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
23
以上值均可算出结果
结果分析(一)——总体分析
G i 愈大,且L大于1,则区域增长快于全国增长;
Pi 愈大,且W大于1,则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
大,经济结构好,效益高的部门比重大,不必大规 模调整;反之,区域衰退,夕阳部门比重过大,经 济结构需要进行调整。
D i 较大,且u大于1,则区域各产业总的增长势头大, 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反之竞争力弱,地位下降。
1.1 产业结构的概念及产业划分 1.2 产业结构分析的内容 1.3 产业结构分析的方法
4
1.1 产业结构的概念及产业划分
产业结构
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
▪ 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在生产规模上的相互比例;
▪ 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联方式。
5
产业划分
按一定的标准对社会各行各业进行归并分类。
9
77.2 13.5 9.3
70.5 17.3 12.2
68.7 18.2 13.1
62.4 20.8 16.8
60.1 21.4 18.5
52.2
23
24.8
50
22.5 27.5
GDP/% 一产 二产 三产
50.5 20.9 28.6
40.3 29.7 30.1
39.4 31.3 29.3
37.9 35.1
26
结果分析(三)—— 分析图 a. 部门优势分析图。 b. 部门偏离分量分析图。
27
Nij
S4
S1
Pij
S4
S1
S5
一般
较差
S7
最差
较好
S2S5
PDij
一般
较差
SS37
一般 较差
最差
好
S2
Dij
一般
较差
S3
S8
S6
部门增长优势图
28
S8
S6
部门基础竞争力图
▪ 1.3.2 结构效益分析法
计算一些反映经济效果的指标,并运用这 些指标对经济效益好坏的比较来分析区域产 业结构的优劣。
G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第三产业 H 批发和零售业
I 住宿和餐饮业
J 金融业
12
▪ 5.社会部门的性质
类别 门类
类别、名称
K 房地产业
L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M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第
N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也
三
O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产
P 教育
业
Q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R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部门,且区域该部门在全国同部门中占较大比重;
(bij ,0 -b´ij ) >0,Rj < 0,则Pij < 0, j部门为全国性衰退
部门,且区域内该部门在全国有亏空;
(bij ,0 -b´ij ) < 0,Rj < 0,则Pij > 0, j部门为全国性衰退
部门,且区域内该部门在全国有少量盈余;
(bij ,0 -b´ij ) < 0,Rj > 0,则Pij < 0, j部门为全国性衰退
9
▪ 四次产业
•第一产业:农业 •第二产业:工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二、四产业外的其他各业 •第四产业:信息产业
▪ 五次产业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信息产业 •知识产业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资源再利用业 •生态维护业
10
▪ 3.各生产活动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 主导产业 • 辅助产业(配套产业、关联产业) • 基础性产业
31
优势产业 是指那些在当前经济总量中其产出占 有一定份额,运行状态良好、资源配 置基本合理,资本营业效率较高,在一 定空间区域和时间范围内有较高投入 产出比率的产业。
32
支柱产业
严格来说仍属于优势产业的范畴,但优势产 业不一定都能成长为支柱产业,因为它更 强调某一产业在整个经济总量中所占的份 额及其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指的是净 产出在区域经济总量中占有较大份额的产 业。
39
2.3 主导产业的选择
▪ 2.3.1 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 ▪ 2.3.2 主导产业选择的其他定量方法
40
▪ 2.3.1 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
❖ 区域比较优势基准 ❖ 产业关联基准 ❖ 筱原两基准
41
❖ 产业关联基准 应该选择能对较多产业产生带动和推 动作用的产业为主导产业。或说选择 具有扩散效应的部门作为主导产业。
▪ 社会再生产过程各部门的相互依存关系 ▪ 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 ▪ 各生产活动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 经济活动的各部门资源密集程度 ▪ 社会部门的性质
6
▪ 1.社会再生产过程各部门的相互依存关系
• 生产资料生产部类和消费资料生产部类 • 农、轻、重 • 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
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竞争力偏离分量
21
▪ 1.3.1 偏离-份额分析法(SSM)
区域产业增加量(Gij为产业部门增长量)在 某一时刻的变动分解为三个分量:
