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节-产业转移导学案(精品文档)

第二节-产业转移导学案(精品文档)

课题:第五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二节 产业转移 —— 以东亚为例导学案班级: 组别: 姓名:课前预习案【预习目标】1.了解产业转移的因素2.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预习内容】一、产业转移:1.概念:企业将产品的部分或全部由 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2.分类3.目的:降低生产 ,扩大销售市场 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1.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 、 、 。

2. 劳动力因素(1)特点:在国际范围流动性很 。

不同国家或地区,劳动力数量、质量、价格差异大。

具有 、 且 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2)劳动力因素的不断变化,导产业在 上不断转移 3. 内部交易成本因素4.5.三、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影响 1.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1)发达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导致 产业向国外转移,可使国内的 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

(2)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接受 国家产业转移,可加快本国或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缩短 时间,加快 进程区域产业转移: 的产业转移国际产业转移: 的产业转移易成本内部交 与有工业联系的其他 打交道 与地方 行业(包括政府)打交道 生产组织;职工培训发达国家内部交易成本高→推动企业向国外转移 发展中国家改善投资环境,减少内部交易成本→吸引产业转入2. 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1)国际产业转移使各国根据自己条件发展相应产促进分工与合作,推动区域经济的。

(2)产业转移促使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重点生产处于不同的阶段,形成产业的与合作。

(3)产业转移通过企业把转移和转入国对同一的生产活动联系起来,形成产品的分工与合作。

3. 改变区域地理环境(1)产业转移改变了区域的;(2)产业转移伴随着的转移和扩散4. 改变劳动力就业空间分布一个国家产业大量向国外转移,减少国内机会,常引起人口增加;劳动力丰富发展中国家吸引产业转入,缓解压力课中探究案【学习目标】1、了解产业转移的定义、分类2、理解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3、结合实例,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重点难点】1、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汇总疑惑】各学习小组汇报预习中的疑惑点,老师板书在黑板上,以便本节课一一解决【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垦利县工业发展背景资料,比较不同时期工业的发展。

二、课堂探究探究一: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自主探究6分钟,小组合作4分钟)问题1:读课本图5.7思考:三家境外企业在我国东部沿海投资办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问题2:读课本图5.8思考:为什么东亚国家或地区工业化之处都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问题3:出口加工区一般都在有优势的区位条件或良好的工业基础。

这样的区位对于降低企业生产内部交易成本有什么作用?归纳总结、提升拓展:【例1】受劳动力成本和数量、质量及变化的影响,而进行转移的往往是A.资源密集型产业B.劳动密集型产业C.技术密集型产业D.市场密集型产业探究二: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自主探究10分钟,小组合作5分钟)问题1:按照课本图5.13所示规律,如果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由高到低分成第一级至第四级,从国家分工角度看,处于不同级别的国家应重点发展哪一发展阶段的产业?联系东亚,你会得出怎样的结论?问题2:按照课本图5.14,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是产品的一般加工环节,为什么?问题3:阅读课本图5.16,说明产业向国外转移对日本经济的不利影响?成果展示、汇报交流:(小组探究的成果)归纳总结、提升拓展:【例2】下列产业转移对经济、环境等方面影响的叙述。

正确的是(双选):A.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可导致环境污染大量转移和扩散B.日本重化工业向海外转移,可同时将环境污染向国外扩散C.高新技术产业的转移可导致国内失业人口大量增加D.拥有丰富劳动力资源的发展中国家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三、反馈训练、巩固落实(请同学们利用课堂上分钟时间,完成当堂检测题,小组交流、展示答案。

下课收交给教师批阅)一、选择题读世界汽车产业三次大转移示意图,回答1-3题。

1.19世纪80年代汽车首先在欧洲诞生。

有关汽车工业的正确叙述是A.汽车工业出现在第一次技术革命时期B.汽车工业不易与相关工业集聚C.欧洲工业化早,发展汽车工业基础好D.汽车工业是典型的资源密集型工业2.第一次从欧洲转移到美国,美国汽车产量迅速增加的有利条件是A.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汽车工业B.钢铁、石化等工业迅速发展,为发展汽车工业创造了条件C.美国出现逆城市化,促进汽车工业发展D.国土辽阔,有利于发展汽车工业3.进入80年代,日本汽车产量稳居世界第一。

其主要条件是A.原料、燃料丰富 B.分布集中,工业投入少C.水能丰富,动力投入多 D.重视科技投入下图反映的是某公司逐步扩展的四个阶段图中内圆表示公司早期市场区,中圆表示国内市场区,外圆四个部分表示不同的国外市场。

回答回答4-6题。

4.推动该公司从阶段1发展到阶段4的最主要动力是A.占领市场 B.靠近原料地 C.获得廉价劳动力 D.保证能源供应5.该公司向国外扩展的最重要的方式是A.设立工厂 B.设立销售代理商 C.设立销售部 D.设立研发中心6.若该公司采用直接投资建厂的方式进入发达国家甲,最可能的原因是A.该产品技术含量高 B.躲避贸易壁垒C.甲国交通通达性高 D.消除消费文化差异二、综合题7.江苏是我国经济大省,但省内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平衡。

为了促进共同富裕,江苏省制定了苏北崛起、振兴苏中的发展战略。

图21中的箭头a、b分别表示江苏省内的人口流动和产业转移的方向,下表为苏北某县开发区内企业招工信息表(部分)。

单位佳鹏纸管洪港毛纺华美服饰康利欣电池工种操作工操作工操作工操作工名额15 300 100 20⑴江苏省内的人口流动方向是,影响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

