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探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原因

初探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原因

初探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原因
19世纪80年代,中国近代海军建设曾有过一段辉煌时期。

1888年,随着北洋舰队的正式成军,中国近代海军无论是舰队规模、舰种设备、海军章程、专业海军官兵的训练和配备都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当时的北洋舰队有主力军舰十艘:当时的战列舰(铁甲舰)定远舰、镇远舰二艘,排水量都达到7335吨,装甲雄厚,主炮为六门大口径克虏伯巨炮,其中位于舰艏的四门克虏伯巨炮口径更是高达305mm,射程远,威力大,综合性能为世界之最。

主力巡洋舰有致远舰、来远舰、经远舰、济远舰、靖远舰、平远舰,它们和上面的定远舰、镇远舰一起被世人称为“清国海军八大远”。

此“八大远”都兼取德国克虏伯系列和英国阿姆斯特朗系列武器装备,兼采二家之长,综合性能优于日本联合舰队。

除此之外还有超勇、杨威两舰,也不落后于当时日本国装备的军舰。

但北洋舰队成军之日的宏大气象也引起了一直对中华虎视眈眈的日本国的惊悸,他们为了和北洋舰队抗衡,马上加速海军建设的步伐,努力购买新军舰,更新最新式装备,训练更专业的海军官兵。

但当时的日本明治维新刚起步不久,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基础羸弱,要建设大规模的近代海军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日本倾举国之力,也买不起定远、镇远级别的战列舰,只好由天皇和皇室带头,政府和公务员撙节裁剪费用,发动民间捐款集资。

日本用集中起来的资金,大力购买新式巡洋舰。

当时的新式巡洋舰对于北洋舰队和清朝其它舰队的优势是航速更快,并装备有大量的速射炮。

日本的意图很明显,在买不起主
力铁甲舰的情形下,面对现实,大力购买航速快、射速快的新式巡洋舰以综合北洋舰队大炮巨舰的优势。

到1894甲午海战前夕,日本海军总吨位已经超过北洋舰队。

但此时的北洋舰队并非不能一战,日军对于北洋舰队也没有绝对优势。

但甲午海战以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而告终,这一悲剧结局是由多方面原因决定的。

第一,是日本民主政治对清朝人治政治的胜利。

明治维新后日本走向民主化道路,国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而清朝的洋务运动只注意吸收西方先进的军事装备、工业技术,没有借鉴西方民主制度之万一。

老大沉暮的清帝国所奉行的,仍然是延续千年被中国人研究得炉火纯青的人治之术。

民主制度的最大优越性在于能公平公正公开的选拔和任用人才,让公民根据自己不同的能力和专业技能处于各自最合适的岗位之上,以发挥整个国家机器的最大功率,为国家服务。

而人治的最大弊端是任人唯亲,权力者只对权力的来源负责。

这样造成的结果往往是处于一个岗位的人并不一定是在专业技能、人格魅力、活动能力、见识气度等方面最适合的,只是因为他和某一“大佬”的私人关系密切而得以窃据高位。

比如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的司令伊东佑亨就是根据其过硬的专业海军知识和技能、指挥艺术等当选的,而北洋舰队的总司令海军提督丁汝昌原系骑兵将领,没有经过系统而专业的海军训练。

他是一名英勇的将军,是一名优秀的骑兵将领,但却不是一名合格的近代海军指挥员。

他得以掌控北洋舰队的原因是他是北洋大臣李鸿章的亲信。

李鸿章是清末洋务运动的主将,是具有世界眼光的优秀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
他为北洋舰队的缔造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但在整个人治漩涡里,他也不能独善其身,也只有以人治对应人治,否则他就会失去他权力的根基,会失去他整军经武、治国济民的平台。

