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学号:09070624 姓名:宗祎科举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
翻阅历史的浩卷,中国的科举制度最早创始于隋朝,于唐代被确立制度更加完善,在宋朝臻于完备,而明代是科举制度的鼎盛,清代在沿袭明代的各种程式有所发展外,同时也是科举制度的终结,历经唐、宋、元、明、清。
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
科举制度有一定程度的平等竞争性,有益于社会各阶层的流动,有益于文化的编制和普及,更因为其有利于封建王朝统治的稳定和巩固而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
但科举制度自身的弊端使其日益成为社会思想文化发展进步的滞碍。
科举制度的废除,是中国教育史上带有革命性质的变革,但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1905年9月2日,清政府正式下诏,宣布废止科举、兴办学堂。
一纸诏书,宣告实行了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永远退出了中国历史舞台。
这是20世纪中国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它不仅仅是一场教育革命,而且是一场政治变革,并引起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迁。
科举制度与当今的高考有着不同之处,也有相同的地方。
不同之处,科举是一种选官制度,只要考中进士,就可以当官了。
而现在的高考,只是能否进大学学习的一种资格考试。
两者相同之处,都是通过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可以说成绩是唯一的衡量标准。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高考制度,与古代科举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科举制度与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是联系在一起的。
科举制的出现,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从汉朝开始,出现了州县官举荐人材和朝廷直接征聘有名人氏当官的制度。
在魏晋时,还在各州设立了专门评估本地人材的官员,采用九品中正制来评估人才,使得一部分下层人氏(寒士)能够进入官员队伍。
这种举荐与评估,尽管也有出于公心的,但更多的是为了个人或家族的私利,而且,主要集中在豪门贵族中,重家世,轻才德,还出现了不少沽名钓誉和弄虚作假的情况。
隋唐以后,随着中央集权和专治制度的加强,官僚制度日趋完全,需要补充大量的官员,于是出现了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仕的科举制度,这与过去的选官制度相
比,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它只看考试成绩,不讲家庭出身,使得一些穷苦的读书人,也能通过科举考试做官,进入统治阶层。
这样,既扩大了选官的范围,也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我国的封建社会能够稳固那么多年,与我们采取科举取士制度是有很大关系的。
以至于明清时代到过中国的外国人对我们的科举制度是羡慕得不得了。
随着清王朝的灭亡,科举制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作为遗产留下的,也就是高考制度了。
“文革”结束后,由于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读大学的人越来越多,使得高考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有人反对现在的高考方式,认为有种种弊病,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等等。
是啊,我是同意这些批评的,按我们现在的高考方式,按照我们根据高考成绩录取大学生的做法,肯定会扼杀一部分人才,特别是一些偏才。
可是,如果不采用高考,又有什么方式可代替呢?
八股文,在实际工作中没什么用处,却是科举制度的一块敲门砖。
谁不懂怎样做八股文,就当不了“父母官”,即使满腹经纶,也无法“为人民服务”。
但是,如果过于沉溺在八股文中,那也只是书呆子一个,也是无法当一个“好官”的。
高考也一样,谁不重视高考,连大学的门都进不了,就会失去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机会。
反过来,过于重视高考,长时期地把精力都放在高考上,也会使学生成为考试机器,而在实际工作中却没有能力施展。
如今,高考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一个热门话题之一,高考制度也在不断的改革,更有越来越多的学子寒窗苦读,为的就是最后一次的高考。
如同古代的学子为了科举一样。
因此,我觉得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现象对后世影响最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