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区域产业结构
• 技术进步缺乏动力 • 农业分工深化空间较小
第一产业劳动就业和收入比重下降的原因
• 基于供给角度的分析 –技术进步缺乏动力 技术进步缺乏动力 –技术进步实现的条件 : ( 1 ) 潜在利润的刺激 技术进步实现的条件: 技术进步实现的条件 (相对价格的改变)(2)产权可得到充分保护 相对价格的改变) –农业产业的情况 : 户外作业 , 农地间彼此相邻 ; 农业产业的情况: 户外作业, 农地间彼此相邻; 农业产业的情况 –农业技术进步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成本 农业技术进步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成本
第三产业变动的原因
• 需求: 需求: – 与第三产业提供产品特性有关,其产品收入弹性 与第三产业提供产品特性有关, 人们收入越高,对消费服务的需求越大, 高,人们收入越高,对消费服务的需求越大,市 场空间大,是一个扩张性产业。 场空间大,是一个扩张性产业。 • 供给: 供给: – 第三产业产品 第三产业产品——服务,具有劳动密集型特性, 服务, 服务 具有劳动密集型特性, 为劳动力大量进入该产业提供了可能,因此,其 为劳动力大量进入该产业提供了可能,因此, 就业比重上升。 就业比重上升。 – 工业化初期,第三产业以消费性服务业为主,技 工业化初期,第三产业以消费性服务业为主, 术密集程度不高,后期转向生产性服务业。因此, 术密集程度不高,后期转向生产性服务业。因此, 工业化后期,既是吸收劳动力的主要场所, 工业化后期,既是吸收劳动力的主要场所,又是 创造国民财富的主要力量。 创造国民财富的主要力量。
第一产业:产品取自自然的物质生产部门 。 • 种植业(狭义的农业) • 畜牧养殖 • 狩猎、捕捞和采集 • 林业
1.1 三次产业范围的界定
• 第二产业:指加工取自自然界的产物的产 业 ,包括:
– 采掘业 – 制造业 – 建筑业
1.1 三次产业范围的界定
• 第三产业:衍生于有形财富生产活动的无形财富生 产部门,指除了工农业以外的所有各种产业 ,包 括:
2 制造业内部演进规律
日本企业销售额排名
销售排名 1 2 3 4 5 6 7 8 9 10 1950 东阳纺织 六番制铁 富士制铁 中渊源纺织 三井矿山 日本钢管 大日本纺织 三菱矿业 吴羽纺织 川崎制铁 1972 新日铁 丰田汽车 日产汽车 松下电器 日立 三菱重工 日本钢管 东芝 日本石油 住友金属 1990 丰田汽车 松下电器 日产汽车 日立 东芝 日本电气 本田技研 新日铁 三菱电机 马自达
2 制造业内部演进规律
• 2.1 重工业化过程 • 随工业化的进展,由轻工业为重心演化到以重工业为重心 的产业结构状态,冶金、机械、化工成为主导产业。 • 基础知识: • 重工业和轻工业是如何划分的? • 哪些工业属于轻工业?哪些属于重工业?
轻工业
• 指主要提供生活消费品和制作手工工具的工业。按其所使用 的原料不同,可分为两大类: • (1)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是指直接或间接以农产品为 基本原料的轻工业。主要包括食品制造、饮料制造、烟草加 工、纺织、缝纫、皮革和毛皮制作、造纸以及印刷等工业. • (2)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是指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 工业。主要包括文教体育用品、化学药品制造、合成纤维制 造、日用化学制品、日用玻璃制品、日用金属制品、手工工 具制造、医疗器械制造、文化和办公用机械制造等工业。
第三章 区域产业结构
主要内容: 基础理论 个案分析:印度
从一个考题说起:
• 分析改革开放后,我国产业结构演变 趋向及其未来的调整方向。
1 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
• 区域产业结构是指一定区域各产业的组合状态以及它们之间的 相互联系和比例关系。这种相互联系和比例关系可以从质和量 两个方面加以考察。 ——质的方面:是指各产业之间及其内部是否相适应,涉及结 构的高级化和效益问题。 ——量的方面:产业间的“投入”和“产出”的数量比例关系, 即资源要素在各产业间的配置是否合理的问题。 • 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区域产业结构 不断演化成长的过程。
• 需求: 需求:
– 消费结构能容纳更多的工业品,收入水平越高, 消费结构能容纳更多的工业品,收入水平越高, 对于耐用消费品的需求越大。 对于耐用消费品的需求越大。工业化后期转向 服务领域。需求规模相对萎缩。 服务领域。需求规模相对萎缩。
• 供给: 供给:
– 工业品生产大多可通过机器、流水线、工厂化 工业品生产大多可通过机器、流水线、 生产,具有较高的比较劳动生产率, 生产,具有较高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产品附加 值大;工业具有规模经济性,所能碰到的投资 值大;工业具有规模经济性, 极限远(投资需求量大) 极限远(投资需求量大)。
第 二产 业
第 三产 业
中国三次产业比重的变化
100% 80% 60% 40% 20% 0% 27.9 1978 第一 产业 24.2 47.9 45.9 14.8 2000 47.5 12.6 2005 48.6 11.3 2007 39.3 39.3 40.1
第 二产 业
第 三产 业
中国三次产业就业比重变化
