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一)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部门的相互 依存关系划分
1.生产资料生产部类 2.消费资料生产部类 但是,两大部类的划分并没有把现代社会中 全部社会生产力和物质生产领域包括进去,而且 有些产业,既属于生产资料生产,也属消费资料 生产,难以将它归于某一类。
农业部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部门; 农轻重的划分比两大部类的划分更进 了一步,但是仍存在同样的问题,即相当 多的产业未包括进去,有些工业生产难以 确定是属于轻工业还是重工业。 农业部门,工业部门,建筑业部门,交 通部门,商业服务业;
二、区域产业结构演化的基本理论
(一)配第—克拉克定理
主要观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 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 第三产业转移。 因此,劳动力在各个产业间分布的总趋势是第一 产业的劳动力逐渐减少,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逐 步增加。
(四)筱原三代平的动态比较费用论
1.贸易保护理论
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认为,财富的生产比财富 本身要重要得多。向外国购买廉价的商品表面看起 来是要合算一些,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是,德国工业 就不可能得到发展,而会长期处于落后和从属于外 国的地步。若德国采取保护关税政策,虽然开始时 会使工业品的价格提高,但经过一段时期,在国家 建成了自己的充分发展的工业后,生产力提高了, 商品生产费用就会下降,商品价格甚至低于从外国 进口的商品价格。
(五)雁行形态发展论
1. 当日本的现代化的棉纺织工业尚未发展的 时候,日本向西方实行门户开放,大量的西 方棉纺织品进入日本市场。由此引起日本的 棉纺织品市场的扩展,为日本国内棉纺织工 业发展准备了条件。
2. 国内市场与近代技术和低工资成本相结合, 促使本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并逐渐使其生 产规模不断扩大。
第二节 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一、区Hale Waihona Puke 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工业化前期
工业化初期
工业化中期
工业化后期
后工业化
(一)工业化前期
产业结构的轻工业化阶段。主要是依靠丰富的农 业资源,大力发展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性的产业。 农业是区域经济的主体,其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 重在70%以上。而工商业相对不发达。
(二)工业化初期
(六)产品循环论
美国跨国企业问题专家 R. 弗农于 1966 年提出产品 循环学说。认为产品循环包括四个过程:
(1)产品导入期。本地研制新产品问世,扩大市场, 直至国内市场饱和。
(2)产品增长期。新产品出口到国外,开拓国际市场。
(3)产品成熟期。随着国内外市场的形成,伴随着产 品的输出,出现资本和技术的出口,把工厂外迁到国 外生产成本低的地方,在输入国发展这种产品的生产, 促成资本、技术与当地廉价的劳动力、市场和其他资 源的结合。
(二)库兹涅茨理论
主要结论: 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 中的比重,以及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 中的比重处在不断下降之中。 第二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 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然而其劳动力 的相对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第三产业劳动力相对比重呈相对上升趋势, 但其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不一定与劳动力 的相对比重同步上升,基本上保持不变或 略有上升。
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如下: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 渔业等);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 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等)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 分为两大部门: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 具体又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 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推销和仓储业。 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 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公用事业、居民 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 务业等。 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 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学 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 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 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 等。
2、经典的理论模式:
绝对成本学说:
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是由于地域自然条件不同 而形成的商品成本的绝对差异。一些地区在某些产 业或某类产品的生产效益上占有优势,其中劳动耗 费和资金占用量比其他地区低,而另一些地区在别 的某一产业和产品占有优势,不同地区着重发展自 己优势的产品和产业,相互交换,均可获得利益 (称之为绝对利益)。
思考:
你认为采掘业放在第一、还是第二产业? 为什么?