第二,害死北洋舰队和清朝海军的另一个重要杀手是无所不在、从上到下、自下而上的腐败。

腐败到什么程度?腐败到各军舰购买炮弹的钱都被贪官污吏塞进了自己的腰包儿!打仗时没有炮弹和炮弹不充足会有什么结局?你我都知道。

致远舰的悲剧就是在炮弹用尽的情形下迫不得已发生的。

按照定远舰、镇远舰的排水量、装甲厚度、主炮口径、射程、火炮数量核算,在炮弹充足的情况下,定远舰和镇远舰在单一作战的情况下至少可以独立击沉日军三艘巡洋舰!黄海海战的事实也证明日舰的速射炮根本无力击穿定远、镇远的厚重装甲。

在我们的装甲不能被敌方击穿的情形下,再加上克虏伯巨炮的有效射程当时就达到7000米,而日军各舰的主炮有效射程一般都在4000米左右,可以说当时的定远舰、镇远舰对于日军来说是无敌的。

只可惜炮弹不充足,没有充分发挥大舰巨炮的优势。

定远镇远的威力也不是理论上的,在战斗前期,定远舰主炮曾击中日军最新战舰吉野号,当时就造成130多人死伤,足见其巨大威力。

第三,自北洋教习琅威理(优秀的海军军官)辞职后,北洋舰队的训练都流于形式,敷衍了事。

甚至于在打靶演习时预设码数,预先把大炮调整到固定角度,这样当然可以掩人耳目,几乎是百发百中。

但平时流于形式的训练在实战时是要以鲜血、生命和尊严来偿
还的。

第四,丁汝昌也要为北洋舰队战败负重大责任。

丁汝昌不是专业的海军将领,但作为实质的北洋舰队司令,在战前他有义务制定详细的海战应急预案,做各种准备工作。

但丁汝昌粗疏到连预设替补旗舰的常规工作也没安排。

致使定远舰主桅杆被击断的情形下没有替代的旗舰,这给北洋舰队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自此,北洋舰队各舰失去统一指挥,各自为战,阵脚大乱,损失惨重。

第五,慈溪太后修建颐和园和庆祝自己的六十大寿耗费了数千万两白银,却没有划拨专用经费用于海军建设也是造成北洋舰队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

自1888年北洋舰队正式成军后,文恬武嬉的清朝文官武将们,大多陶醉于暂时的辉煌和强大,认为京师门户已经牢固了,可以高枕无忧了。

面对日本针对清朝的疯狂海军竞赛,李鸿章等清醒的大臣极力主张继续扩大舰队规模,添置新式军舰,更换新式锅炉和速射炮,但以翁同龢为首的只会坐而论道、纸上谈兵的迂腐文官认为李鸿章是危言耸听,借机增强自己的实力,不但不划拨专用经费购买军舰,就连舰队常规用于维护的经费都加以克扣。

到黄海海战时,超勇、杨威两舰已经老旧到一开炮就有铁锈哗哗落下的地步!这样的舰队能打胜仗的话,那肯定是上帝死了!
第六,日军对于北洋舰队的胜利,是精细国民性格对于粗疏国民精神的胜利。

日军做事精细,在战前做了大量细致深入的准备工作,将军舰和武器装备保养得完好。

在临战前很多日本官兵甚至将私人物品和船上无关紧要的物品抛入大海,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军舰的机
动性能。

与此相反的是,日本海军军官、日俄海战时成为日本联合舰队司令的东乡平八郎曾上北洋某军舰参观,发现舰上垃圾成堆,士兵仪容不整,剩菜剩饭丢在军舰的角落,东乡由此断言“清国海军的暂时优势必被日本逼平而胜之”!不幸的是,东乡的预言成为了事实。

国人在总结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时,都归结于英国的船坚炮利,但经过洋务自强运动努力,中国自己也拥有了名副其实的坚船利炮,还是没能改变屈辱战败、割地赔款的现实,而且甲午中日战争过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中国进一步朝着衰败、腐朽、动乱这个黑洞滑落而去,这就不得不令人反思除开“坚船利炮能救国家”之外的一些问题,这也为后来的改革家等改良国家提供了深刻的教训,给他们指明了更广阔的的方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