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向高:晚明风云人物嘉靖四十五年(1566 年),年满 7 岁的“厕仔”开始读书,受业于同村的儒生王肖冈。
王肖冈给“厕仔”取名为“向高”,寓意日后步步高升。
叶向高“过目成诵,属对敏捷”,被称为“奇童”。
叶向高后来赋诗《王肖冈先生》,对恩师的教诲表达了深深的谢意:早岁趋庭日,严亲教诲私。
乡里相怪讶,是父好誉儿。
卓哉王先生,三叹称神奇。
授经恒避席,搦管每舒眉。
平生无他学,独此是吾师。
模范日以远,色泽尚在兹。
颓落感迟暮,叔昔负深期。
隆庆元年( 1567 年),叶朝荣被选入国子监学习,叶向高随行,寄宿于刑科给事中魏体明(今福清东瀚后营村人)家。
魏体明的两个儿子整天与叶向高嬉闹,很不高兴,欲伺机将叶朝荣父子打发走。
时任户部员外郎的同乡施公听说叶朝荣进京入太学,并住在魏体明家,特偕夫人前往拜访。
施公见叶向高眉清目秀,称赞不已,转而对魏体明说:“小向高卓尔不凡,必成大器,将来其位将在你我之上。
夫人何不生女许配给他?”此话一出,魏体明改变了对叶向高的看法,消除了打发叶朝荣父子的念头。
隆庆六年( 1572 年),叶向高参加县试,督学宋仪望欲拔其第 1 名,福清知县许梦熊因其年少,抑居为第 3 名。
万历二年( 1574 年),许梦熊主动为叶向高做媒。
直隶南陵县教谕的王一言,曾资助贫困的梦熊完成学。
梦熊登第后,担任福清令。
此,恩早已去世。
梦熊悉后,答恩情,决定他的女儿一佳婿,于是向王家提。
不料遭到王家拒。
后来,梦熊叶向高做媒,娶福清海口永里(今里美村)廷御之女玉,并自其主婚。
叶向高成婚当日,“ 者如堵,奇事”。
明代何《》:梦熊⋯⋯以士任。
民好士,物色大学士叶向高童子中,婚配,助之采,其日宴堂以荣之,尽邑异。
及叶以功名,人名公知人。
万七年( 1579 年),叶向高福建,考取第 21 名。
次年,却在北京会中落第。
万十一年( 1583 年),叶向高参加在南京行的会,与同方懋学、刘、佘梦同榜登士第。
秋天,赴京廷,二甲第 12 名,士出身。
次年,又以福建考生第 1 名考取庶吉士第 6 名,翰林。
三年修期,授翰林修,年 27 。
万十四年( 1586 年)、十八年( 1590 年),叶向高因父母相去世,一直在家守孝。
二万二十二年( 1594 年),叶向高守制期,任南京国子司。
万二十五年( 1597 年),叶向高回北京升右德兼侍。
第二年,太子朱常洛缺官,礼部侍郎郭正域是叶向高的好友,叶向高是合适的人,于是推荐内次位。
位与首志皋及臣沈一商量,遭到沈一制。
但志皋支持位。
不久,叶向高升任左春坊左庶子兼侍读,辅导朱常洛读书。
因叶向高“长髯于思,风来拂动”,朱常洛称叶向高为“飞须先生”。
师生结下深厚情谊。
同年,首辅赵志皋养病,次辅张位挂闲,沈一贯成了首辅。
万历二十七年( 1599 年),叶向高因上疏请罢矿税、撤矿税监,被沈一贯排挤出京,转任南京礼部右侍郎的虚职。
自此,他滞留南京达10 年之久,得不到升迁,直到沈一贯致仕。
万历三十二年(1604 年),国子监祭酒周寅致仕,按照才学非叶向高接任无疑,但又遭到沈一贯排斥。
叶向高在仕途上一再失意,心灰意冷,多次要求致仕,得不到恩准。
万历三十五年( 1607 年),首辅沈一贯、次辅沈鲤致仕,内阁唯朱赓一人。
朱赓闭门不去办公。
神宗增补阁臣,命于慎行、李廷机、叶向高三人入阁,又招旧辅臣王锡爵入阁。
十一月,叶向高被推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万历三十六年( 1608年),朱赓、于慎行先后去世,王锡爵拒绝入阁,李廷机又杜门不理事,阁务仅靠叶向高一人主持达7 年之久,时人称叶向高为“独相”。
这时,神宗已在位30 多年。
因其不理朝政,宦官乘机擅权,政治腐败,赋税苛重。
