性创新活动。
简而言之,模仿创新就是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研发,增加新的功能。
基于以上两种创新的定义以及中小企业自身发展实际特点,我们认为模仿创新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最佳选择。
1.中小企业规模相对较小,组织结构扁平化。
模仿创新的投入
较小,适合中小企业的经营规模和能力。
2.中小企业资金、资源有限,经营风险大。
率先创新企业面临
全新市场的开发。
新市场的开发需要的投入, 既要推介自己的产品, 又要宣传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诱导启发用户, 将潜在的需求变为现实的需求。
这部分投入是相当大的。
而晚入市场的模仿创新企业, 则可以节约这些投入费用。
另外,模仿创新是对率先创新的创新或进行产品性能改进, 或进行工艺改进, 或进行市场深度和广度的
开拓, 或进行产品移植等, 所以, 失败率较低。
3.缺乏信息和技术源。
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
薄弱, 加上对外信息渠道不畅通, 致使中小企业很难获得最新的
技术市场信息;同时有很难吸引高校和产研院所与其长期稳定地
进行产、学、研的合作创新。
模仿创新除了正式渠道外,还可以采取非正式渠道获得有效信息,一定上程度上,避免了中小企业难以
捕捉最新消息的弱势。
综上所述,单纯的引进或者自主创新并不是中小企业的最优选择,从实际来看,要优先的提高技术创新就要对引进技术进行模仿,模仿具有以下几个特性:一是跟随性。
模仿创新主要是吸取率先这的经验教训,集成优他们的优秀成果,跟踪前进;二是开发针对性。
模仿创新不是对模仿对象的照抄照搬,而是对所要模仿的产品、技术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和创新,根据本企业地区、消费者需求有选择性的进行开发研究;三是投入经济性。
模仿创新是在创新链中的某些环节集中力量投入,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形成产品独特的优势;另一方面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模创新对中小企业绩效的影响
企业之所以采取模仿创新,一方面基于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的不足,另一方面是因为模仿创新能给企业绩效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调查表明,模仿创新在经济效果方面并不劣于率先创新(如下表所示),总的来说,模仿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具体如下我国率先创新与模仿创新企业盈利比较
1.模仿创新有助于促进企业有形与无形资源的积累
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模仿创新可以正式、非正式渠道来引进技术。
如日本企业经常派遣技术人员以出国考察学习参观为名获取国外企业的技术秘密,日本曾以参观学习为名,成功窃取了我国的宝贵的生产技术:宣纸和景泰蓝的制作工艺,经过其改进和模仿创
新,产品性能大大超过了我国的水平。
2.模仿创新有助于企业提高管理效率和降低管理成本
模仿者不需要在研究与开发、专利、培训和技术服务商投入大量的资金,因此,企业可以将这些资金投入到组织内外部需要提高与改进的地方,这无疑有助企业绩效的改进。
3.模仿创新有助于企业发现盈利机会
模仿者能够在创新者产品开发和市场努力的基础上,通过改进产品从而超越创新者;而且,创新者不是总能采取正确的战略,这位模仿者提供了发现市场、改进产品设计、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的机会,有利于企业抓住盈利机会,提高绩效。
结论
结合中小企业的实际特征以及模仿创新较率先方式下的比较优势,不言而论,模仿创新是中小企业发展的理性选择,尽管企业可能认识到这一点,但是对于模仿创新影响中小企业绩效的路径到底是怎样的?通过模仿创新将知识引进到企业中,企业如何实现对知识的吸收、整合以及在转化为自身技能?这是目前研究的一个不足,希望可以有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作者单位:①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②西南财经大学证券与期货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岚:企业模仿创新研究,2002
[2]年志远: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模仿创新,科学管
理研究,2004.12
[3]戴强:我国中小企业应走模仿创新之路,经济师,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