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及“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时代背景(原因、条件):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社会大变革。
①经济上,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小农经济出现;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割据纷争,士大夫阶层崛起;
③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原来属于社会低层的“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④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学术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出现了私人讲学。
这样,在社会上形成了一批主要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即“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发表不同的见解,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影响
★儒家学派
(一)孔子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的时代背景: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与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鲁国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①春秋末年,社会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诸侯争霸、兼并的战争频繁,旧的社会秩序被打破。
②思想意识和文化上,“学在官府”的局面逐渐被打破。
③同时,儒家学派诞生于鲁国,也与鲁国特定的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春秋时期,鲁国在文化上仍旧保留着最多的周文化传统。
这种文化传统对孔子有很大影响,为他创立儒学提供了条件。
孔子把西周以来的礼乐文化思想,改造成为以“仁”为核心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从而创立了儒家学派。
2、孔子的思想主张
(1)哲学方面①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②对“鬼神”的态度:
(2)政治方面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
(3)教育方面①思想上:“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②实践上: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扩大教育对象范围。
逐渐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3、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
被推崇为“圣人”。
(二)孟子
(1)孟子的思想主张:政治思想――①“仁政”学说(核心);②重民思想:“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论;
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2)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三)荀子
1、荀子的思想主张:荀子在总结各学派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庞大而系统的思想体系。
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思想)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2、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道家学派
(一)老子与道家学派的创立
1、老子其人及其代表作:
2、老子的思想主张(1)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2)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小结:老子的思想可概括为三方面:“道”的思想、辩证法思想、“无为”思想。
】
3、地位、影响:
(二)庄子与道家学派
1、庄子的哲学思想——①“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②“逍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③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2、庄子的文学成就——寓言、散文蕴涵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墨子与墨家
1、墨子的思想主张:①“兼爱”;②“非攻”;③“尚力”;④“节俭”。
2、评价:①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②曾被广泛吸收,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韩非与法家学派
1、韩非的思想主张:①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
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
2、评价:①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②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成为秦朝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
在西汉以后一千多年中,法儒结合,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兵家――孙武(孙子)、孙膑(略)
三、诸子百家思想的重大影响: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①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②促进了文化思想的繁荣;③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