第一产业劳动就业和收入比重下降的原因 • 基于供给角度的分析
——报酬递增的实现有两个途径:技术进步或分工深 报酬递增的实现有两个途径:技术进步或 报酬递增的实现有两个途径 化。 ——相对于第二、第三产业,农业的报酬递减趋势更 相对于第二、第三产业, 相对于第二 为明显,即其报酬递增能力是较弱的。 为明显 , 即其报酬递增能力是较弱的 。 但关键问题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
1990
1997
2000
美国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比重( 美国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比重(%)
% 6.4 4.3 3.4 2.7 2.6 1.6
1960
1970
1980 年
1990
1997
2005
美国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
100% 80% 60% 40% 20% 0% 44.1 17.9 1890 第一 产业 41.3 11.2 1920 24.2 1.2 2000 22 1.3 2005 38 47.5 74.6 76.7
三次产业演进:
• 库茨涅茨的研究结论 • 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例及劳动力在全 部劳动力中的比例一样处于不断下降中。 部劳动力中的比例一样处于不断下降中。 • 工业化初中期,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与劳动力比重均上升, 工业化初中期,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与劳动力比重均上升, 工业化后期,国民收入与劳动力比重不同程度下降。 工业化后期,国民收入与劳动力比重不同程度下降。 • 第三产业的劳动相对比例几乎在所有的国家均呈上升的趋 势,其中在工业化中、前期,劳动力比重上升速度快于国 其中在工业化中、前期, 民收入比重。 民收入比重。 • ——产业比重、劳动力比重变化 产业比重、 产业比重
– – – – – – – 商业 运输业 通信业 金融保险业 房地产业 教科文卫体 行政和管理
1.1 三次产业分类法
• 我国1988年以后开始使用三次产业分类。 • 第一产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供水供电、 蒸气、热水和煤气)和建筑业; • 第三产业,其他产业;分为流通部门、生产生活服务 部门、科学文化部门、社会公共需要服务部门等。 • 近年,有人将金融、教育、科学研究、信息业以及各 类技术服务业单列成为第四产业。 • 一个问题:采掘业的归属: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广东国内生产总值结构变迁
年
%
30
20
60
50
40
10
0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2 三次产业结构的演进
• 配弟 克拉克定理 配弟--克拉克定理 • 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 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 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 提高时,劳动力向第三产业移动。 提高时,劳动力向第三产业移动。劳动力在三次 产业之间的分布是,第一产业减少, 产业之间的分布是,第一产业减少,第 二 第三 产业将增加。 产业将增加。 • ——劳动力转移规律 劳动力转移规律
100% 80% 60% 40% 20% 0% 1978 第一产业 70.5 12.2 17.3 27.5 22.5 50 2000 第二产业 32.4 26.8 40.8 2007 第三产业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1999 1998 1997 1996 1995 1994 1993 1992 1991 1990 1989 1988 1987 1986 1985 1984 1983 1982 1981 1980 1979 1978
农业纵向分工(非农化)深化: 农业纵向分工(非农化)深化: 纵向分工 收益外溢——促进农业份额下降 收益外溢 促进农业份额下降
–农业结构调整、功能拓展,得以纵向分工深化, 农业结构调整、功能拓展,得以纵向分工深化, 农业结构调整 但根据产业范围的界定而归入第二、 但根据产业范围的界定而归入第二、 第三产业 这就在拓展其他产业内涵、 内;这就在拓展其他产业内涵、扩大其他产业 产值范围的同时, 产值范围的同时, 却相应压缩了农业的产值增 长空间, 加速了农业在GDP 中的相对份额下降。 GDP中的相对份额下降 长空间 , 加速了农业在 GDP 中的相对份额下降 。 分工越发达, 分工越发达,分离出去的那部分不属于农业的 产值就越多。 产值就越多。 –重要趋势:农业的非农化及其外部关联性特征 重要趋势: 重要趋势
第一产业劳动就业和收入比重下降的原因
• 基于供给角度的分析 — 农业分工深化空间较小 –*农业的市场规模相对于工业而言扩张乏力, *农业的市场规模相对于工业而言扩张乏力, 导致的农业市场规模扩张乏力, 导致的农业市场规模扩张乏力,约束了农业的 分工深化。 分工深化。
第二产业国民收入份额上升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