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章 药物的毒物代谢动力学

第2章 药物的毒物代谢动力学

第二章 药物的毒物代谢动力学
第一节 药物体内过程与毒性
毒物吸收、分布、生物转化与排泄的相互关系
体循环
组织器官
吸收
游离型
Free
Bound
结合型
代谢物
排泄
生物转化
一、吸收(absorption )
(一)经消化道吸收:是药物吸收最重要的部位之一, 主要在小肠内进行。 影响消化道对药物吸收速度的因素: 1. 药物的理化性质 2. 胃肠道存留食物的多少 3. 胃肠道局部的pH 4. 药物在胃肠道各部位的停留时间 5. 胃肠道的吸收面积和吸收能力 6. 胃肠道的分泌能力 7. 肠道的微生物菌丛
7. 数据的统计评价
所获数据应能对中毒量进行有代表性的评价。
(二) 经呼吸道吸收
气体、挥发性溶剂或颗粒可经由肺部吸收,如吸入给
药、喷雾给药,因此药物可通过肺泡壁吸收产生毒性作用。
药 物 鼻 咽
血 液
支 气 管
胃 肠 道
肺泡
(三) 经皮肤吸收
药物通过皮肤吸收的机制
1. 单纯扩散 2. 毛发区的毛囊吸收 3. 汗腺管吸收 4. 经破损皮肤部位吸收
影响药物通过皮肤吸收的因素
弱酸性药物在碱性尿液中解离多,重吸收少,排
泄快,而在酸性尿液中解离少,重吸收多,排泄
慢。弱碱性药物则相反。
意义:改变尿液pH值可以改变药物的排泄速度,
用于药物中毒的解毒或增强疗效。如巴比妥类中
毒时用碳酸氢钠解救
2. 经胃肠道及胆汁排泄
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
(Apparent distribution)
volume
of
(二)药物(毒物)在组织中的储存 1.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Protein binding)
影响转运、无药理活性 可逆性 不同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不同
2. 药物在肝脏和肾脏的储存
肝脏细胞内的蛋白 谷胱甘肽S-转移酶
药物、毒物 有机酸
二房室模型:药物在某些部位的药物浓度和血液中
的浓度迅速达平衡,而在另一些部位中的转运有一速
率过程,但彼此近似,前者被归并为中央室,后者则
归并成为周边室。
三房室模型:转运到周边室的速率过程有较明显快
慢之分。
一房室模型(First-order compartment model)
一室模型计算公式: Ct
6. 代谢产物的测定
药物毒代动力学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受试药物在产生毒理作 用种属中达到的全身中毒量。但在下列情况下,血浆或其它体
液中代谢产物浓度的测定在毒代动力学试验中更为重要:
(1)当受试药物为前体药物而其代谢产物已知是活性药物时;
(2)当药物可被转化为一种或多种具有药理或毒理活性代谢产
物,且这些产物可导致明显的组织器官反应时; (3)受试药物在体内可被广泛生物转化时;
1. 药物的性质和浓度
2. 皮肤的酸碱度、水分含量、面积 和厚度。 3. 皮肤的解剖和生理特性
不同部位皮肤的吸收能力
1. 黏膜
2. 阴囊6. 上臂及大腿源自7. 前臂及小腿3. 眼皮
4. 脸
8. 手背及脚背
9. 手掌及脚掌
5. 前胸及后背
10. 指(趾)甲
(四) 注射吸收
静脉注射可使药物迅速而准确地进入体循环,没 有吸收过程。 肌内注射及皮下注射的吸收速度取决于局部循环。 动脉注射可将药物输送至该动脉分布部位发挥局 部疗效以减少全身反应。
- 毒性效应研究,以及在相同动物模型或可以合理外推的其它 动物模型另行研究。
5. 分析方法
将毒代动力学结合毒性试验,早期建立的分析方
法应根据生物转化情况和种属差异来选择分析药物和
检测基质 ( 生物体液或组织 ) 。研究方法对被测药物应
是特异的,有足够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定量限应满足
为获得毒代动力学数据所预期测定的浓度范围。
肝脏、肾脏中的 金属硫蛋白
金属 离子
3. 药物在脂肪组织中的储存
高脂溶性的有机化合物,如硫喷妥。
4. 药物在骨骼组织的储存
含有氟、铅等金属的化合物
(三) 体内生物膜屏障(membrane barriers)
血脑屏障 Blood Brain Barrier
胎盘屏障 Placental barriers
布速率差异,将机体分为若干房室。
动力学的房室概念是抽象的数学概念,其划分 取决于毒物在体内的转运及/或转化速率。 一房室模型 (one compartment model)
二房室模型 (two compartment model)
一房室模型:体内药物瞬时在各部位达到平衡,即 给药后血液中浓度和全身各组织器官部位浓度迅即达 到平衡。
4. 样本种类和采样时间点选择
