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气血津液病证
第一节郁证
郁证: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烟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广义:外邪、情志等因素所致的郁在内
狭义:单只情志不舒为病因的郁
【病因】①情志失调②体质因素
【病机】病位:肝,可涉及心、脾、肾
病性:初多实,后虚或虚实夹杂
病机:七情所伤、情志不遂,或郁怒伤肝、导致肝气郁结而为病,肝喜条达主疏泄,长期肝郁不解,情志不畅,肝失疏泄,可引起五脏气血失调【诊断要点】忧郁不畅,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咽中如有炙脔,吞之不下,中青年女性,情志内伤病史
【辨证要点】①辨明受病脏腑与六郁②辨明症候虚实
【治疗原则】理气疏肝,调畅气机,移情易性
第二节 血症
血症:凡血液不寻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吐血》著名治吐血三要法,强调了行血、补肝、降气 《血证论》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治血四法
【病因】①感受外邪②情志过极③饮食不节④劳欲体虚⑤久病之后
【病机】各种原因共同病机:火热熏灼、破血妄行及气虚不摄、血溢脉外 【诊断依据】出血①鼻衄②齿衄③咳血④吐血⑤便血⑥尿血⑦紫斑 【病症鉴别】 鼻衄
咳血
吐血
尿血
尿血与血淋 尿血与石淋
血症主要类型
【辩证要点】①辨病证不同②变脏腑病变之异③辨证候之虚实【治疗原则】治火、治气、治血
【分证论治】
尿血
紫斑
第三节痰饮痰饮: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金匮要略》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用温药和之
《仁斋直指方》外饮治脾,内饮治肾
【病因】①外感寒湿②饮食不当③劳欲体虚
【病机】病位:肺、脾、肾
主要病机:三焦气化失宣。
三焦失通失宣,阳虚水液不运,必致水饮停积为患
病性:总属阳虚阴盛,疏化失调,阴虚致实,水饮停积为患
【诊断依据】
【治疗原则】温化,以温药和之。
治标之法:发汗、利尿、攻逐;治本之法:健脾、温肾【分证论治】
悬饮
溢饮
第四节消渴
消渴:以三多一少,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内经》记载“消瘅、肺消、膈消、消中”
《金匮要略》最早提出治疗方药,白虎加人参汤、肾气丸
《证治准绳消瘅》渴而多饮为上消(经谓膈消),消谷善饥为中消(经谓消中),渴而便数为下消(经谓肾消)
【病因】①禀赋不足②饮食失节③情志失调④劳欲过度
【病机】病位:肺、胃、肾(关键)
病性: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互为因果)
病机:伤及阴气导致气阴两虚,气虚及阳最终导致阴阳两虚、肾阳虚衰
【诊断依据】三多一少,尿甜味,并发症:眩晕、肺痨、胸痹心痛、中风、雀盲、疮痈,遗传性
【病证鉴别】
【辨证要点】①辨病位(上(肺燥)、中(胃热)、下(肾虚)消)②辨标本(阴虚为主、燥热为标→阴阳俱虚)③辨本病与并发症(痈疽、眼疾、心脑病)
【治疗原则】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证治分类】
中消
【并发症】白内障、雀盲、耳聋→滋补肝肾→杞菊地黄丸合羊肝丸
疮疡痈疽:初起→解毒凉血→五味消毒饮
病久→益气解毒化脓→黄芪六一散合犀黄丸
第五节自汗、盗汗
自汗、盗汗: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
自汗: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盗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首先记载了盗汗的名称,并认为由虚劳所致者较多
【病因】①病后体虚②情志不调③嗜食辛辣
【病机】总属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营卫失和,汗液外泄失常。
一、肺气不足或营卫失和,以致卫外失司而津液外泄;二、阴虚火旺或邪热郁蒸,逼津外泄
【诊断依据】头面、颈胸、四肢、全身出汗,自汗、盗汗症状,病后体虚、表虚受风、思虑烦劳过度、情志不舒、嗜食辛辣等易引起自汗、盗汗
【鉴别诊断】
【辨证要点】辨阴阳虚实。
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因肝火、湿热等邪热郁蒸所致,属实。
病久者,阴阳虚实错杂。
自汗久可伤阴,盗汗久可伤阳,出现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
【治疗原则】虚证:益气、养阴、补血、调和营卫;
实证:清肝泄热、化湿和营;
虚实夹杂:根据虚实夹杂主次适当兼顾
【分证论治】
第六节内伤发热☆(甘温除热)源于《内经》,补中益气汤
内伤发热: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以小建中汤治疗手足烦热,后世甘温除热治法先声
【病因】①久病体虚②饮食劳倦③情志失调④外伤出血
【病机】
【诊断依据】起病缓慢,病程较长,低热、自觉发热,不恶寒、头晕、神疲、自汗、盗汗,气、血、阴、阳亏虚或气郁、血瘀、湿阴史,伴疼痛、鼻塞、流涕、脉浮
【治疗原则】属实者:治宜解郁、活血、除湿、配清热;属虚者:应益气、养血、滋阴、温阳
【证治分类】
虚劳:又称虚损,以脏腑亏虚,气血阴阳虚衰,久虚不复成劳为主要病机,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症候的总称
《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论述虚劳原因及症状,五劳、六极、七伤的具体内容作了说明;五劳:心肝脾肺肾劳;六极:气血筋骨肌精极;七伤: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寒饮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恐惧不节伤志明张景岳对阴阳互根互用理论作深刻阐释“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
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
【病因】因损致虚,因病致虚
【病机】病位:五脏
病机:脏腑亏损,气血阴阳不足,久虚不复
病性:虚损
【诊断依据】醒神衰败,身体羸瘦,大肉尽脱,食少厌食,心悸气短,自汗盗汗,面容憔悴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
病程长久虚不复【病症鉴别】
【治疗原则】“虚则补之”“损则益之”
【证治分类】
气虚
阴虚
第八节肥胖
肥胖:多种原因导致体内膏脂堆积过多,体重异常增加,并伴有头晕乏力、神疲懒言、少动气短等症状的一类病证【病因】①年老体弱②饮食不节③缺乏运动④先天禀赋
【病机】病位:脾与肌肉,与肾虚关系密切,并与心肺功能失调及肝失疏泄有关
病性:多属本虚标实之候,肥人多痰、湿、气虚
总属阳气虚衰,痰湿偏盛,脾气虚弱,肾阳虚衰
【诊断依据】食过多肥甘厚味少运动及家族史,体重超标,排除水肿等器质性病变
【辨证要点】①辨标本虚实②辨脏腑病位
【治疗原则】补虚(健脾益气)泻实(祛湿化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