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日韩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的变化特征

中日韩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的变化特征

中日韩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的变化特征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曾寅初张辉内容提要:本文利用FAO的贸易统计资料,分析1960~2000年间中日韩三国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随经济发展而变化的趋势特征,并通过中日韩之间变化趋势的比较,论证三国之间农产品贸易的比较优势基础。

研究表明,中日韩三国由于处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表现出不同的比较优势,尤其在劳动密集型农产品贸易方面更为明显。

中国与日韩之间的农产品贸易摩擦,并不是相互之间不存在优势互补的基础,相反是由于基于这种基础而迅速扩大的贸易超出了进口国家进行必要调整的限度的缘故。

关键词:农产品贸易,经济发展,比较优势,东北亚经济同处于东北亚的中国、日本和韩国各处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

日本属于发达国家,韩国属于新兴工业国,而中国是发展中国家。

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有不同的资源赋存条件,从而往往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

这种以垂直分工为基础的比较优势互补性成为国际贸易的良好基础。

但是,在21世纪之初,中日韩三国之间先后出现了农产品贸易摩擦1。

这是否意味着中日韩三国的农业比较优势变化,具有不同于上述理论解释的特殊性呢?本文的目的,就是利用FAO的贸易统计资料,分析1960~2000年间中日韩三国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随经济发展而变化的趋势特征,并通过中日韩之间变化趋势的比较,论证三国之间农产品贸易的比较优势基础。

12000年中韩就大蒜发生了贸易摩擦,2001年中日又因为大葱、鲜香菇和席草而引起贸易摩擦。

一、 农产品贸易显性比较优势及其计算方法贸易显性比较优势是在现有贸易结构中表现出来的比较优势。

根据国际贸易的经济理论,贸易的基础是相对比较成本的差异。

在存在相对比较成本差异的情况下,无论是进口国,还是出口国,只要出口相对比较成本较低的产品而进口相对比较成本较高的产品,都可以在国际贸易中获益。

这样,在各国追求贸易利益的过程中,贸易结构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各国之间的比较优势。

显性比较优势就是要根据现实的贸易结构,来计算各国的比较优势。

因此,显性比较优势的前提条件,是现有贸易结构基本能够反映各国的比较优势。

关志雄(2001)利用显性比较优势的方法,根据比较优势通常会随着经济发展,从初级产品过渡到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最终转移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变化规律,分析了中国整体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的演变过程。

1992年,劳动密集型的一般制造业产品的比较优势超过了第一产业的产品,在1999年,机械产业产品的比较优势也超过了一次产品产品,中国的整体贸易结构已经进入成熟的新兴工业国类型。

显性比较优势方法在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牛宝俊等(1996)与郄贺良等(1999),分别计测了1980~1991年间与1987~1996年间我国主要农产品的显性比较值,分析了显性比较优势的时序变化特征及其原因。

程漱兰等(2002)则分析了1980年后,中国与韩国、日本之间的净出口指数的变化,提出了在东北亚进行农业资源整合存在潜在的巨大效益。

上述研究表明,利用净出口指数方法在分析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是现实可行的。

因此,本文将沿用他们的方法,以净出口指数R (index of relative export performance )来计算相对比较优势。

某一类或者一种产品的净出口指数,可以根据如下公式计算:IE I E R +-= 其中,R 为净出口指数,E 为出口额,I 为进口额。

净出口指数的经济含义,是净进口额在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

出口额越多而进口额越少,则净出口指数越小。

某种产品只有出口没有进口时,净出口指数达到最大值1。

相反,某种产品只有进口没有出口时,净出口指数为最小值-1。

根据现有贸易结构反映各国比较优势的前提条件,各国一般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进口自己不具备比较优势或者比较优势相会较弱的产品。

这样,净出口指数越接近于1,则此产品的比较优势越强。

净出口指数越接近于-1,则比较优势越弱。

为了考察生产要素赋存条件的变化对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影响,我们根据生产要素投入构成的差异和技术水平,将农产品划分为两类:1)土地相对密集型农产品。

包括谷物及其制品;2)劳动相对密集型农产品。

包括水果和蔬菜、肉类及其制品。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FAO 农产品贸易统计。

由于重点是考察历史变化,所有我们对原始数据进行了5年平均的处理。

二、净出口指数变化特征的国家间比较中国、日本和韩国都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贸易国。

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三国的农产品贸易额在亚洲的份额一直稳定在40%左右,而在世界农产品贸易总额中目前也占有10%的份额。

但是,由于各自处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生产要素的赋存与相对价格也不一样,由贸易结构所表现的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变化特征也就不一样(参见表1和图1)。

表1 中日韩农产品贸易净出口指数变化资料来源:根据FAO农业贸易统计资料计算。

注:此处的农产品定义是根据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对农产品的分类,只包括“狭义的农产品”并不保护水产品和林产品。

主要有以下几类:谷物及其制品,咖啡、茶、可可、香料,水果、蔬菜,肉类、肉类制品,天然橡胶,油籽,食糖、蜂蜜,纺织纤维,烟草,活畜和其他农产品。

这里选取了谷物及其制品作为典型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选取了水果、蔬菜和肉类及其制品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

