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产业结构


产业与产业结构

一、产业的概念与划分 二、产业的演化规律 三、制造业内部结构的演变规律
目录
1.产业与产业结构 2.主导产业及其选择 3.投入产出分析 4.中国产业结构导向
一、主导产业的定义与特征
区域主导产业:指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的专门化 产业,具有明显的相对优势,较高产业增长率,关联效应强,是 区域经济的主体或核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主 导产业
区域主导产业的特征 第一,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获得与新技术相关联的新 的生产函数,能够实现“产业突破”。 第二,具有持续的部门增长率,并高于整个经济增长率。 第三,具有很强的扩散效应,能广泛的采取多种手段带 动或启动其他产业的增长;对其他产业的增长产 生广泛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第四,具有显著的产业规模和良好的发展潜力,是区域 经济发展的支柱和主导。 第五,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随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而 不断转换。



5、要素密集度分类法
根据各类生产要素的密集程度一般可将经济活动分为:资 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与技术 密集型产业。

这种分类有利于揭示区域要素禀赋构成与生产优势,有助 于研究区域分工与要素密集程度差异对区域经济发展与区 际经济关系的影响。


6. 区域产业功能分类法
根据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功能作用,可将各 类区域经济活动分为三类:主导产业、辅助产业与基础 产业。 主导产业,又称专业化产业,是决定区域在区域分工格 局中所处地位与作用、对区域整体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 产业; 辅助产业,是围绕主导产业发展起来的产业,主要是为 主导产业的发展进行配套,以及产前和产后的产业延伸。 基础产业,为保证区域主导产业与辅助产业发展与生活 需要而形成的产业,主要包括基础设施产业和服务业。

33.2


库兹涅茨法则
在《各国的经济增长》一书中,从国民收入和劳动 力这两个方面,对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产业结构 演变规律作了分析研究,得出结论: 第一,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区域内第一产业实现 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与第一产业劳 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一样,处于不断下降之 中。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给我们的启示

只靠农业,是不能维持和促进大国、大地区经济持续高 速增长的。 无工不富 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劳动力就业的最重要出路。 贫国变富国,首先要实现“农业革命”,然后进行工业 革命。


就工业化而言,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工业主导产业也 不一样。
三、制造业内部结构的演变规律

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
保险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地质勘探业、咨询
服务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业、农业服务
业、水利业、公路及内河(湖)航道养护业等等;

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 部门,包括文化、教育、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 生、体育及社会福利事业等等。





霍夫曼在《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一书中将工业化过程分 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在制造业中占统治地位,资本资 料工业不发达,在制造业中所占比例小,霍夫曼系数为5 左右; 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增长速度高于消费资料工业, 但消费资料工业在制造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仍大于资本 资料工业比重,霍夫曼系数为2.5左右; 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所占比重与资本资料工业比重大 致相似,霍夫曼系数约为1; 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所占比重大于消费资料工业,霍 夫曼系数小于1。

随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重工业的比重逐步增 加。

这是因为轻工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重工业提供更加 先进的技术装备;制造业是一个产业链长、前后向 关联度高的产业,特别是任何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发 展都需要矿业、原材料工业作基础,庞大的重工业 体系一旦建立起来,就替代轻工业成为工业化的主
导力量。

2.深加工化过程,即在工业结构中的深加工工业比 重不断提高。 在重工业化过程中,制造业结构又表现为由以原材 料工业为主逐步转向以深加工工业和组装工业为主, 这就是工业结构中的深加工化进程。制造业结构的 深加工化反映了工业增长对能源、原材料依赖程度 逐步下降的趋势,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地依赖于资 本和技术投入。



二、产业的演化规律
配第-克 拉克定律
库兹涅茨 法则
霍夫曼 定理
雁行模式 理论

配第-克拉克定律

随着经济的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
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 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 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产业的劳 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