Gij=bij,t – bij,0 Gij=Nij+Pij+Dij
• 全国增长份额分量Nij • 结构效应分量Pij
竞争力份额分量Dij
22
▪ 2.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
• 第一次产业
直接取自于自然界的部门—农业;
• 第二次产业
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工业;
• 第三次产业
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服务业。
7
我国产业分类
▪ 三次产业
•第一产业:农业 •第二产业:工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外的其他各业
8
(2011年)
• 产业结构效益 • 结构影响指数 • 效益超越系数 • 弹性系数
29
2. 区域主导产业的确定
2.1 主导产业的含义
2.2 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 2.3 主导产业的选择
30
2.1 主导产业的含义
▪ 2.1.1 主导产业的含义
主导产业
是指具有一定规模,能够较多地吸收先进 技术,保持高于区域整体的增长速度,对其 他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的产业 部门,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 化的中心。
33
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
都能体现区域的经济特色,都要求有较高 的生产率和生产率增长,有较强的外部联系 效果。
34
(1)含义侧重不同
主导产业
强调技术创新和扩散效应
支柱产业
强调特色资源和区域产值比重
优势产业
强调资源禀赋与现实经济的较好结合
35
(2)经济地位不同
主导产业
在全国地域分工中占有重要的经济地位
L= (bt / b0 ) /(Bt / B0 )
24
结果分析(二)—— 部门分析
1) b´ij >0,Rj>0,则Nij>0,j部门为全国性增长部门; b´ij >0, Rj < 0,则Nij < 0, j部门为全国性衰退部门。
2) (bij ,0 -b´ij ) >0,Rj>0,则Pij>0,j部门为全国性增长
充分利用区域资源 技术先进适用 内部协调 应变能力强 经济效益高
16
▪ 1.2.3 区域产业结构演化的趋势
配第——克拉克定理 1)工业比农业,服务业比工业的收入(附加 值)高; 2)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增加,劳动力的 变化为:
• 第一产业:稳步减少; • 第二产业:先增后降;
第三产业:稳步增加。
立足未来的发展优势和带动效应
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
立足于现实经济的效率和规模
38
2.2 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
▪ 对区域发展目标的贡献
• 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影响 • 对区域资源的有效利用 • 对区域就业的作用 • 增加价值 • 出口潜力 • 环境影响
▪ 竞争能力
• 技术先进程度 • 产品质量水平 • 市场占有率 • 劳动生产率 • 利税效果
▪ 4.经济活动的各部门资源密集程度
•资源密集型产业 •资金密集型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 •技术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
11
▪ 5.社会部门的性质
类别 门类
类别、名称
第一产业 A 农、林、牧、渔
B 采矿业
第二产业 C 制造业 D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E 建筑业
F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支柱产业
在区域经济总量中占有较大份额(可能全国)
优势产业
在区域经济总量中占有一定份额(可能区域)
36
(3)产业寿命周期不同
主导产业
幼稚期到发展期之间。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 用。
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
发展期的中后期或成熟期,甚至衰退期。处 于或将处于鼎盛时期,已经或将要走下坡路。
37
(4)利益目标不同
主导产业
第七章 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
1
第七章 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 业分析
1.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2. 区域主导产业的确定 3. 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
2
基本要求:
▪了解常见的产业分类方法。 ▪掌握区域产业结构演化的规律。 ▪掌握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 ▪掌握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和方法。
3
1.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fij 的取值
含义
fi与fj具有同等重要性 fi 较 fj 稍微重要 fi 较 fj 明显重要 fi 较 fj 强烈重要 fi 较 fj 极端重要
含义分别介于1,3,5,7,9之间
表示j比i的不重要程度
根据判断矩阵,利用和积法或幂积法 求最大特征值及对应的特征相量,对向 量做归一化处理后,作为各因素的权重。 权重与各因子分别相乘求和,再比较数 值大小,大者可选为主导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