1、农产品整体1960-2000年的40年间,日本的农产品净出口指数始终在-0.8至-1间波动,韩国与日本相似,但净出口指数值略高于日本,大体保持-0.6至-0.8的区间内;中国农产品净出口指数值起伏较大,60年代后期最高达到0.21,80年代前期最低为-0.12。

总体上看,始终围绕0值上下波动。

中日韩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无任何优势可言。

2、土地密集型农产品日本与韩国的谷物及其制品的净出口指数接近于-1,说明这些产品在日本和韩国两国几乎没有任何出口,只有进口。

而中国谷物及其制品的净出口指数在-0.2至-0.7之间波动,从总体上与日韩同属于净进口国家。

但是净出口指数值在80年代前期到达最低的-0.72之后,一直上升,到90年代后期已经回升到-0.24,说明中国在进口谷物的同时,出口谷物也在增长。

但从总体上看,中日韩同属于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进口国。

但是,在东北亚经济圈内,同样是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中国与日韩之间的地位却完全不同。

2002年,中国对日韩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贸易逆差分别为96.9亿美元和32.2亿美元,各占中国对日韩农产品贸易总逆差的1.2%和21.8%。

韩国自中国进口的农产品中,有16.5%是谷物及其制品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

而日本则只有0.98%为谷物及其制品。

从两者的贸易净出口指数也可以看出,近三年中国对日本的谷物及其制品贸易的净出口指数值始终徘徊在-0.8~-0.9之间,而对韩国则接近于-1。

可见,就国际市场而言,虽然中日韩国都是谷物及其制品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净进口国,但在三国之间,中国属于出口国,而日韩则是进口国。

这种的地位的不同,为中国与日韩之间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贸易摩擦,埋下了隐患。

3、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中国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贸易净出口指数一直处于较高水平,60年代后期曾经接近于1,此后虽然逐步有所下降,但是即使在90年代后期仍保持在0.4以上。

韩国的净出口指数值在进入80年代之前均为正值,70年代前期最大到达过0.49后,此后迅速下降,整个80年代接近于0,进入90年代之后转为负值、稳定在-0.4至-0.5之间。

日本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贸易,从60年代开始就已经处于入超的状态、净出口指数为-0.35,此后进一步降低,到90年代后期已经接近于-1。

从90年代后期的净出口指数值来看,只有中国仍然保持为正值,日韩都已经为负值。

这说明,就劳动密集型农产品而言,中国已经成为中日韩三国中唯一仍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

比较中日韩三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净出口指数的下降过程,我们可以发现,这种格局的形成是与各国的经济发展与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的。

日本的工业化进程在50~60年代,由于我们的分析数据开始于1960年,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日本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比较优势丧失的过程。

但是从图1中,我们应该不难推断出日本也曾经存在过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具有比较优势的时期。

韩国的工业化在70~80年代进展迅速,而这一时期也正是韩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比较优势逐步丧失的时期。

我国目前的工业进程十分迅速,这虽然还不足以引起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比较优势的丧失,但是在90年代后期,净出口指数值已经呈现出较快的下降趋势。

图1 中日韩三国不同密集型农产品贸易净出口指数比较资料来源:根据FAO数据计算而得。

注:横轴代表了8个阶段,其中1:1961-1965,2:1966-1970,3:1971-1975,4:1976-1980,5:1981-1985,6:1986-1990,7:1991-1995,8:1996-2000。

由于缺少1961年数据,韩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贸易净出口指数变化从1962开始计算。

三、农产品贸易类型的历史变化轨迹为了进一步考察生产要素赋存条件对农产品显性比较优势的影响,我国绘制了图2。

图中,横轴为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净出口指数,纵轴是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净出口指数,由此构成的四个象限,正好说明了不同国家的农产品贸易类型。

在第Ⅰ象限,无论是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还是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净出口指数都为正值,表明两种类型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都具有比较优势,这样的国家是土地资源丰富的传统农业国。

在第Ⅱ象限,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净出口指数为负,而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净出口指数为正,表明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已不具备比较优势,但是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仍然具有比较优势,这类国家是土地资源相对贫乏的发展中国家。

在第Ⅲ象限,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与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净出口指数都为负值,表示无论是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还是劳动密集型农产品,都已经不具备比较优势,这类国家为一般发达国家。

在第Ⅳ象限,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净出口指数为负,而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净出口指数为正,表明虽然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已不具备比较优势,但是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仍然具备比较优势,这类国家为土地资源丰富的发达国家类型。

随着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农业劳动资源变得越来越稀缺,其相对价格越来越高,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贸易净出口指数会越来越低,由正值转变为负值。

同时,一般情况下土地资源也会变得越来越稀缺,这样,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贸易净出口指数也会降低。

因此,从总体上看,随着经济发展,农产品贸易的国家类型应该逐步向第Ⅲ象限转化。

但是,具体的历史变化轨迹,将受到土地资源的相对丰富程度和技术进步速度的影响。

首先,对于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工业化引起的土地稀缺程度变化不大,这样即使是发达国家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仍然具有优势,如图2的途径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