叶向高入阁之后,看到内库金银堆积如山,而朝廷对边防缺饷置之不理等弊端,上疏直陈:国家危机在于“廊庙空虚”,此乃一也;上下否隔,此乃二也;士大夫好胜喜争,此乃三也;多藏厚积,必有悖出之衅,此乃四也;风声气习,日趋愈下,莫可挽回,此乃五也。
希望神宗奋发图治、根除积弊,但神宗置若罔闻。
不但如此,为搜刮钱财,神宗还派矿税监四出扰民,兼之各省水旱告急,于是,叶向高痛切进谏。
自万历二十四年至四十二年( 1596 — 1614 年),经叶向高反复力争,神宗终于撤回辽东税监高淮和福建税监高寀,使两地民困得以稍苏。
三万历皇帝的长子朱常洛理应立为太子,但万历皇帝欲改立与郑贵妃所生的三子朱常洵为太子。
由于叶向高等群臣坚决反对,万历皇帝不得已,封朱常洵为福王。
是为“国本之争”。
万历后期,士大夫门户林立,党争日炽。
叶向高调剂群情,平息党争,但不少建议未被神宗重视,以致党争愈演愈烈。
万历四十二年(1614 年)八月,叶向高连上62 道奏疏请求辞职,终于获准,时年56 岁。
此前,以叶向高一品考三年满,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改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
至叶向高致仕之时,又命加少师兼太子太师,赐银一千两、彩缎四表,裹大红丝坐蟒一袭,差官护送他回家。
叶向高回到福清之时,他唯一的儿子叶成学在他到家的前一天因病去世。
郁郁寡欢的叶向高终日与夫人及诸孙过着恬静的乡间生活。
期间,他着手筹建福庐寺,重修瑞岩山弥勒佛阁、黄檗寺藏经阁,足迹遍及八闽大地。
叶向高还热心瑞岩山景区的开辟,形成了佛窟岩、天章岩、大洞天、振衣台、桃花洞等37 景。
四万历四十八年( 1620 年)七月,神宗驾崩,太子朱常洛即位,是为光宗,改元泰昌。
光宗皇帝念恩师叶向高“匡时伟器,经略宏才”,召其进京辅政。
然正当叶向高登程之时,光宗驾崩,朱由检登位,是为熹宗。
熹宗一登基,立召叶向高入朝。
叶向高以社稷为重,二度入阁担任首辅。
叶向高上任之时,宦官魏忠贤勾结熹宗乳母客印月专权,朝廷上下乌烟瘴气。
熹宗年少,不辨忠奸。
支持正义的叶向高屡受排挤,终因不敌对手,只好请求辞职。
天启四年(1624 年)七月,叶向高获准辞归,朝廷加太傅,时年66 岁。
熹宗令福建地方官按80岁以上老臣退休例,给叶向高定时慰问,以示殊恩。
叶向高告老返乡时,将熹宗赐予的一千两白银在家乡建造了一座桥,名为“赐金桥”,欲使乡人“共沐天恩”。
叶向高在这座桥建成后,还写了一篇《赐金桥记》,告诉后人莫忘皇恩,文云:吾乡在海上荒陋之区耳,吾先世在元末、国初颇有仕宦,然不能通显,至先少傅公乃典方州,而余凭藉世泽庭训,叨冒逾涯,又幸得乞骸骨以归故乡,徘徊枌榆桑梓之间,以自乐其余生,是亦人生难得之遭,而吾乡千百年之所仅见也。
愧余凉薄无能,为绿野昼锦之堂,用侈知遇其所托,以章宠灵、而昭来许者,仅在兹桥,故为述其命名之意如此。
庶几后之君子得有所考焉。
虽然这座桥早已荡然无存,但叶向高撰写的《赐金桥记》却如一座丰碑,永远昭示着后人。
福建地方官获悉叶向高告老返乡,准备为其在叶府门前竖旗。
叶向高闻讯,即致书知县汪泗论坚辞,并说:“若邑中必以旗来,不肖亦必不敢恭命”。
天启七年( 1627 年)八月,熹宗驾崩。
同月廿九日,叶向高因患黄疸性肝炎逝世,终年69岁。
当年,崇祯登基,三年后,叶向高被追赠太师,谥“文忠”。
五叶向高一生著作等身,“诗文委析、鬯发,情发兼至”。
有《苍霞草》 20 卷、《苍霞续草》 22 卷、《苍霞余草》 14 卷、《苍霞诗草》 8 卷、《纶扉尺牍》 10 卷、《纶扉奏草》 30 卷、《续纶扉奏草》 14 卷、《官中实录》 8 卷、《蘧编》(注:《淮南子·原道训》载:“故蘧伯玉行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谓春秋卫国之蘧伯玉五十岁时,后悔之前的四十九年皆错。