⑵江苏省内产业迁移的方向是。

⑶从该县招聘信息可以看出,该开发区的工业部门以指向型为主;从招聘的职位来看,劳动者素质要求较、劳动力数量要求较。

⑷该县建设工业园区,接纳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有哪些?⑸为推动该县可持续发展,开发区计划对新迁入的企业设置相应的门槛,请你对门槛的设置提出一些建议:。

【回扣目标】(请同学们总结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解决自己的疑惑点,从而完成学习目标)课后提高案(主要包括课后巩固练习、课外拓展、课后作业等部分)工业门的地域转移是和结构升级相联系的。

结合完成第1—3题。

1.如果图中三条曲线表示同一工业部门,则最可能是()A.石油化工工业 B.航天工业 C.电视机制造工业 D.制糖工业2.该工业的地域转移,按照先后顺序依次是()A.日本——美国——中国 B.中国——日本——美国C.美国——日本——中国 D.日本——中国——美国3.该工业迁入我国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迁出地环境优美 B.迁出地资源丰富C.迁入地市场潜力大 D.迁入地劳动力素质高读我国承接全球IT产业转移的路径(图A)和IT全球化竞争的金字塔模型示意图(图B),回答4-6题。

4.图A中,我国承接全球IT产业转移的路径①是指A.珠江三角洲 B.长江三角洲 C.环渤海地区 D.闽南地区5.图B为IT全球化竞争的金字塔模型,C是指A.制造和研发环节 B.品牌和核心技术环节C.加工和组装环节 D.市场和运输环节6.下列关于我国IT产业发展趋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发挥廉价劳动力的优势,降低成本,增加产品竞争力B.高层次承接新一轮全球IT产业转移C.产业高度集聚,规模效应进一步扩大D.增加科技投入,由“IT制造”向“IT创造”升级读产业典型产品周期示意图和产品生产环节的价值链图,回答7-9题。

7.从产业典型产品周期示意图上看,发达国家的工业部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出现的时间是A.Ⅰ B.Ⅱ C.Ⅲ D.Ⅳ8.从生产环节的价值链图看,发展中国家在产品整个周期中处于A.设计环节 B.加工环节 C.营销环节 D.设计、营销环节9.发达国家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办厂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A.科技发达 B.劳动力素质高、数量多、工资水平较低C.自然资源丰富 D.离世界发达地区近读“世界汽车产业三次大转移示意图”,完成10—12题。

10.19世纪80年代,汽车首先在欧洲诞生。

有关汽车工业的正确叙述是()A.汽车工业出现在第一次技术革命时期 B.汽车工业不易与相关工业集聚C.欧洲工业化早,发展汽车工业基础好 D.汽车工业是典型的资源密集型工业11.第一次从欧洲转移到美国,美国汽车产量迅速增加的有利条件是()A.劳动力资源丰富 B.钢铁、石化等工业迅速发展C.美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D.国土辽阔,有利于发展汽车工业12.进入20世纪80年代,日本汽车产量稳居世界第一,其主要条件是()A.原料、燃料丰富 B.分布集中,工业投入少C.水能丰富,动力投入少 D.重视科技投入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在一定程度上既是对区际商品贸易与区际要素流动的一种替代,又可以促进劳动力、资本与技术在区际间的流动。

据此回答13—15题。

13.这些产业向中国沿海地区转移,是因为中国沿海地区主要拥有( )A.资本和技术优势 B.劳动力优势 C.交通、服务优势 D.能源优势14.关于世界产业的转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最大的受益者是发达国家②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③这种产业转移也可以由发展中国家转移到发达国家④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和环境恶化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15.关于世界产业的转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产业转移中,发达国家多用朝阳产业取代夕阳产业,形成新的工业基地②发展中国家抓住世界产业转移的机遇,可以在不长时间内实现经济起飞③在产业转移中,必然导致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的恶性开采,发达国家则实现可持续发展④产业转移可能伴随污染转移和人口迁移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6.根据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

例如,我国沿海企业向内地迁移,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

下图显示珠江三角洲地区部分工业的“二次转移”,导致周边地区出现集群效应。

⑴图中有我国重要的________(热带经济作物)分布区,该区域间调配的能源主要是________。

⑵“9(大陆省区)+2(港澳地区)”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香港地区和西南地区发展经济的不利条件各是什么?⑶产业集群效应对珠江三角洲周边地区的发展有何积极和消极影响?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参考答案例1、 B 例2、BD反馈训练、巩固落实一、选择题1.C2.B3.D4.A5.C6.B二、综合题7.⑴由苏北到苏南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⑵由苏南到苏中、由苏中到苏北、由苏南到苏北(答对2点即可)⑶廉价劳动力低多⑷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土地价格较低⑸要求迁入的企业环境污染小,限制或禁止污染严重的产业迁入;要求迁入的企业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限制技术落后且难以升级的企业迁入(言之有理,即可得课后提高案1-5 CCCCB 6-10 ADBBC 11-15 BDBCD16.(1)天然橡胶水电(2)香港:人多地少,劳动力成本高,土地租金高,资源、能源短缺西南:地形复杂、崎岖,交通不便;资金短缺,科技落后;劳动力素质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