4、两大部类和农轻重分类法
两大部类分类法把社会总产品从实物形态上按其最终使用 方向划分为生产资料部类和生活资料部类,并相应地把生 产这些产品的部门也划分为两大部类,即生产生产资料部 类(第Ⅰ部类)和生产生活资料部类(第Ⅱ部类)。
农轻重分类法将社会生产划分为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三 大部门。由于该分类方法没有包括对服务业的分类,今天 已经很少使用。
1978
1980
1982
1984
1986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霍夫曼定理
消费资料产业
资本资料产业
其他产业
霍夫曼工业化阶段指数 霍夫曼比例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5(± 1.0 ) 2.5(±1.0) 1.0(±0.5) 1以下

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我国的产业结构演变:就业人口比重
三大产业就业人口比重 80
70
60 50 40 30
20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0
0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1978 1990 2000 2008
70.5
17.3
60.1
21.4
50
22.5
39.6
27.2
第三产业
12.2
18.5
27.5

一般讲,资本资料生产属于重工业,消费资料生 产属于轻工业。重工业在工业生产中的 比重增大 是工业化过程当中的必然趋势。当工业化达到一 定的程度之后,重工业的比重将大 体上处于一个 稳定状态。

雁行模式理论

1932,赤松要认为日本的工业化遵循着“雁行模式”发 展,即作为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受国内的资源与市场 的约束,只有主要依靠对外贸易向工业国输出消费性商 品,与工业国交换输入工业设备,然后建立自己的工厂 进行替代性生产,以满足国内需要,并进一步带动国内 相关产业的发展;绘成图像,犹如雁群列阵飞行。

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
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及军队、警察等。


3.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法
为了统一各国的产业分类,联合国于1971年颁布了《全部 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 这一分类法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十大项:①农业、狩猎业、 林业和渔业;②矿业和采石业;③制造业;④电力、煤 气、供水业;⑤建筑业;⑥批发与零售业、餐馆业、旅 店业;⑦运输业、仓储业和邮电业;⑧金融业、不动产 业、保险业及商业性服务业;⑨社会团体、社会及个人服 务;⑩不能分类的其他活动。

在需求与供给相互作用和制约下,落后国家产业结构经 历三个阶段:
进口阶段 国内替代阶段 出口阶段
在对其产 品的需求 增加,而 国内生产 困难时, 靠进口满 足需求;
在国内生 产该种产 品的条件 成熟后, 以国内产 品满足需 求,替代 进口产 品;
国内生产 条件日益 改善,产 品生产成 本降低, 市场竞争 力加强, 产品转而 进入国际 市场。
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目录
一、研究背景 二、评价指标 三、研究方法 四、数据分析 五、研究结论
一、研究背景
泛 珠 三 角 洲 区 域 概 况
2003 年 9 月,广东省领导提出“泛珠江三角洲” 的区域合作概念,又称“9+2”,包括广东、福建 、海南、湖南、江西、云南、四川、贵州、广 西以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随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 内经济合作的不断加深,总结泛珠三角区域在 过去十年合作发展中经济差异的变化和空间结 构的演变,则对区域合作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后 的经济合作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产业: 农业(包括 种植业、林 业、牧业和 渔业); 第二产业: 工业(包括采 掘业、制造业、 自来水、电力、 蒸汽、热水、 煤气)和建筑 业; 第三产业: 除第一、第二 产业外的其它 各业,它又可 分为两个部分: 流通部门和服 务部门。

具体又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 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意 义
泛珠三角区域内各省区的地理优势和要素资源优势决定了深 区域主导产业:指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的专门化 化泛珠区域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泛珠三角区域作 产业,具有明显的相对优势,较高产业增长率,关联效应强,是 为国家促进区域合作的重要国家战略,把“一带一路”建设 区域经济的主体或核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与区域开发开放结合起来,加强中西部重点开发区建设,深 化泛珠等区域合作。从地理区位看,泛珠三角区域北接长江 经济带,西南对接孟中印缅、中巴两大经济走廊,是“一 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深化泛珠区域合作有利 于形成与建设长江经济带南北相应的空间格局,可以增强 与外国市场对接的能力,有利于加快促进“一带一路”和 “两廊”战略的实施。同时,泛珠三角区域内各省区不断 完善合作机制和扩大合作领域,对推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 协调发展、对港澳经济社会的繁荣和稳定都将做出积极贡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