“蘧编”概出此意。
另一说,“蘧”乃“籧”之误,“籧”为粗竹席,谦也20)卷、《说类》 60 卷、《参补古今大方诗经大全》 14 卷、《玉塘纲鉴》72 卷、《福清县志》 4 卷、《宫词》 4 卷、《福庐灵岩志》 3 卷。
其中,《蘧编》、《苍霞草》、《苍霞续草》、《苍霞余草》、《纶扉奏草》、《四夷考》等书曾被列为禁书达百余年;《官中实录》手抄本曾在朝鲜汉城流传很长一段时间;《苍霞续草》、《纶扉奏草》草稿据说保存于北京、福州、日本东京等地。
张廷玉《明史》卷240 、万斯同《明史》卷342 、王鸿绪《明史稿》卷200 、徐纮《皇明名臣琬谈录》卷72 、曹溶《明人小传》卷 3、赵吉士《续表忠记》卷 2、陈鼎《东林列传》卷 17 、明弘治《八闽通志》、清乾隆《福州府志》、清乾隆《福清县志》、南京大学历史系编写的《中国历代名人辞典》、中国人事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宰相传》等书,均收有叶向高传略。
此外,融籍已故福建师大历史系教授王文杰于1949 年写有数万字的《叶向高传》,使之成为是国内较早研究叶向高的史家之一。
全文分“入相之前”、“入相”、“文忠公之调停政策”、“罢政以后生活”、“文忠公之著作”、“后语个”6部分。
六叶向高是福建的藏书家之一。
他藏书颇丰,与藏书家邓原岳、曹学佺等人交谊很深。
谢肇淛见叶向高藏书丰富,常常到他家中传抄典籍。
谢肇淛家藏的秘本多自叶向高家抄录而来。
《历代藏书家辞典》收录叶向高的名字,称其“富藏书。
”福清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的美誉。
唐宋以降,诗家辈出。
南宋时期,诗坛出现了“江湖诗派”,其中较著名的就有敖陶孙、林希逸、刘翼、林同、释圆悟等一批福清诗人。
明代福清人林鸿更成为“闽中十子”的首领。
据说,明万历年间,叶向高归乡后曾在福清组织“南湖七贤诗社”。
据说,这是福清最早的诗社。
叶向高很重视乡邦文献的出版,曾热心刊刻唐宋时期福建名人的文集,如刊刻了唐代晋江人欧阳詹的《唐欧阳先生文集》。
欧阳詹是最早驰名中原的闽中文人之一,与韩愈等人同科联举,时称“龙虎榜”。
叶向高还刊刻了五代闽中著名文人黄滔的《唐黄先生文集》以及邑人、郑侠的《西塘郑先生文集》。
此外,曾参与《福清县志》的编修,曾汇编《许文穆公集》、《西塘集》、《福唐风雅集》、《郑介公祠录》等 10 多种书,还与晋江人李廷机为建阳书坊“种德堂”主人熊成治编撰《历朝纪要纲要》 20 卷,为传播先贤著述、弘扬乡邦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叶向高“工书法,宗二王,书体姿媚,行笔流畅,苍润遒劲”,“书法圆媚,大字尤雄伟。
”尤精草书。
他与黄道周、张瑞图并称“福建草书三大家”。
目前,叶向高的书作渐被看好,市场拍卖价不菲。
叶向高的草书,有放达洒脱之貌,法度森严入神;有董其昌书法柔遒之妙,笔法干净利落,无拖泥带水之弊。
其中锋用笔,一顿一挫,能取能舍,并用笔多取缓势,但筋骨内含,其笔法有绵里裹针之妙,堪称佳作。
不但字形端庄优美,中规入矩,法度严谨,而且字字皆有来历,无一杜撰。
其笔法使转映带,尤为精采,给人老成持重、从容不迫的感觉。
有一种唐诗宋词格律般的跳顿与节奏,以及具有中国古典音乐所特有的旋律之美,极其耐人品味。
七入阁伊始,叶向高即上书表明心迹:“无营身肥家,徇私罔上;无以成心违众,胜心拜群;无以党心植交,以患得患失固位。
”他告休之日,反省一生称“未尝害一人,未尝受一人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