样本的种类可以是血样、尿样和唾液等。在毒代动力学研 究中,采集体液的时间点应达到所需的频度,但不可太频繁以 免干扰正常的研究,并引起动物过度的生理应激反应。每项研 究的测试时间点应满足药物中毒评估的要求。时间点的确定应
以早期毒性研究的动力学数据为基础,也可根据预试验或剂量
3. 生物转化酶的特点及种类:
专一性酶 如ChE 非专一性酶(细胞色素 P450药物代谢酶系,CYP450) 生物转化主要在肝脏进行,因促进体内药物生物转化 的酶主要是肝脏微粒体氧化酶系统(又称肝药酶)也 称为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其特点是:专一性低,个 体差异大和活性可受药物影响
细胞色素 P450药物代谢酶系,CYP450
3. 给药途径
以改变给药途径(例如吸入、体表或非肠道释放)来进行毒 代动力学研究时,应基于受试药物拟推荐给药途径的动力学性 质。对某一药品采用新的临床给药途径时,例如一种初期作为 口服剂型开发的产品随后又作为静脉给药产品进行开发的情况 下,必须确定改变临床给药途径是否会显著降低安全范围。该 过程包括在人体比较现行的和推荐的给药途径下,进入体内原 形药物和(或)其相关代谢产物量 (AUC和Cm)。如果新给药途 径引起人 AUC和 ( 或 )Cm 的增加,或有生物转化通路的变化, 则应通过动物毒理学和动力学研究以保证安全性。如果推荐的 新途径与现有途径相比,进人体内的药物无显著改变,则其它 的非临床毒性研究可着重于局部毒性试验。
三、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药物在机体内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过程 ,是药物在体内消除的重要途径。
1. 药物代谢的部位
肝脏: 肝外部位:肠、肾、脑 等
2.药物在体内转化的两个步骤:
I相反应 药物 结合物 (氧化、水解、还原等) 代谢物 (结合) II相反应
药物经生物转化后,其结局如下: (1)毒性降低和极性增加 (2)产生毒性代谢物
毒性研究中剂量水平的设臵主要由受试种属的毒性 和药理学效应所决定。以下列举的毒代动力学原理有助 于剂量水平的设臵。
(1)低剂量:即无毒性反应的剂量。任何毒性研究的动物最小 中毒量在理论上应等同于,或刚刚超过推荐病人(或已知的)的最 高用量。 (2) 中等剂量:根据毒性研究的目的,中等中毒剂量应该能正 常反映较低(或较高)中毒剂量的适当倍数(或分数),以体现剂量毒性效应关系。 (3) 高剂量:在毒性研究中,高剂量水平通常由毒理学的需要 而定。一般要有少数动物中毒死亡,或体重明显减轻。
典毒代动力学由数据定义速率常数,因此这些模型
通常基于数据进行论述;而生理毒代动力学则能体 现已知的或假设的生理过程,因此这些模型通常基 于生理学进行论述。
生理毒代动力学的优点: 1. 这些模型能提供药物分布于任何组织器官的时程。 2. 能预测改变生理参数对药物组织浓度的影响。 3. 通过体表面积换算,相同模型能反映药物通过不 同物种的毒代动力学。 4. 能使复杂的治疗方案容易调节。
二、分布(distribution)
药物从血液向组织、细胞间液或细胞内液转 运的过程称为分布。 (一)分布容积 (distribution volume)
体内药物总量和血浆药物浓
度之比,Vd非体内生理空间
,因此也叫表观分布容积
A( m g) Vd C ( m g / L)
A:体内药物总量 C:平衡时血药浓度
是Ⅰ相反应中促进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 有许多种同工酶。
CYP2D6
家族 亚家族 酶
D
OH
Fe3+ D
H
P-450
Fe3+O
D H
Fe3+
D
H
(药物氧化)
P-450
(1) (4)
P-450

(结合)
2H
+
H2O Fe2+-O2- D Fe2+
H
D
H
P-450
(2) (3)
Fe2+-O2 D H
指自胆汁排进十二指肠的结合型药物在肠中经水 解后被再吸收的过程。
Liver
Drug
3. 经肺排泄 挥发性高的有机溶剂如乙醇等 4. 经唾液、汗腺排泄
铅、砷等重金属和某些生物碱等
5. 经乳汁、头发排泄 许多金属、毒品、有机氯农药等可从乳 汁排泄而影响婴儿。某些重金属可排泄到头 发中。
23
第二节 毒物代谢动力学
生理毒代动力学的缺点: 1. 需要较多的信息 2. 许多数学方程较难掌握 3. 许多参数在不同物种、品系或病理情况下很难定义。
三、毒代动力学研究实验设计 1. 动物选择
根据毒代动力学研究的需要和受试物的作 用特点、研究目的、样本的种类和数量等多种 实验需要选择合适的实验动物。
2. 确定剂量水平以达到合适的中毒量
P-450
(活化)
O2
P-450

(加氧)
细胞色素 P450催化物质循环
药物RH在细胞色素 P450药物代谢酶 系的作用下,进行如下反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