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北洋舰队筹建原因构成作用和覆灭资料

论北洋舰队筹建原因构成作用和覆灭资料

本文为2010年西安文理学院政教系近现代史教研室暑期社会实践成果之一
论北洋舰队筹建原因、构成、作用和覆灭
云天禄
(西安文理学院历史系陕西西安 710065 )
【摘要】文章探讨了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的筹建、构成、作用和覆灭原因。

因第一次、二次鸦片战争的惨败,面临被欧美日等列强殖民瓜分的窘境,清政府建成北洋舰队。

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加之战斗指挥失误,导致了舰队的覆灭。

【关键词】甲午海战北洋舰队警示作用
一.北洋舰队筹建过程
北洋舰队创建的提出:
第一,因第一次、二次鸦片战争的惨败。

1866年清廷批准左宗棠(后沈葆祯接任)在福建马尾设立总理船政事务衙门,并开设造船厂和水师学堂,迈出了建立近代海军的第一步。

第二,因1874年5月日本侵略台湾,中国举国上下大为震惊。

恭庆王提出了“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等六条紧急机宜;李鸿章则提出暂弃关外、专顾海防。

第三,1875年5月30日清廷下令由沈葆祯和李鸿章分任南北洋大臣,从速建设南北洋水师,并决定每年从海关和厘金收入内提取400万两白银作为海军军费,由二洋分解使用。

沈葆祯从大局出发,清政府决定了优先建设北洋水师,北洋的成军之路由此开始。

北洋舰队筹建有国内方面原因:
第一,十九世纪初期后,第一次、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旧式水师的失败以及中法战争中福建水师的覆灭深深刺痛了大清帝国朝野上下国民的心,“天朝上国”的美梦从此破灭,“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以夷攻夷”等有识之士的主张充斥中华大地。

第二,清廷面对对外作战接连败北的局面也深感海防的重要,痛下决心对旧式水师进行革新。

第三,1874年5月日本侵略台湾,日本在当时仅是一个小国,在得到了几艘外国军舰后居然也敢侵犯大清帝国,这一事件使得中国举国上下大为震惊,清政府开始感到日本“将为中国永久大患”。

第四,以恭庆王、李鸿章、沈葆祯等洋务派的“海防”之论的一致努力,使清政府决心加快建设海军。

第五,1885年的中法战争中,南洋舰队被击沉,这件事极大的刺激了清政府加强北洋舰队建设。

国际方面原因:
第一,十九世纪初期,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相继发展完成,欧美列强综合国力显著提高,资本主义体系日趋建成,对外扩张加速,中国面临着被殖民瓜分的窘境。

第二,清王朝统治腐朽没落,对外丧权辱国,对内镇压反抗,为维持其统治,必须加强军备建设。

第三,特别是面对邻国日本的侵略威胁,被视为国家的大患。

二、北洋舰队军队构成
北洋舰队军官构成。

北洋舰队各主要战舰舰长及高级军官几乎全为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并多曾到英国海军学院留学实习。

北洋舰队中层军官内多是原留美幼童,被召回国后到福建水师学堂学习海军后服役。

而根据《北洋海军章程》,要求士兵必须会写自已的名字,粗通文字,懂得舰艇知识。

舰队内一直亦有外国人担任军官作技术专家及指导。

北洋舰队的军官多能操英语,内部指挥命令亦是以英语发号。

北洋舰队舰艇概况。

1875年,北洋大臣李鸿章从英国阿姆斯特朗兵工厂定购了“镇东”、“镇南”、“镇西”、“镇北”等8艘蚊炮船,开始清朝海军向国外购军舰的历史。

1879年又另定购了两艘巡洋舰“超勇”、“扬威”。

1879年11月,“镇东”、“镇西”、“镇南”、“镇北”
蚊炮船陆续回国。

1881年9月、10月,巡洋舰“扬威”、“超勇”,蚊炮船“镇中”、“镇边”也先后回国。

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后,清政府鉴于形势紧迫选定在德国伏尔铿船厂订造两艘铁甲舰“定远”、“镇远”及一艘铁甲巡洋舰“济远”,为保证造舰的质量,派员驻厂监造。

1885年铁甲舰“定远”、“镇远”、巡洋舰“济远”回国,1887在外定购的“致远”、“靖远”、“经远”、“来远”竣工,并于1887年秋驶回祖国,至此中国所有在外定购的军舰已全部回国,加上原有的自造舰只北洋水师的舰艇总数达到50余艘,计5万余吨。