(我国放在第二产业主要考虑采掘业从生产 联系上来说与农业联系不如与制造业联系 密切,主要表现在为制造业提供生产原料)
(三)按各生产活动在区域发展中的作 用划分
主导产业又叫支柱产业:在全国或较大区域劳 动分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又是区域经济发展 的支柱和核心,主导着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方 向,并带动区域其他产业的发展。 辅助产业又称配套产业,或关联产业:是围绕 主导产业而发展的协作配套产业和服务性产业。 基础性产业:区域经济系统运行和发展的基础, 包括为地区消费服务的自给性生产和交通、动 力、供水以及技术开发、行政、文化、教育、 卫生、贸易、金融和财务等产业。
比较成本学说: 每个国家不一定生产一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 生产那些利益较大的商品,然后进行对外贸易交换。 这样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社会生产的总 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劳动地域分工对贸易各 国都有利。 根据李嘉图的比较效益的原则,经济发展水平 高的地区,选取与其他地区相比成本优势差幅大的 产业作为优势产业;经济发展水平的低的地区,则 选取与其他地区相比成本劣势差幅小的产业作为优 势产业。各地区分工协作,均可获得利益。
(四)按经济活动的各部门中资源密集 程度的划分
自然资源密集型(简称资源密集型)产业:是指 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占用或消耗大量自然资源的生 产部门。其布局一般接近资源地。 资金密集型产业:是指生产技术装备程度较高、 每个劳动力或单位产品所需或占用投资较多的生 产部门。 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在生产技术装备程度较低, 需大量使用劳动力进行生产活动的生产部门。 技术密集型产业:指需要运用复杂先进的、现代 化的科学技术才能进行生产的生产部门。其选址 多与科技中心相邻。
第三章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第一节 产业结构的概念及产业分类
第二节 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第三节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的内容
第四节 区域主导产业的确定
第一节
产业结构的概念及产业分类
一、产业结构
1.产业 指同一属性的企业集合,是企业与区域经济整 体之间的一种中观经济层次单位。产业就是社会经 济活动的分工,包括国民经济中的各行各业,从生 产到流通、服务、以及文化教育等各个部门。
(四)工业化后期
产业结构的技术密集阶段。主要是实现由资本密 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化,产业发展的技术化、知识 化、工艺化、智能化趋势明显。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经 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农业产值比重下降,其占工农业 总产值的比重在10%以下。商贸业发展出现网络化、区 域化趋势。
(五)后工业化社会
7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学家贝尔(Diniel Bell) 首次提出“后工业社会”,又称为“后工业经济”。 这一阶段,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内涵进一步拓展,经济 的知识化、全球化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跨国公司成 为推动全球产业转移与变革的动力。产业边界模糊是 后工业化社会的重要特征。
(二)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 对产业的划分
三次产业分类法,又称费舍尔——克拉克产 业分类法。20世纪30年代初,澳大利亚经济学家 费舍尔首先提出三次产业的职能: 第一次产业是指其产品直接取自于自然界的产 业; 第二次产业则是对取自于自然的生产品进行再 加工(如农产品和采掘业产品的再加工); 第三次产业泛指服务业,是围绕着第一、二次 产业和人民生活需要而建立的一些部门。
以后著名的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利用此分类研究产 业结构变化时,干脆把一、二、三次产业分别称为农 业部门、工业部门、服务部门。 在现代几十年来,随着信息化和电子技术的广泛 应用,以信息和知识为主体的产业更加引人注目,因 而导致“第四产业”的提出。1977年美国经济学家、 信息专家马克· 波拉特等人撰写的《信息经济》一书 提出国民经济活动的“四产业分类法”,即农业、工 业、服务业、信息业。
2.动态比较费用论 基本观点是产品的比较成本是可以转化的,从 某一时间看,即从静态的时间断面看,在国际贸易 中处于劣势的产品,一时处于劣势的产业,不一定 会永远不变地持续下去;从发展的观点看, 它可能 例如,日本汽车制造工业, 1955年汽车产量仅 6.5万 转化为优势的产品、优势的产业,关键是对那些有 辆,其中小轿车 2万辆,而美国汽车达902万辆,其 潜力的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的产业要采取扶持政 中小轿车 800万辆。然而,日本认为国际上有广阔的 策。这些产业经过政府10—15年的扶持和保护,是 汽车市场,并不因其产品处于劣势而不去发展,相 可以成为强有力的出口产业的。这就是所谓的“扶 反,给予大力扶持,发展汽车城。到 1980年日本汽 持幼小产业说”,该理论对落后地区改变产业结构 车产量达 1140万辆,比美国多339万辆。汽车成了日 有积极的意义。 本第一大出口产品,甚至汽车市场也有 1/4—1/5是 日本汽车。
(三)地域分工理论
1.地域分工:
是指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 分异,是社会分工的空间形式,即各个地域依据各 自的条件与优势,着重发展有利的产业部门,以其 产品与外区交换,又从其他地区进口其所需要的产 品,这种一个地区为另一个地区生产产品并相互交 换其产品的现象,即是地域分工。
(三)地域分工理论
产业结构的重工业化阶段。主要是实现两个转变: 一是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工业产值开始超 过农业产值;二是由以轻工业为主向以重工业为主的 转变。农业仍然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为工农业服务 的商贸业发展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