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女娲造人

女娲造人

女娲造人
教案背景:
对象:初一学生
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预习生字词语,熟悉课文(标好段落);
了解课文大意。

并能熟练朗读
教学课题:
本片课文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最后一个单元,本单元的单元要求是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并能掌握文章大意的能力,同时借助课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课文的重难点。

教材分析:
《女娲造人》这篇课文属于神话,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同时课文中隐含的大量想象,教师可加以引导让学生充分调动想象的积极性。

所以将教学目标设定为如下:熟练朗诵课文,结合具体情景感情诵读;理解文中的神形“人”身的女娲形象;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对神话改编的能力。

同时把理解女娲形象、感情朗读和激活学生想象力、培养对神话改编的能力作为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讲授法
教学过程:
教师展示图片
(/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 %C5%AE%E6%B4%D4%EC%C8%CB&in=23942&cl=2&lm=-1&st=-1&pn=8&rn=1&di=10469 80080&ln=2000&fr=&fm=&fmq=1332117480703_R&ic=0&s=0&se=1&sme=0&tab=&wi dth=&height=&face=0&is=&istype=2#pn8&-1&di1046980080&objURLhttp%3A%2F
%%2Fuploadfile%2F2010%2F1111%2F20101013-7cd10779 .jpg&fromURLhttp%3A%2F%%2Fkewen1230%2F&W705&H102 4&T9048&S144&TPjpg)——图片出处
你们认识她吗?是谁?
看来大家都认识她。

谁愿意说说你所认识的女娲
(或者:你是怎么认识女娲?)
大多数学生会讲从故事、书本,这是便可引出神话。

这时便可向学生介绍女娲补天的神话。

女娲补天:水神共工造反,与火神祝融交战,共工被祝融打败了,他气得用头去撞西方的世界支柱不周山,导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间。

女娲不忍人类受灾,于是炼出五色石补好天空,折神鳖之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人类始得以安居。

(中国神话中女神的形象)(/view/59793.htm)今天我们来学习的也是关于女娲的另一则神话——女娲造人。

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片文章的主要内容。

开天辟地之后,女娲觉得孤独,便用黄土捏了一个个人,后来又用绳子挥洒这一绝妙的办法制作除了很多的人,分为男女世代绵延,这个世界变得热闹充满生机。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女娲呢?结合文中句子说一说。

预设1:神的形象
品读:她把这个小东西放到地面上。

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就喊:“妈妈!”
删字:她把这个小东西放到地面上。

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接触地面活了起来,开口就喊:“妈妈!”
通过一、二大组和三、四大组之间的分组,让学生感受,问:你从原句中感受到了什么?(或者问:原句好不好,好在哪里?)
一……就表现出人变活的速度很快。

侧面体现出女娲的神力,是一个神的形象。

(指导学生朗读要点::连词——速度快,还要重音)
总结:要带着喜悦、喜爱的感情,朗读速度快,抓住重音一……就、小东西、小家伙。

可以让学生个读或者男女比读。

其他也可看出女娲神形象的句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叫做女娲。

据说,她一天当中能够变化七十次;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

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成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这么一挥洒,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和先前用黄泥捏成的小人儿,模样一般无二。

(还有很多,只要学生找到便可)
预设2:人的形象。

孤独感:可是单单没有人类。

这世间,无论怎样说吧,总不免显得有些荒凉寂寞。

喜怒之情: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
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

人的心理: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呢?
人的生活:夜深了,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而且还会疲倦。

(会睡觉、会疲倦)
品读: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你感受女娲怎么样的情感,尤其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励学生用这样的表情去感情朗读这句话。

删读: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不由得”是什么意思?
学生可能会换用情不自禁,追问能不能删,学生便能理解不“不由得”是形容“满心欢喜、眉开眼笑”的程度,更要重读。

全班齐读。

女娲造人的故事举例我们现在如此遥远,竟然还能写的如此生动,他是用了什么方法呢?
补充材料1:神话——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

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

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view/3562.htm)
补充材料二:袁珂——神话作家,著有《中国古代神话》、《中国神话传说》、《古神话选释》、《神话论文集》、《袁珂神话论集》、《中国神话百题》、《神话故事新编》、《中华文化集粹丛书〃神异篇》等。

(/view/62555.htm)
展示:《风俗通》——通常说天地开辟以后,还没有人类。

女娲揉团黄土造成人。

这项工作太费力了,女娲忙不过来,就把一根绳子放到泥浆中,拉出来,溅出的泥点子就成了人。

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

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哪些是作者想象出来的?
;造人的原因、造人的方法、女娲的心理和表情等等。

品读:想着,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

删读:想着,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

可以删去吗?使得语句更加精简凝练。

不行。

三个“揉团着”程度是逐渐加深的,所以在读的时候重音要一步步加强;同时“小东西”也是表达出女娲对这个娃娃的情爱之情。

可让学生个读或者全班齐读。

获得生命的欢乐。


结合女娲造人中的图片,让学生想象,假设你就是那个被女娲刚造出来的第一个人,站在了创造你的女娲妈妈的手中,你会对这个世界、对女娲妈妈说些什么呢?
此问题主要然让学生在文中图片的情景创设下,能够展开想象的翅膀,只要言之有理,教师都给予肯定。

针对作者想象出来的内容,你觉得好不好?你觉得想象的内容好不好?不好,说说你认为的更好的想象;若好,说出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

:好。

好在运用了夸张和想象,具体描绘了女娲造人的原因和女娲在造人过程中的表情、心理以及造人方法的想象等等。

:不好。

不好,则让学生说说自己认为更好的想象。

课外拓展和作业布臵:
放飞想象:天地开辟之后,有了人类,但是天上有十个太阳。

后羿力大无比,射掉了九个太阳,剩下现在的一个太阳,让人们安心居住。

结合想象,将改编的内容写在抄写本上,字数至少200字。

板书设计:
女娲造人
神人
想象
教学反思:
这堂课执教两次,每次执教后都有不同的体会感受。

第一次执教时,没有在课堂中涉及神话的体裁和作者的介绍,学生在想象的环节上虽能进行,但是两者在课堂的过渡衔接上少了点火候。

第二次进行稍微调整,即生成了此番教案。

相比第一堂课,第二堂课堂流程许多,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感知也较先前清晰很多。

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去发现课文的隐性想象,为什么要用自己的想象填充课文。

课堂变得有理可循。

同时在第二次执教的课堂生成中,学生给了我很多的感受。

尤其是在朗读情感和技巧的指导上。

学生读的时候可能是无意识的读出来,教师则需要特别关注学生朗读的这个点,并将其概念化,甚至有时候可以追问,为什么这么读,从朗读技巧过渡到学生感情。

纵观这两堂课,有着一个共同的不足,这是我事后在听师父课时意识到的问题:情景的创造。

在课堂,让学生想象“假如你就是女娲妈妈创造的第一个小人,你会对母亲说什么”。

个人觉得这个问题也是能够打开学生想象力,但是在实施中成效只是一般。

反思之后才发现是自己情景创设的不够好。

应该用音乐创设当时世界初创的情景,教师以自己的语言引导学生仿佛臵身其中的感觉,让学生身临其境,那么回答便会丰富起来。

参考资料:
/czyw/jszx/tbjxzy/jsys/qs/201008/t20100825_72785 9.htm——人教版教师参考用书(七年级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