分成主力舰队、鱼雷舰队、后勤舰队。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于山东威海卫刘公岛正式宣告成立并于同日颁布施行《北洋水师章程》。

从此,近代中国正式拥有了一支在当时堪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

1888年以后,舰队经费大幅减少。

而当时正是海军技术突飞猛进之时,至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时北洋舰队已多年未置新舰,部分应进行之更新工程如更换新式火炮亦未能进行。

原有的战舰已开始落伍,无论航速、射速皆落后于日本。

北洋舰队的配套战略体系:胶东半岛、辽东半岛是扼守京津的门户,北洋海军先后在大连的旅顺口、威海的刘公岛建海军基地,大沽口加强炮台建设。

三、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的表现
丁汝昌(1836.11.18~1895. 2.12),北洋海军提督。

早年参加太平军,当太平军大势已去的时候,被迫随队叛投湘军,不久改隶淮军,参与对太平军和捻军作战,官至记名提督。

1879年,被李鸿章调北洋海防差用。

1881年1月,率北洋水师官兵200余人赴英国,接带“超勇”和“扬威”巡洋舰回国。

1888年出任北洋海军提督。

在威海卫之战中,指挥北洋舰队抗击日军围攻,但未得到上级命令,无奈港内待援,致北洋海军陷入绝境。

弹尽粮绝后又无援军来援的希望,拒绝了伊东祐亨的劝降和瑞乃尔等的逼降,服毒自尽以谢国人。

1、黄海海战:1894年9月17日12点50分爆发,此战历时5个多小时,中方由于接战队形不利于机动和发扬火力,加之一度中断指挥,故损失重大,“经远”、“致远”、“超勇”、“扬威”和“广甲”等5舰先后沉毁,“定远”“镇远”“来远”和“靖远”等4舰受伤,官兵伤亡约1000人。

北洋水师退回旅顺、威海,避战保船不再出战。

此后,黄海制海权落入日联合舰队之手,对甲午战争的后期战局具有决定性影响。

2、威海卫海战:1895年1月20日,日军攻击山东半岛。

北洋水师退守刘公岛坚守待援,广大官兵誓死抵抗,无奈腹背受敌外援断绝,丁汝昌等将领炸舰自尽。

少数变节官员同洋教员投降日军,至此北洋舰队彻底覆灭。

四、北洋舰队走向覆灭的原因
1、清廷政治上的低能与短视,当是第一大祸端
朝廷对海洋缺乏认识,使具有近代意义的北洋舰队得不到先进的舰艇补充和技术提高,使海军无法更新换代,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对日本的侵略没有足够的警惕,战前缺乏准备,战事既起后又应对无方。

而相比之下,日本可谓励精图治,战前及在战略层面上拟定了上中下三套策略。

2、中日经济上的差距,虽然当时中日国民财富总值相差并不大,但人均相差悬殊
且中国仍处于农业经济,无法负担建立现代海军所必需的经费甚至连规定的经费也被挪用。

在战争中弹药问题至为突出,大大降低作战力。

战后舰艇战伤无法及时修复。

而日本,在当时已能自行建造主力战舰,损坏修补能力也远强与中方。

3、军事上,双方舰队总吨位相差不大,但北洋舰队分散,日本联合舰队编队灵活,效率高
日军在一天之内完成了原本互不相属的舰只的调动编队,并随即展开联合演练。

日本创造性地将舰队编为本队和几个游击队,在黄海海战过程中,本队和第一游击队互相配合,在同北洋主力的决战中占据优势。

4、北洋海军最高长官李鸿章和战役指挥员丁汝昌在战略思想,战术指挥上犯了错误
李鸿章在战略全局上筹措不力,缺乏争夺制海权的“海上决战”思想。

身任提督重任的丁汝昌对北洋舰队指挥犯有严重错误,只顾听从于李鸿章的消极防守命令,未能积极大胆捕捉战机,没有坚决实施抗登陆作战,率北洋舰队殊守军港,坐以待毙,处于被动挨打,造成全军覆灭。

总结北洋舰队走向覆灭的原因对于加强现代海军体系建设,防御敌人从海上的入侵,保卫领海主权,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将起到警示作用。

【作者简介】
云天禄(1989—),男,陕西城固人,从事中国近现代军事史研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